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2)
鄱阳湖湖口水龄(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对其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鄱阳湖湖口水龄夏季较大,主要是因为此时()A.鄱阳湖流域降水多 B.长江干流水位高
C.鄱阳湖面蒸发旺盛 D.长江干流流速快
11.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各月水龄均变小,反映了三峡工程()
A.拦沙作用明显 B.防洪效果明显
C.抗旱效果明显 D.改善水质明显
12.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
A.春季三峡放水 B.夏季三峡泄洪
C.秋季三峡蓄水 D.冬季三峡发电
【答案】10.B11.A12.C
【解析】10.根据材料可知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较多,导致长江干流水位高,鄱阳湖水不容易流出湖口,导致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长,水龄较大,B正确;鄱阳湖流域降水多、长江干流流速快以及鄱阳湖面蒸发旺盛都不是导致鄱阳湖夏季水龄较大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11.水龄变小,说明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短,三峡工程拦蓄河流中的泥沙,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道的泥沙含量减小,水位降低,鄱阳湖水更容易汇入长江干流,水龄变短,故A正确;水龄变短并不能反映三峡工程的防洪效果、抗旱效果和改善水质的效果,故B、C、D错误。故选A。
12.对表格中2003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的水龄数据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秋季(9—11月)水龄的变化最明显,水龄明显变短。故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秋季,其主要原因是三峡秋季蓄水,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流水位明显降低,鄱阳湖水体可以快速注入河流,导致水龄降低,故C正确;三峡工程蓄水后(2003年以后),鄱阳湖春、夏、冬三季节水龄的变化幅度均不如秋季明显,故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湖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河流水和湖泊水的相对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则河水补给湖泊水,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则湖泊水补给河水。
渭河盆地地处暖温带半干旱一半湿润气候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之间以来地下形成了巨厚的沉积物。一般情况下,沉积物和沉积环境变化取决于气候变化。下表为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盆地中部某地区沉积物的平均颗粒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距今8万年以来,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流水作用
14.距今8万~11万年期间,渭河盆地沉积颗粒物粒径平均较小的原因是()
A.冰川搬运能力强 B.水流速度较慢 C.风力搬运能力弱 D.距离湖岸线近
【答案】13.C14.B
【解析】13.由统计表可知,从距今8万年以来,渭河盆地属于陆相沉积环境,气候相对干燥,塑造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C正确。风化作用、流水作用不是主要作用,AD错误。该地受冰川作用影响相对较小,B错误。故选C。
14.由材料可知,距今8万~11万年期间,渭河盆地为湖相沉积环境,沉积物平均粒径小,水流速度较慢,搬运能力较弱,携带的沉积物颗粒小,B正确。冰川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大,A错误。湖相沉积环境,气候较为湿润,风力作用不明显,与风力作用无关,C错误。距离湖岸线近,颗粒应较大,距离湖岸线远,沉积物颗粒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随着水动力作用由强变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且平行于湖岸线 ,呈环带状分布,即从湖岸至湖心大致出现砾-砂-粉砂粘土的沉积规律 。
帕隆藏布位于西藏东南部,自东向西汇入雅鲁藏布江。该流域波密一索通段山高谷深,海洋性冰川广布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当地高山区泥石流更趋频发。下图为“帕隆藏布流域波密一索通段泥石流扇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区域大型泥石流扇物质的主要来源是()
A.风化物 B.崩塌物 C.冰碛物 D.风积物
16.小流域甲较乙出口处泥石流扇面积更大,可能因甲
A.流域面积更广 B.降水强度更大 C.地势落差更大 D.堆积区更开阔
17.甲流域出口处的大型泥石流扇对帕隆藏布地貌的影响是()
A.形成河流阶地 B.对岸侵蚀后退 C.上游河床加深 D.下游河谷拓宽
【答案】15.C16.D17.B
【分析】本题以帕隆藏布流域波密一索通段泥石流扇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15.帕隆藏布流域波密一索通段山高谷深,海洋性冰川广布,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当地高山区泥石流更趋频发,可以看出当地的泥石流扇物质主要来源于当地高山冰川侵蚀,搬运到冰缘及其下方的冰碛物,C正确;风化物是其中之一,但大体量的碎石主要是冰川携带而来,A错误;崩塌物主要是岩石缺少支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形成,图示区域山高谷深,有崩塌物发育,但该地冰川广布,冰川地貌是主体,B错误;泥石流扇碎石颗粒径粒较大,不符合风积物的特点,D错误;故选C。
16.泥石流扇的形成主要是流水将碎石泥沙从山上携带而下,泥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流速减慢形成扇形堆积体。图中小流域甲较乙出口处泥石流扇面积更大,可能是因为甲堆积区更开阔,大量的泥沙碎石堆积在出山口河岸,D正确;流域面积的大小,地势落差的差异,只会影响到水流的携带能力,带走的泥沙碎石较多,但堆积区小,大量的泥沙碎石会滚落河道之中,不会形成大的堆积区,AC错误;小流域内部,降水强度差异小,B错误;故选D。
17.甲流域出口处的大型泥石流扇可能导致河道堵塞,上游水位抬升,对原河道河岸压力增大,侵蚀河岸,使对岸侵蚀后退,B正确;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以及河流下切形成的,与材料中大型泥石流扇无关,A错误;河道堵塞,上游水位抬升,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导致上游河床抬高,C错误;下游来水量减少,对河岸的侵蚀减弱,河谷不会展宽,D错误;故选B。
【点睛】泥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流速减慢也会形成扇形堆积,但是由于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特点,大的石块反而能够运动到扇形边缘区域,而泥石流扇顶部反而是细小淤泥的沉积,沉积物粒径分布与洪积扇刚好相反,同时泥石流扇的分选性较差,使得沉积物大小混杂。
长白山脉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研究区位置和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A.耐寒,抗大风 B.耐涝,耐盐碱 C.喜干燥,耐贫瘠 D.耐旱,耐污染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本植物的入侵程度,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而升高
B.长白山苔原带坡度较大的区域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因为坡度大处土层薄且较贫瘠
C.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蒸发量增大,致使降水增多,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入侵苔原带
D.长白山苔原带海拔较低的区域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因为低处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程度大
【答案】18.A19.B
【解析】18.通过材料可知,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极地苔原带在极地东风影响下,温度低、降水量少、大风天气多,故判断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的生长习性为耐寒、抗大风,故本题选A。
19.通过图中信息可判断,草本植物的入侵程度,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而降低,A错;长白山苔原带坡度较大的区域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因为坡度大处土层薄且较贫瘠,B正确;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蒸发量增大,降水不会增多,C错误;长白山苔原带海拔较低的区域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但低处海拔也在2140米左右,人类活动少,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点睛】由于受极地大陆气团与北极气团的支配,苔原地区全年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低于0℃,最热月平均温度虽然高于0℃,但仍然低于10℃,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部分冰雪夏季能短期溶解。相对温度大,蒸发量小,沿岸多雾。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平均 |
1956-2002 | 12.9 | 12.1 | 11.6 | 11.3 | 12.9 | 15.7 | 22.7 | 36.5 | 39.2 | 39.5 | 25.5 | 13.9 | 21.21 |
2003-2016 | 10.3 | 11.2 | 9.6 | 8.9 | 10.5 | 13.5 | 22.6 | 31.5 | 27.1 | 25.8 | 14.1 | 10.6 | 16.36 |
10.鄱阳湖湖口水龄夏季较大,主要是因为此时()A.鄱阳湖流域降水多 B.长江干流水位高
C.鄱阳湖面蒸发旺盛 D.长江干流流速快
11.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各月水龄均变小,反映了三峡工程()
A.拦沙作用明显 B.防洪效果明显
C.抗旱效果明显 D.改善水质明显
12.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
A.春季三峡放水 B.夏季三峡泄洪
C.秋季三峡蓄水 D.冬季三峡发电
【答案】10.B11.A12.C
【解析】10.根据材料可知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较多,导致长江干流水位高,鄱阳湖水不容易流出湖口,导致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长,水龄较大,B正确;鄱阳湖流域降水多、长江干流流速快以及鄱阳湖面蒸发旺盛都不是导致鄱阳湖夏季水龄较大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11.水龄变小,说明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短,三峡工程拦蓄河流中的泥沙,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道的泥沙含量减小,水位降低,鄱阳湖水更容易汇入长江干流,水龄变短,故A正确;水龄变短并不能反映三峡工程的防洪效果、抗旱效果和改善水质的效果,故B、C、D错误。故选A。
12.对表格中2003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的水龄数据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秋季(9—11月)水龄的变化最明显,水龄明显变短。故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秋季,其主要原因是三峡秋季蓄水,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流水位明显降低,鄱阳湖水体可以快速注入河流,导致水龄降低,故C正确;三峡工程蓄水后(2003年以后),鄱阳湖春、夏、冬三季节水龄的变化幅度均不如秋季明显,故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湖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河流水和湖泊水的相对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则河水补给湖泊水,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则湖泊水补给河水。
渭河盆地地处暖温带半干旱一半湿润气候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之间以来地下形成了巨厚的沉积物。一般情况下,沉积物和沉积环境变化取决于气候变化。下表为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盆地中部某地区沉积物的平均颗粒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深度(米)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沉积环境 | 陆相沉积 | 湖相沉积 | |||||||||||
距今年代(万年) | 0.3 | 1.5 | 2.5 | 3.5 | 4.5 | 5.2 | 6.5 | 7.5 | 8 | 9 | 10 | 11 | |
沉积物平均粒径(微米) | 21 | 20 | 19 | 20 | 19 | 22 | 21 | 19 | 22 | 12 | 9 | 10 | |
13.距今8万年以来,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流水作用
14.距今8万~11万年期间,渭河盆地沉积颗粒物粒径平均较小的原因是()
A.冰川搬运能力强 B.水流速度较慢 C.风力搬运能力弱 D.距离湖岸线近
【答案】13.C14.B
【解析】13.由统计表可知,从距今8万年以来,渭河盆地属于陆相沉积环境,气候相对干燥,塑造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C正确。风化作用、流水作用不是主要作用,AD错误。该地受冰川作用影响相对较小,B错误。故选C。
14.由材料可知,距今8万~11万年期间,渭河盆地为湖相沉积环境,沉积物平均粒径小,水流速度较慢,搬运能力较弱,携带的沉积物颗粒小,B正确。冰川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大,A错误。湖相沉积环境,气候较为湿润,风力作用不明显,与风力作用无关,C错误。距离湖岸线近,颗粒应较大,距离湖岸线远,沉积物颗粒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随着水动力作用由强变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且平行于湖岸线 ,呈环带状分布,即从湖岸至湖心大致出现砾-砂-粉砂粘土的沉积规律 。
帕隆藏布位于西藏东南部,自东向西汇入雅鲁藏布江。该流域波密一索通段山高谷深,海洋性冰川广布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当地高山区泥石流更趋频发。下图为“帕隆藏布流域波密一索通段泥石流扇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区域大型泥石流扇物质的主要来源是()
A.风化物 B.崩塌物 C.冰碛物 D.风积物
16.小流域甲较乙出口处泥石流扇面积更大,可能因甲
A.流域面积更广 B.降水强度更大 C.地势落差更大 D.堆积区更开阔
17.甲流域出口处的大型泥石流扇对帕隆藏布地貌的影响是()
A.形成河流阶地 B.对岸侵蚀后退 C.上游河床加深 D.下游河谷拓宽
【答案】15.C16.D17.B
【分析】本题以帕隆藏布流域波密一索通段泥石流扇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15.帕隆藏布流域波密一索通段山高谷深,海洋性冰川广布,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当地高山区泥石流更趋频发,可以看出当地的泥石流扇物质主要来源于当地高山冰川侵蚀,搬运到冰缘及其下方的冰碛物,C正确;风化物是其中之一,但大体量的碎石主要是冰川携带而来,A错误;崩塌物主要是岩石缺少支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形成,图示区域山高谷深,有崩塌物发育,但该地冰川广布,冰川地貌是主体,B错误;泥石流扇碎石颗粒径粒较大,不符合风积物的特点,D错误;故选C。
16.泥石流扇的形成主要是流水将碎石泥沙从山上携带而下,泥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流速减慢形成扇形堆积体。图中小流域甲较乙出口处泥石流扇面积更大,可能是因为甲堆积区更开阔,大量的泥沙碎石堆积在出山口河岸,D正确;流域面积的大小,地势落差的差异,只会影响到水流的携带能力,带走的泥沙碎石较多,但堆积区小,大量的泥沙碎石会滚落河道之中,不会形成大的堆积区,AC错误;小流域内部,降水强度差异小,B错误;故选D。
17.甲流域出口处的大型泥石流扇可能导致河道堵塞,上游水位抬升,对原河道河岸压力增大,侵蚀河岸,使对岸侵蚀后退,B正确;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以及河流下切形成的,与材料中大型泥石流扇无关,A错误;河道堵塞,上游水位抬升,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导致上游河床抬高,C错误;下游来水量减少,对河岸的侵蚀减弱,河谷不会展宽,D错误;故选B。
【点睛】泥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流速减慢也会形成扇形堆积,但是由于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特点,大的石块反而能够运动到扇形边缘区域,而泥石流扇顶部反而是细小淤泥的沉积,沉积物粒径分布与洪积扇刚好相反,同时泥石流扇的分选性较差,使得沉积物大小混杂。
长白山脉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研究区位置和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的生长习性有()
A.耐寒,抗大风 B.耐涝,耐盐碱 C.喜干燥,耐贫瘠 D.耐旱,耐污染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本植物的入侵程度,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而升高
B.长白山苔原带坡度较大的区域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因为坡度大处土层薄且较贫瘠
C.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蒸发量增大,致使降水增多,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入侵苔原带
D.长白山苔原带海拔较低的区域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因为低处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程度大
【答案】18.A19.B
【解析】18.通过材料可知,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极地苔原带在极地东风影响下,温度低、降水量少、大风天气多,故判断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的生长习性为耐寒、抗大风,故本题选A。
19.通过图中信息可判断,草本植物的入侵程度,随着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而降低,A错;长白山苔原带坡度较大的区域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因为坡度大处土层薄且较贫瘠,B正确;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蒸发量增大,降水不会增多,C错误;长白山苔原带海拔较低的区域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但低处海拔也在2140米左右,人类活动少,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点睛】由于受极地大陆气团与北极气团的支配,苔原地区全年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低于0℃,最热月平均温度虽然高于0℃,但仍然低于10℃,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部分冰雪夏季能短期溶解。相对温度大,蒸发量小,沿岸多雾。
本文标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2)
上一篇: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
下一篇: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水循环与水平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179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1797.html
上一篇: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
下一篇: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水循环与水平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179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