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背简答题答题模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①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临近山川、河流、湖泊、国家、交通线、城市等)
②绝对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热量带)、板块位置等
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①分布均匀状况 ②分布总体趋势(**多**少;由**向**递增/递减)
③分布规律(沿河、沿海、沿交通线等)④数值范围与极值状况(**区域为极大/极小区域)
3.影响航天器发射与降落地选址的因素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②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③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④地质条件好⑤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4.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地形以**地形为主(最多写出2种) ②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及延伸方向
③地势**高**低④起伏大小(地势落差)
⑤海岸线曲折/平直/漫长;(特殊地貌描述:如喀斯特地貌)
5.影响(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天气:阴雨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晴朗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②大气:洁净、稀薄、干燥的大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反之则较少
③纬度: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路径越短,能量集中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④下垫面:颜色越浅的下垫面(如冰雪),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6.气温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最热月气温(>28℃为炎热,22-28℃为高温,10-22℃为凉爽)
②最冷月气温(<0℃为寒冷,0-10℃为低温,10-22℃为温暖)
③年较差(>15℃,年较差大,大陆性强;<10℃,年较差小,海洋性强)
④年均温(寒带、亚寒带、热带地区需描述;区域年均温有明显差异时需描述)
7.降水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丰富,400-800mm为多雨,200-400mm为少雨,200mm以下为稀少)
②最大/最小月降水量(大于100mm为丰富,100-50mm为多雨,50-10mm为少雨,10mm以下为稀少)
③降水季节变化
④雨季长短(大于100mm持续的月份)
8.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奠定全球气温格局):影响太阳高度(继而影响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度与大气削弱路径)、昼长
②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气压带与风带
③地形:当地地形:阴坡、阳坡与海拔;周围地形:高大山脉、低缓山地、盆地、平原等
④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差异
⑤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⑥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云雨削弱太阳辐
⑦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⑧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9.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降水形成的条件:水汽、降温、凝结核)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④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⑤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⑥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10.河流补给类型及其特点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多出现于春季,多与分布于山区于寒温带、亚寒带、地区,水量补给较稳定,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
②永久性积雪与冰川融水:多出现于夏季,多分布于高山、高原、高纬地区,水量补给较稳定,有明显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
③雨水:多出现于雨季,水量补给较大
④地下水: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水量较小,稳定
⑤湖泊水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水量稳定
1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描述方法
①水量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②汛期(是否有汛期;汛期时间;汛期长短;是否有凌汛)
③结冰期(是否有结冰期;结冰期长短)
④含沙量(大/小)
⑤流速与水能(快/慢;丰富/贫乏)
12.河流水系特征及其描述方法
①流程与流向(长/短;自**向**流)
②水系形态(扇形、树枝状、羽毛状、向心状、放射状等)
③流域面积(大/小)
④河道形态(宽/窄;曲/直;深/浅)
⑤河网密度与支流数量(大/小;多/少)
13.影响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水量大,水位高且季节变化小 ②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 ③含沙量小 ④流速慢 ⑤流程长
⑥流域面积宽阔,支流众多 ⑦河面宽阔,河道平直
(2)社会经济条件
①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航运需求量大
②河流流向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
③支流与人工运河交织成网
14.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
(1)来水量
①河流补给量(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雨水)
②支流补给 ③调入水源
(2)去水量
①蒸发(光照强,气温高、风力强、气候干旱、液体表面积大,蒸发较旺盛)
②下渗(土质疏松,无地下冻土,下渗较快)
③径流(地形平坦,径流排水较慢;地形起伏大,径流排水较快)
④为人引水(生活、生产用水)
15.影响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雨水冲刷地表严重 ②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作用弱 ④土壤: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土壤易被侵蚀
⑤支流众多,来沙量大
(1)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工程建设、开矿活动等
16.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①海陆位置与分布:离海远,河流无法入海;陆地面积广阔
②地形:受地形阻挡,河流无法入海 ③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少
④土壤:土质疏松,河流下渗量大 ⑤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用水)
17.渔场形成的条件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②上升流海区: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③河流入海口:河流带来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④浅海大陆架:大陆架海区,光照充足,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
18.海雾形成的洋流条件
①寒暖流交汇处多雾:暖流提供充足水汽,寒流带来降温条件
②中高纬暖流多雾:暖流流经带来充足水汽,中高纬海区气温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
③中低纬寒流多雾:中低纬海区纬度低,水汽充足,寒流流经使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
19.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成土母质(分残积母质与运积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与质地
②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界速度快;降水多,雨水淋溶作用强,土壤多呈酸性,且土壤肥力较低。
③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壤厚度小,有机质含量高;阳坡土壤温度条件好,阴坡土壤水分条件好。
④生物:动植物残体、动物粪便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动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孔隙度;草原土较森林土肥沃
20.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好)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水热条件好,光照充足等
②自然条件多样:东西、南北、海拔跨度大
(2)人为原因
①地处偏僻,人类活动影响小 ②人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人文地理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人类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②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移
③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出现的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最主要的因素):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
(4)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婚姻、教育、宗教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②不利影响: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问题等。
(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
②不利影响: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因素
①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方便,且利于节省建筑投资而成为城市分布的理想地区
③河流:提供水源
(2)经济地理区位因素
①交通:交通便利处、交通线沿线、交通枢纽位置以及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兴衰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自然资源:靠近矿产资源产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
③其他:商品农业基地、边境通商口岸处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因素
政策、宗教、旅游、科技等
4.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措施
(1)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城市环境趋于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
②人口密集,交通拥堵
③地价、房租昂贵
④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2)解决措施
①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治理城市环境
②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③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④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⑤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⑥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5.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园艺业、林业与畜牧业
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③水源:水质、水量
④土地: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壤肥力、酸碱性、透气性、保水性等)
⑤病虫害:炎热湿润地区病虫害较多
⑥自然灾害
(2)技术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劳动力素质与经验
②种植方式:单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③耕作制度:又称熟制
④技术装备: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⑤生产技术: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
(3)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数量、价格
②市场: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的远近、市场的规模等
③政策
④交通
6.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地与特点
农业地 域类型 |
主要分布地区 |
主要特征 |
主要农产品 |
热带种 植园 农业 |
东南亚、南美洲、非洲 |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
橡胶、咖啡、可可、油棕、剑麻、香蕉、菠萝等热带经济作物 |
商品谷 物农业 |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如美国中部平原;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 |
耕地面积广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耗费能源多;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农产品价格较低,商品率很高 |
小麦和玉米 |
水稻种植业 |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
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劳动投入多,单产较高,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
水稻 |
大牧场 放牧业 |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
天然草场面积较大,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
牧牛:美国、阿根廷; 养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
乳畜业 |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市场远近和饲料供应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
牛奶及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等 |
混合 农业 |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
小麦、羊毛等(澳大利亚) |
地中海 式农业 |
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 |
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较多 |
7.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原料:数量、质量、远近、价格
②燃料③水源④土地:面积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集聚、技术、资金、工农业(经济)基础、配套产业、基础设施
(3)环境因素
①工业对环境的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区域
②工业污染程度:无工业污染的企业,可有组织地布局在市区;有中轻度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郊区;有重度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远郊
③工业污染种类: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应远离河流或者布局在河流下游;有固废污染的企业,应远离农田与居民区。
8.工业集聚的好处
①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成本
②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③开展协作,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9.各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其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
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好,连续性差,适宜短途运输
②铁路运输:运速快,运量大,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的货物
③航空运输:运速快,运费高,运量小,适宜长途运送“轻贵急”的货物
④海运: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时效性要求低的货物
⑤河运: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时效性要求低的货物
⑥管道运输:连续性好,受自然影响小,适宜运送气态、液态的货物
10.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
区位因素 |
主要影响 |
||
自 自然 因 素 |
地形 |
平原 |
地形平坦,有利于交通建设,但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
山地 |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
||
水文 |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
||
地质 |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
||
气候 |
工程设计应避开极端天气频发区:如暴雨、暴雪大风频发地 |
||
土壤 |
尽量避开冻土季节性冻土的冻融易导致路基变形 |
||
经济因素 |
沟通城市(镇)、乡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
||
社会因素 |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 |
||
技术因素 |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障碍等 |
11.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 |
地理位置 |
地理位置优越:航线中点,离市场近等 |
水域 |
港阔水深:航道深、宽、海岸线长 位于港湾:背风、避风浪的条件好 无冰期(结冰期短):利于常年通航 暖流:不冻港或封冻期短 |
|
陆域 |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地基坚硬) |
|
经济因素 |
经济腹地 |
运输物资多、范围广,经济发达 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广阔 |
依托城市 |
以城市为依托,依托城市等级高 |
|
多种交通 |
河流入海口,海河联运;河流交汇处;河运起始点,陆河联运;水陆交通便利。 |
12.交通线修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布局 |
完善当地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 |
经济意义 |
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
促进商业繁荣和对外开放 |
|
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
|
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 |
|
社会意义 |
提供就业;巩固国防,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繁荣 |
1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程 |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
南水 北调 |
输出区 |
可能出现水资源紧缺、水文情势变动、生态环境破坏、海水倒灌等问题 |
输入区 |
有利影响:水量增加,有利于缓解供水压力,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不利影响:灌溉区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 |
|
西气 东输 |
输出区 |
有利影响:促进天然气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环节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
输入区 |
可缓解当地能源紧缺的压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生活品质 |
|
西电 东送 |
输出区 |
有利影响: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电力开发和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东西部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 不利影响:水电建设易破坏生态环境,坑口火力电站会加剧环境污染 |
输入区 |
缓解电力不足的压力,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
14.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影响
(1)对转入地的影响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③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设计、营销
④(短时间内)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2)对转出地的影响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加重区域环境污染
③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的加工
④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压力缓解
15.湿地的成因以及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1)湿地的成因
①来水多:雨水(积雪、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补给量大;河网密布、支流众多
②去水少:下渗、蒸发较少,排泄能力较弱
(2)湿地的价值
①生态价值: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经济价值:航运、灌溉、提供农副产品
16.森林的生态价值
①净化空气②调节气候③维护生物多样性④涵养水源⑤保持水土⑥防风固沙⑦美化环境
17.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1)沙漠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降水稀少,光照强烈,蒸发旺盛,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频繁,风蚀强烈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②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条件,推广节水农业;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封沙育草、植树造林等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
d.禁樵禁采,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e.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2)石漠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地表物质疏松,植被稀少,山石裸露,石多土少,土层很薄;地形破碎,旱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b.人为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增加对土地的压力,导致滥垦坡地、滥伐森林和超载放牧等
②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
(3)盐碱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土质疏松,水分易蒸发
b.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量施用化肥等。
②防治措施
发展节水灌溉:喷灌、滴灌;排灌结合;井灌井排;引淡洗盐;农田覆盖(减少蒸发);植树造林等。
18.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生态可持续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
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如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③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④采用保护性的耕作方式,如免耕、休耕、限耕等
⑤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用地,如采用轮作等方式
⑥完善交通、加强宣传、打造品牌,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⑦完善保护政策,加强监督执法
(3)社会可持续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19.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合理规划,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④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
⑤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⑥控制工业污染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
20.鲁尔区早期兴起的原因与衰落以及重振的原因
(1)早期兴起的原因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利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②世界性的钢铁过剩③生产结构单一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环境污染严重
(3)重振的原因
①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合并钢铁、煤炭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调整工业布局;美化环境⑤发展交通
21.梯级开发的综合效益
防洪、灌溉、发电、旅游、航运
22.影响大坝选址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河流水量丰富 ②河流地势落差大,流速快
③地质稳定④峡谷地形或口袋形地形
(2)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库区移民、政策等
23.某人类活动的意义、作用、好处、效益、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类答题方法
①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工业化进程
②社会: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安定;促进城市化进程
③生态:减轻环境问题:促进资源合理、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等
上一篇:地理新教材封面风光都是在哪里,你知道吗?
下一篇:中国正式公布的领海基点及其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680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