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三基”回眸之自然地理
01.等值线的判读
规律 |
判读 |
类型举例 |
||
等高线(地貌) |
等压线(大气) |
等潜水位线 |
||
数值 |
知类型 |
地形类型、地形部位 |
高低压中心,脊、槽 |
知海拔高低 |
走势 |
知分布 |
地势走向、山谷和山脊 |
高压流向低压 |
知水流方向 |
疏密 |
知变化程度 |
坡度陡缓 |
风力大小 |
水流快慢 |
闭合 |
知特殊 |
大:山丘;小:洼地 |
大 |
大:地势低洼,地下水出露或大水漫灌
小:过度抽取地下水 |
注:①走势包括整体的走势,也包括局部的走势,例如局部的弯曲。
时间的计算主要包括: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期范围的计算(新旧一天范围)。
地球的公转运动从微观来看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因此,必须依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05 .太阳周日视运动
在历年的考试中,主要以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进行考察,重点讲解该地区的太阳轨迹变化。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对于南回归线以南的地球来说,太阳永远在北面。故其轨迹为:
6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解读】: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关键是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07 .逆温及其影响
1.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08 .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09 .局地环流成因及类型
受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10 .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11 .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由于热量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形成气压差,产生三圈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在不同的季节形成(冬)高(夏)低压中心,切断了气压带(记住高低压中心的位置就知道切断的气压带)。由于高低压中心的位置发生季节性的改变,产生季风。
类型 |
风向 |
成因 |
东亚季风 |
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东北风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南亚季风 |
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西南风) |
1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关系
1.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
13 .影响降水的因素
14 .气候的判读
15 .锋的类型和天气变化
1.锋的特征
16 .锋面气旋的判读
该天气系统多见于温带地区,是造成温带地区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近地面的气旋往往与锋面联系在一起,故也称锋面气旋。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上(在高压脊不能形成)。
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将冷暖锋连接将系统分为两部分,低纬度部分受暖气团控制,高纬度部分受冷气团控制。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②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17 .中国东部雨带的推移
副高的强弱和位置是直接影响我国夏季雨带分布的“指挥棒”。
副高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
副高西部的偏南气流产生夏季盛行东南季风,输送太平洋的水汽,同时吸引来自印度洋的水汽。
副高内部高温干旱;台风则生成于南部。
雨带(北部)位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
①副高位置变化对雨带推移的影响
②副高异常对雨带推移的影响
反常的副高是造成我国大范围旱涝灾害天气的祸首。
17 .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18 .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1)解释“旱涝、缺水、断流、盐碱化”等成因
(2)分析沼泽湿地的成因
(3)解释淡水湖和咸水湖
湖泊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19 .陆地水体相互补给的关键点
补给类型 |
关键点 |
大气降水 |
气候类型(年雨型、夏雨型和冬雨型)→考虑影响降水的因素 |
季节性积雪融水 |
发生地区:冬季积雪较多;
融化时间:春季(融雪径流量与升温快慢以及上一年积雪量有关) |
高山冰川融水 |
发生地区:内陆高山高原地区;
特点:温度高低(流量日变化大、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
湖泊水 |
特点:调蓄作用;削峰补枯 关注与补给方式的水位差
(源头的湖泊)提供水源 |
地下水 |
特点:普遍;稳定 关注与补给方式的水位差
考察:等潜水位线(理清地下水高度,地下潜水埋藏深度的区别) |
20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1.河流的水文特征
【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 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
②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③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水量就较丰富,为丰水期;
④ 径流量小,流程短且变化大,冬季甚至断流。
【湖泊的水文特征】
2.河流的水系特征
2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1.海水的温度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
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海水温度的分布主要表现在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两个方面。
影响海水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2.海水的盐度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
(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2)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赤道和极地海域盐度较低。
22 .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大洋环流的分布模式
主要考察洋流性质的判读,要学会绘制“8/0”模式,然后判读出是洋流流向或性质等,从而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如果是考察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首先可以通过轮廓定位,或者是北半球的60°E附近海区,然后绘制三角形,按照口诀夏顺冬逆绘制箭头,最左侧的那条边是索马里洋流(夏寒冬暖)。
2.渔场的成因
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容易形成大渔场。
大陆架海区:位于大陆架,海水较浅,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河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
温带海域:冬季底层海水上泛→表层养分丰富→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
23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天气事件。
【案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核心规律:尼弱拉强(东南信风)。
24 .地质作用方式的判读
地质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最为普遍);岩浆活动(板块交界处、岩层薄弱地带);变质作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接触性变质-岩浆)
【规范术语】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活跃
2.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类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 作用主体(风力、流水、冰川及海浪)
【术语表达】:①风化:岩层(或矿物)裸露或接近地表,受风化作用,破碎(大块变小块)
②侵蚀:风化的物质受侵蚀主体的作用,被侵蚀携带走 (小块被带走)
③搬运:被侵蚀的物质受侵蚀主体运动,不断被移动,磨蚀等(小块被运动)
④堆积: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主体力量减弱,沉积下来 (小块被放下)
3.空间分布差异: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注意:在宏观理解地貌的地质作用方式,也要能从微观的尺度,结合小区域的特点以及材料描述的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2022年高考海南卷8-9(对应2-3题),如果分析是高山地区,很多同学会选择冰川侵蚀作用。
25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褶皱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判读:
① 剖面形态: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② 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2.断层的判读:
①水平断裂,错开原有的地貌类型,如河流;
②垂直断裂:断裂面+位移。(相对向上的形成断块山)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
原因或依据 |
|
背斜 |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 |
隧道的良好选址 |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
|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
|
向斜 |
地下水储藏,常有“自流井“分布 |
底部低洼,易汇集形成地下水。 |
水库坝址选择点 |
物质坚实,基础牢固 |
|
钻探应在向斜构造处 |
岩层中含有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
【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
|
断层 |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避开 |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 |
1.河流侵蚀类型及地貌举例
(1)侵蚀方式及影响:
①溯源侵蚀:由下蚀演化而来,会使河道延长;
②下蚀:与落差有关,会使河道变深;
③侧蚀:与水量有关,会使河道变宽;
(2)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① 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② 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③ 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2.河流的堆积地貌的形成及举例
(1)流水堆积地貌形成必要条件
①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②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③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④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2)常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以河口三角洲地貌为例:
①形成:
a.泥沙来源: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b.位置:河流入海口(湖口)处;
c.流速降低:地形平坦或沙洲分流;d.水流速度减慢;海水(湖水)顶托;
e.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变化:
a.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沿海地形、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
b.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1.河流的冲淤原理
(1)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2)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
一般,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提示】:当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即为冲淤平衡。但河流的水文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冲淤作用受多因素影响。短时间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冲淤不平衡才是常态。
2.河流冲淤的影响
3.河流冲淤过程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冲淤这类问题时,要抓住来沙量和水流携沙力这两个关键变量,那它们有哪些影响因素?
①径流量:一般来说,径流量越大,冲刷侵蚀能力就越强。
径流量案例:黄河每年都会进行调水调沙(汛期来临前),通过水库的大量泄水,以较大流量集中下泄,形成人造洪峰,进而加强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减少河床淤积。
②流速: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河流以冲刷侵蚀作用为主;反之,如流速越慢,则以淤积为主。一般来说强降水过后,当河流流速降低时泥沙会快速沉积,导致河床增高。
③含沙量:河流含沙量大,对河床的侵蚀能力弱。
含沙量的多少:又与地表物质疏松程度、植被覆盖情况、降水强度(坡面侵蚀冲刷)、支流多少(带来更多泥沙)等因素密不可分。
④水位变化:河流汛期水位高、水量大,以侵蚀作用为主;枯水期水位低、水量小,以淤积为主
⑤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如修建水库、大坝等),起着拦沙蓄水、调节水流等作用,影响着冲淤平衡;而河道的加固,也能减少河流对堤岸的冲刷。
⑥海水作用:在河口地区,由于海水顶托,造成水流流速减慢,或沿岸洋流携带了大量泥沙,这些情况都会加剧淤积作用;而潮汐(海浪)作用强,携沙能力大的区域,侵蚀作用也可能会增强。
⑦河岸岩性和河道宽窄等因素,也会影响河流冲淤平衡
河岸岩性越坚硬,抗侵蚀能力越强。还有,如果河岸土体中的黏粒含量大,抗冲性也会增强。黏性土层越厚、黏粒含量越高的河岸(整体结构稳定),其整体抗冲能力更强。(反例:黄土高原)
河道宽阔,流速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河道狭窄流速较快,有利于侵蚀(狭管效应)
28 .不同类型气候的植被特点
植被 |
森林 |
草原 |
荒漠 |
||||
雨林 |
阔叶林 |
落叶林 |
针叶林 |
热带草原 |
温带草原 |
热带、温带 |
|
气候 |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无明显干季 |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 |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
气候干旱 |
植被 |
森林呈深绿色,树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 |
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
|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
松、杉为主,树叶针状,抗寒抗旱 |
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
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转、刺状或无叶,减少水分蒸腾;具有肉质茎或叶,贮存水分;多数根系发达,吸收水分)
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
常见 |
油棕、大榕树、叉叶木 |
樟树、榕树 |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 |
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等;暗针叶林——云杉、冷杉等 |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为热带稀树草原。 |
29 .土壤
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和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30.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地貌、气候为例)
31 .自然环境要素的同一演化和要素组合——一果多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是统一演化,从而保持要素间的协调。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演化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某个地理现象(或结论)要综合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作用。
【案例】分析某地生物分布情况:
32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一因多果
【角度】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 地貌 植被 水文 生态环境
【案例】修建水库的影响
33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1.一般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模型
2.垂直带谱变化(海拔由低到高)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3.带谱数量的影响因素:
① 山体所在纬度;
② 山体海拔高度;
③ 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4.林线和雪线
34 .常见自然灾灾害的成因或对策
类型 |
成因或对策 |
|||
洪涝 |
自然原因:(1)气候特征:气候降水的强度;
(2)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
①水系特征: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河道单一;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②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
(1)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2)退耕还湖;
(3)修建水利工程;
(4)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5)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6)修建分洪区;
(7)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
||
寒潮 |
(1)频发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势力强大的寒潮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深秋到初春时节 |
【危害】(1)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害;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寒潮的益处】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低温,天然的杀虫剂;大风,无污染动力资源。 |
||
风沙 |
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
|||
泥石流 |
发生的三个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即山高沟深;(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
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
上一篇:海--气相互作用综合题答题技巧
下一篇:高考地理重点关注之植被与土壤的经典地理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172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