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地理疑难知识分析集锦(6)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26.河流是怎样搬运泥沙的?

  解析:地面上的大大小小河流都挟带一定数量的泥沙,全世界每年河流要搬走约180多亿吨泥沙。河流里的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河床流动,具有一定的动能,而动能的大小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搬运到别处去;若水量或流速减小,搬运物容易发生堆积。河流搬运泥沙,一般有悬移、跃移和推移等几种形式。悬移指细小的粘粒和粉砂掺混在水中,以悬浮的形式被携带,不断被水搬运。自然界里的河流为不规则的紊乱水流,并具有大小不等的湍流旋涡。粘粒和粉砂被湍流旋涡中向上流的部分保持在河水的上部,而悬浮在水里,不断被水流带往远方。河流的流速愈大,湍流旋涡愈大,悬移的泥沙也愈多,一但流速减小,悬移的泥沙就会沉积下来。跃移指河流中、小砂砾在水中呈跳跃式前进的搬运。靠近河床的水流,由于某种原因,在一瞬间紊动的能量增大,砂砾便会脱离河床,并在流水的推动下向前移动,随着水流能量的变化,砂砾就会很快下沉,然后又跃起,再下沉,又跃起,不断地跳跃前进。跃移主要发生在河床上20厘米左右的水层里。推移指较大的砾石在水流推动下,沿河底滚动或滑动的搬运。一般说,流速愈大,对河床上砾石的推动力愈大,所推移物体的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即流速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推移物的重量是原来的64倍;若流速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则推移物的重量是原来的1/64。正因如此,山区河流虽水量小,而流速大,河槽中堆积着许多巨大的砾石。而平原河流虽水量浩大,但流速较小,只能搬运细小的泥沙,巨石极少。在水文测量中,通常用含沙量、输沙率、输沙量等数据反映河流中挟带泥沙的多少。

  27.怎样测定河流的水位、流速和流量?

  解析:陆地上的大小河流,水情都不稳定。有些常年不息地流淌,有些枯水季节断流,有些洪水季节常常泛滥成灾。为了合理的利用河水资源,就必须掌握河流的变化规律。

  河流水情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水位的升降、流速的快慢、流量的增减、泥沙的多少以及河水的水温和冰情变化等。水位,指一定地点,一定时间河水表面的高度。它是以某一点作为水位基面(即水位零点)进行量算的。水位基面一般分绝对基面和测点基面两种:绝对基面是以某海口的平均海平面为标准进行计算的,我国目前河流水位都是以黄海的青岛零点为标准;测点基面是为了便于在河流上就地观测和计算,通常在观测地点最低枯水位以下半米到一米处作为零点的。但是在应用这种观测资料时,须根据测点基面和绝对基面的关系,将其换算成统一的绝对高程。水位的涨落一般是在观测点用水尺或自记水位计进行观测的。水位观测是水文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其它一系列水文要素的计算均受水位资料的影响。根据不同时间水位的记录,可以绘出一条某河流的水位历时曲线,从曲线上可以清楚的看出该点全年水位变化情况:流速,指单位时间里水流前进的距离。流速在河流横断面上是不均匀的,底层水流由于受河床摩擦力作用,流速较小。流速由水底向水面递增,但水面受空气的摩擦,流速减小,而最大流速在水面稍下一点的位置。从横向分布来说,两岸流速最小,河心流速最大。纵向流速多运用流速仪(旋杯式或旋浆式)进行观测。在小河上,观测流速最简便的方法用浮标法,即在河岸选择甲、乙两点,将浮标放入河面,测出浮标从甲点漂到乙点所需时间,量出甲、乙两点的距离,按照V=L/t公式便可求得流速,其单位是米/秒(V:流速,L:甲、乙两点间距离,t:通过L距离所用的时间)。流量,指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某过水断面(即河流横断面)水的体积。根据某地过水断面的面积和河流平均流速,按照Q=F·V公式就可以求出流量,其单位是米3/秒(Q为流量,F为过水断面的面积,V为平均流速)。

  河流水位的变化,主要由流量的增减引起的,因此水位的变化也可以视为流量变化的反映。

  28.河流径流量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

  解析: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决定于河流水源补给量的季节变化。

  河流水源的补给类型不同,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也不同。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的径流量是随着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的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的河流普遍是靠雨水、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的,所以一般河流的径流量都有季节性变化。

  29. 地下水从哪儿来?

  解析: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可以解决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等方面的需要。地下水总量达2340万立方公里,可谓“地下海洋”。一般说,地下水有以下几种来源:

  (1)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渗。大气降水或地表积雪融化后,由于地表疏松多孔,一部分水渗透到地下的土层里和岩石空隙里;河湖出现高水位时,也有明显的渗透作用。这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2)水汽凝结水。大气和土层中的水汽,在夜间温度降低到凝结点,大气、土层中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渗入到地下,形成地下水。特别是在气候干旱的沙漠地区,白天沙子被太阳晒得很热,晚上大气变冷,近地表的水汽或赋存于沙子空隙里的水汽就凝结成水。这成为沙漠地区地下水的重要来源。

  (3)岩浆水(即原生水)。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凝固的过程中释放出一部分水汽,沿岩层裂缝上升,温度降低凝结成液态地下水,或岩浆分异出来的氢气和氧气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地下热水。

  此外,在沿海地区的松散地层中,有时还有古代海洋的残留水;在地质年代里,古海洋底部饱含海水的沉积岩,在海水退却后,一部分被封存起来,也成为地下水的组成部分。

  30.如何认识潜水和承压水的几个概念?

  解析:(1)补给不一样。潜水由于直接和外界接触,主要依靠大气降水的下渗补给;承压水则由于隔水顶板的阻挡,不能和外界直接接触,它的补给只能靠和它相邻的潜水来补给。所以承压区范围越大,相邻的潜水区也越大,补给会越充分,水量会越多。

  (2)承压水的排泄区是否一定只排泄而不能补给呢?当然不是。承压水的排泄,一般是泉水排泄,但排泄区往往是潜水,因此当排泄区在地表水积聚,如降水很丰富的时候,下渗作用也会通过潜水补给承压水,当然如排泄区的地下水已达饱和的时候,下渗补给是不可能进行的,那时就是承压水的排泄了。(3)承压区和承压水位不一样。承压区是指承压水的范围,即隔水层所覆盖的区域。承压水位则指的是隔水层最高处和最低处相连的直线所示高度。它可能是水平线,也可能是斜线。如在承压区范围内有的地方低于这个线,则在这里可以打出自流井,但高出承压水位的地方是不会打出自流井的,井水的高度可达到承压水位的高度。(4)水流方式不一样。潜水的水流是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渗流,因此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即地表水多下渗作用强,潜水水位就高,反之就低。因为是渗流,一般和地形有关,即地势低的地方,水位可能要高些,地势高的地方,水位要低些。承压水的流动,如同自来水管中的水,受静水压力的作用,水从水位高的地方向水位低的地方流。犹如自来水水塔,水位最高,静水压力也大,自来水就从水塔处向四周低的水管中流去,地面不管什么地方的水龙头,只要它低于水塔水位,龙头就可放出水来。承压水的流动正是这样的。

  31.水是再生资源,为何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

  解析:本题题目鲜明,主要是回答当今世界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应从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剧增,工农业飞速发展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现代资料估计,地球上水资源总量13.86亿立方公里,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要淡化海水,代价是极其昂贵的,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约2820万立方公里,其中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它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而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可见,绝大部分水资源,受当今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尚未被开发利用,可用水量有限。

  (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地球上有1/3的地区是严重缺水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从各大洲的分布情况看,亚洲的河川径流总量13190立方公里,居世界各洲首位;南美洲次之,达10380立方公里;而大洋洲最少,仅1965立方公里。然而,人均水量的分配情况就不同了,南美洲人均径流量最多,达58100立方米,超过世界平均值的5.5倍;而人口较多的亚洲和欧洲最少,人均6465和4850立方米,只有南美洲的1/10。

  (3)人口的激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迅猛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的农业灌溉用水已达2500~2800立方公里,比1900年增加了7~8倍,预计2000年用水量可达3500立方公里,比1975年还要翻一番。工业用水每年递增4%,生活用水每年递增3%,预计2000年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要占可恢复水量(约40000多立方公里)的13%,对水资源的需要量将超过实际可能开发量的一倍以上,使水资源的供应进一步紧张。

  (4)水污染日益严重,也是造成当代水资源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现代工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达6000立方公里,需要2~2.5万立方公里的干净水才能稀释和净化。在污染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世界遭受污染而无法利用的河流越来越多,大大降低了水的利用程度,产生水资源紧缺。

  本文标题:地理疑难知识分析集锦(6)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618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6183.html

标签:地理疑难知识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