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指导意见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1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要求,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深刻理解课程性质与教材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 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 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 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奠定基础。

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包括四方面。它们分别从课程价值、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式四个维度表述,体现了地理课程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纲的思路。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 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 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 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 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准确 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 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 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高中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理教师用书、地理图册等。

地理教科书是学校地理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材。目前,我省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 的两个版本的地理教材。其编写理念是:

1. 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彰显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教材将人地协调观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串联起内容广泛的 地理知识,使其“形散神聚”;立足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 践力的培养,展现地理学科在解决相关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时的思 想、方法、过程和效果。

2. 教材的框架结构,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路径

2教材中知识结构的设计以地理学科框架为基础,逻辑结构的 设计则以学生认知规律为路径,便教利学,展现地理学习的进阶 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3. 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教材的设计、编写等环节,服务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内容编排方式采用问题、情境、案例等多种思路组织教学内容,使学习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并且将学生“放”到情境 中,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多种表达方式,采用文字、地图、图像、图表、模型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 的学习材料,丰富他们说明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手段,设计了多种 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和户外考察活动,突出了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 特色,使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地理。

二、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休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 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 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 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 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 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 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 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 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目标如下:

1. 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

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 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 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 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 域现状和发展。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三、科学安排三年教学规划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 学分,2 个模 块共计 4 学分。安排在高中一年级完成,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 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设 3 个模块,学 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安排在高 中二年级完成,选择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 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 6 学分。选修课程共设 9 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 进行选择。

四、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 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 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 1 至水平 4 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水平质量描述

分级

1-1 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 自然地理要素, 简单分析其中少数几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 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 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的地 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 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2 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 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区域认知) 1-3 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 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2-1 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 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 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能够简单分析人口、城乡、 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国家发展战略,简单分析其地理背景,辨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以及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2 能够归纳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自主辨识给定区域 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征;能够自主辨识给定区域内某产业的区位因素。(区域认知)

2-3 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 工具,对地貌、土 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能够对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事象,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作出简要的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3-1 对于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能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影响的强度与方式,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意识;对于给定的区域发展案例,能够说明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分析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能够说明资源和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理解个人、社 会和国家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中应担当的责任。(人地协调观)

3-2 能够说明地球运动与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关系,说明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作出解释;能够分析战略性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说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构想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综合思维)

3-3 能够从空间格局的角度,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能够筛选恰当资料,对某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决策是否合理进行论证。(区域认知)

3-4 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模拟实验和考察方案, 并独立、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相关自然地理事象;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 关区域发展规划,参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文献,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某区域的资源合理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构想;能够在地理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实践力)

4-1 结合现实中的自然环境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结合现实中的区域发展情境,能够说明区域在开放的条件下,该地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变化,归纳该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区域特有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资源和环境安全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4-2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在认识某类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的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并从国际合作的视角理解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综合思维)

4-3 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 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提出 科学决策的依据;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区域决策的得与失,并提出较为 可行的改进建议;能够收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 解决问题的建议。(区域认知)

4-4 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地理模拟实验和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地理事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设计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描述某区域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

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水平2 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 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 4 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 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 1 和水平 3 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了解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知识、技能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注意教学各方面的一致性,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

要秉承多样化观念,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使用多种资源,了解、理解、驾驭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学具有开放性;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探讨,发现并提出问题;要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地理实践教学;要辅以必要的直观手段和生活经验,在地理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

1. 重视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 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特别关注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关注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是基础。问题的确定应考虑与实际情境相关联,可以覆盖若干条内容要求或教科书的若干章节,围绕问题,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更加突出。“问题”的呈现,要利于学生发现未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利 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建议在选择情境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学生理 解情境;蕴含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体现关联性,让学生在 一个贯穿全过程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与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内容联系,便于学生找到基本的依据和资源。

“问题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一个上位概念,凡是基于真实问题、开放式问题、尚无现成答案问题的教学,都可视为问题式教学,单元式、项目式、主题式等教学方式,都可用于问题式教学。

2. 加强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应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与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并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

在户外考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观察、发现、质疑、探究问题的表现,引导学生乐于行动、独立思考、自主认知。在需要动手操作和设计方案的时候,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由学生自己操作和自主设计;还可引导学生拍照、绘图(画)、录像等,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合理设计时间、流程,保证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实践活动的特点,给学生的生成性表现留下空间。

3.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促进地理学习的拓展和深入。

具体方式可以有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基于全媒体资源的探究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模拟学习,基于即时反馈的互动学习,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的学习等。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即时性、 互动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个体指导的作用。

4. 开展思维结构评价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表现可以从不同角度评价,其中之一是对思维结构的评价。对思维结构的评价可以参考基于“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该理论将学生学习结果表现出来的思维

状况分为无结构(思维混乱)、单点结构(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或要素)、多点结构(可涉及多个要点或要素,但无法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关联结构(能够涉及多个要点或要素,而且能够建立合理的联系)和拓展抽象结构(能够更进一步抽象认识或给出教师预想之外的答案)。

思维结构评价关注学生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后续的教学设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思维结构评价可避免以往开放式测试中单纯以“知识点”为评判标准的不足,从而关注学生的思维结构。对于学生思维结构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和调整,甚至发展出本土化的思维结构划分指标和操作方法。思维结构评价方法对改善日常教学也有意义,可以避免过度使用“填空”和选择题的测试方式而导致的教学“碎片化”现象, 进而将教学的重点从只关注孤立“知识点”或单一的“正确”结论, 拓展到关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完整认识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表达看法的机会,以使学生地理思维过程和 真实状态外显。

5. 关注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定,也指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表现性评价比较适合于评定学生应用知识、整合学科内容,以及决策、交流、合作等能力,是一种适合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法。

“分组活动”在“表现性课题”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 习环节,它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的意识、交流的成效,还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探究路径中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因此 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真实地记录下来,是评价学生表现的重要依据。在开展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详细记录学生能力培养和素养形成的路径轨迹,记录的资料要全面、完整和真实。

  本文标题: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指导意见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729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729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