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明确在整个高三的地理复习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参与复习过程的意识,这是前提。在同学们具备这样的意识基础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复习。
一、 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而掌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十分必要。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以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四部分内容呈现,其中,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两部分内容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较为集中的体现,自然资源其本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只有当某种自然要素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时,才称之为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其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有当某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称之为灾害。人文地理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即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区域地理分为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两部分,主要在初中阶段学习,是高中地理学习内容的基础,应尽可能的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将系统地理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综合。
在把握了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内容的大框架的前提下,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牢固而又系统地掌握各个部分的地理知识及其联系呢?关键应让学生学会知识梳理。梳理知识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是掌握知识间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因而联系图表、因果关系图、表格等形式是较好的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如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内容,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现: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
气旋→低气压→ 逆时针(北半球)→ 中心气流上升→ 阴雨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
反气旋→高气压→ 顺时针(北半球)→ 中心气流下降→晴朗
上复习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即将要复习的内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进行系统整理,找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复习课中,教师应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讨论他们自己构建的“知识框架”,阐述构建框架的理由,再将学生的“知识框架”与教师设计的知识框架、结构相比较,最终使得学生在理解的层面上,自主地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技巧,这是进一步学习、创新的基础。
二、 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是学生自主参与高三复习的基本条件。地理学科文、理属性兼而有之,不同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也有其不同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稳定,理科特征比较明显,很多地理学科的难点知识集中于其中,因而在复习过程中,应侧重指导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进行感悟,理解、掌握其基本的成因、产生的现象和对人类的影响。如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造成地球上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其结果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文地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因而其内容的发展、变化较快。对于人文地理的学习,应注意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各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分析某种环境问题的成因,首先应了解这种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再分析这些地区中存在着哪些导致这种环境问题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首先要了解某个区域的空间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位特点),这是对这个区域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特点。
地理图像、图表是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习的必备工具。在地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地理图像、图表的应用。既要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图像、图表进行复习的意识,同时又要掌握方法和技巧。运用地理图像、图表复习,一是要尽可能地学会从地理图像、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二是要能够将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表现在地图图像、图表上。同学们应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的图像、图表,要掌握其功能、特点和判读的方法,做到“图文转化”、“图图转化”。
上一篇: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模底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下一篇:高考为何钟情地中海气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1296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1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