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20
一、选择题
(2022·河南省开封市三模)吉林省西部气候较干旱,却呈现出了湖沼众多、河流蜿蜒的水乡景色(如图)。在地质时期,松辽平原最初是巨大的强烈沉降带,形成古松辽盆地。众多河流注入松辽盆地,形成了古松辽大湖(包括现在的松辽分水岭),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据此完成1~3题。1.吉林省西部气候较干旱,湖泊数量却比东部多,其主要原因是( B )
A.冻土发育 B.地势低洼
C.土质黏重 D.蒸发较弱
解析:据材料“吉林省西部气候较干旱……在地质时期,松辽平原最初是巨大的强烈沉降带,形成古松辽盆地。众多河流注入松辽盆地,形成了古松辽大湖”可知,湖泊数量众多,是由于地势低洼导致的,B正确。
2.导致地质时期的古松辽大湖演变为松辽平原的关键因素是( D )
A.气候变化 B.河流改道
C.湖泊沉积 D.地势抬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松辽大湖是由于地面沉降形成的,但之后演变成为松辽平原是由于地势抬升,湖水流出形成的,D正确。
3.有关松花江松原市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流量变化小 B.结冰期短
C.有凌汛现象 D.流速较快
解析:东北地区的河流位于季风气候区,流量变化较大,A错误;由于该区域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因此结冰期长,B错误;该河段从低纬流向高纬,因此会出现凌汛现象,C正确;由于该河段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小,因此流速较慢,D错误。
(2022·福建省名校联盟联考)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是植被遥感监测中用于反映植被生长状况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指标之一。若土壤水分充足,EVI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四川省某河上游流域峰峦重叠、河谷深切、人类活动较少,河谷植被类型和EVI垂直分异明显(如下图)。据此完成4~6题。
4.该流域各种植被类型中,EVI最易受极端低温事件影响的是( A )
A.灌木林 B.阔叶林
C.针叶林 D.高寒草甸
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灌木林的EVI指数随海拔升高而上升,所以当低温事件发生时,EVI指数最易受影响的是灌木林,A正确。
5.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气候呈暖干化趋势,EVI呈明显变大的植被类型是( D )
A.灌木林 B.阔叶林
C.针叶林 D.高山稀疏植被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气候出现暖干化趋势,降水量减少,热量上升,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条件会恶化,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生长条件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A、B、C错误;但是高山稀疏植被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热量条件改善而生长期延长,加上高山稀疏植被密度较低,对降水的需求量较小,故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所以EVI呈明显变大的植被类型是高山稀疏植被,D正确。
6.若气候持续暖干化,该流域径流量( D )
A.总量增加,地表径流比重增加
B.总量减少、地表径流比重减少
C.总量增加,地表径流比重减少
D.总量减少,地表径流比重增加
解析:当气候持续暖干化,降水减少,该流域水分蒸发增加,流域径流量总量减少,A、C错误;当地气候出现暖干化趋势,森林植被的生长条件会恶化,森林减少,下渗减少,所以地表径流比重增加,B错误,D正确。
(2022·山西省临汾市二模)冰川物质平衡指冰川积累与消融之间的关系,即积累量与消融量之差。覆盖于山脉顶部的大陆型冰川与海洋型冰川发育在不同的水热环境下,海洋型冰川对气候变化更敏感。下图示意两类冰川物质平衡多年变化。据此完成7~9题。
7.与乙类冰川相比,甲类冰川( A )
A.退缩较缓慢 B.运动速度快
C.地质作用强 D.消融较明显
解析:冰川物质平衡指冰川积累与消融之间的关系,即积累量与消融量之差,读图可知,2015年甲类冰川物质平衡为-1 900且斜率较低,变化缓慢,乙类冰川物质平衡约为-4 900且斜率较大,变化剧烈,所以甲类退缩较缓慢,消融不明显,A正确,D错误;冰川的运动速度和地质作用据图无法推测,B、C错误。
8.导致甲、乙两类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C )
A.山体高度 B.大气环流
C.全球变暖 D.冰面反射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甲为大陆型冰川,乙为海洋型冰川,海洋型冰川对气候变化更敏感,故导致甲、乙两类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暖,C正确。
9.两类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可能会使( C )
A.冰川扩张加剧 B.山地雪线下降
C.岛屿数量减少 D.臭氧空洞扩大
解析:两类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均为负值,说明冰川消融量大于冰川积累量,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部分海拔较低的岛屿会被淹没,岛屿数量减少,C正确;冰川消融量大于冰川积累量,故冰川萎缩,不会使得冰川扩张加剧,A错误;冰川消融量大于冰川积累量,冰川萎缩,从而导致山地雪线上升,B错误;臭氧空洞的原因是氟氯烃的释放,与冰川物质平衡没有关系,D错误。
(2022·河北省五校联盟模考)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特有的植被类型。中新世后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原有森林大幅消退,数量稀少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存活并繁衍,成为该地区优势植被。川滇高山栎是其建群种,从河谷至雪线均有分布,极低温下仍终年常绿。下图示意高山栎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10~12题。
10.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前,其东南边缘的优势植被最可能为( B )
A.热带季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硬叶林
解析:青藏高原未大规模隆起抬升时,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地势落差较小,青藏高原隆起抬升后,这些地区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气候较原先冷干,原有森林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衰退,意味着原来的建群种不耐寒、不耐旱,结合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来看,该地纬度在20°N~30°N附近,难以形成热带季雨林,A错误;该地纬度不高,且受季风的影响较强,水热条件较好,可推测出中新世森林的优势种群应为常绿阔叶林,B正确;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前,针叶林分布的纬度应较其东南边缘纬度更高,C错误;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而青藏高原东南部位于大陆南部,D错误。
11.影响海拔3.2千米以下地区川滇高山栎植株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D )
A.水分条件 B.热量条件
C.河谷风速 D.人类干扰
解析:读图可知,3.2千米处为高山栎平均植株高度最高处,3.2千米以下植株高度快速下降,3.1千米处植株最矮。植被的性状会因环境的胁迫而变化。根据材料,高山栎分布最低处临近河谷,说明并非因热量不足、水分不足而导致植株矮小,A、B错误;低海拔的河谷地带虽然可能因为狭管效应出现风力较大的情况,但受山谷地形阻挡,大风日数与风速不如高海拔地区,图中高海拔地区的植株仍高于3.1千米处,说明风力并非主要因素,C错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人类聚落多选择分布于温暖的低海拔地带,同时因取暖生活需要,樵采行为严重,人类樵采极大阻碍了植株的生长,导致植株高度极速下降。D正确。
12.为维持终年常绿,雪线附近高山栎与低海拔地区高山栎相比( D )
A.叶片宽大 B.枝干弯曲
C.叶片较绿 D.叶片较厚
解析:读图可知,高海拔地区植株高度较矮,说明高海拔的高山栎为了适应风大、低温的条件在植株形状上发生变化。叶片较厚,可储存水分和保温,减少水分蒸腾,D正确;叶片宽大,容易导致蒸腾作用较明显,不适应寒冷环境,同时高海拔地区风力大,一般难以发育较大面积的叶片,A错误;植株弯曲主要是受风力影响较大,与植物维持常绿做出的性状改变无关,B错误;为适应低温环境,植株的光合作用会维持在较弱的水平,叶绿素含量应比低海拔地区低,C错误。
(2022·广东省广州市一模)勒拿河发源于东西伯利亚南部山区,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其溶解有机碳与生物、冻土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下表反映1999—2008年与2009—2017年勒拿河溶解有机碳输出量(百万吨/年)。据此完成13~15题。
时间 | 5—6月 | 7—10月 | 11月至次年4月 | |
第一阶段 | 1999—2008年 | 2.82 | 2.35 | 0.51 |
第二阶段 | 2009—2017年 | 7.36 | 1.92 | 0.39 |
13.与上游相比,勒拿河下游( A )
A.结冰期较长 B.水温较高
C.含沙量较大 D.流量较小
解析: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其上游位于纬度较低的南部,下游位于纬度较高的北部,故与上游相比,下游地区纬度更高,水温更低,结冰期更长,A正确,B错误;勒拿河上游地势较高,落差较大,流速较快,含沙量大,下游地势平坦,泥沙沉降,含沙量大大降低,C错误;勒拿河属外流河,下游有支流汇入,整体流量比上游大,D错误。
14.与勒拿河溶解有机碳输出量季节变化一致的是( D )
A.气温季节变化 B.降水量季节变化
C.生物量季节变化 D.径流量季节变化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勒拿河溶解有机碳输出量,5—6月份最高,7—10月份次之,11月至次年4月最少。从气温来看,7—10月份的气温较5—6月份更高,A错误;勒拿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从有机碳输出量来看,5—6月份输出量更大,与夏季并不完全相符,B错误;从生物量来看,由于勒拿河所在的纬度较高,其温暖季节即盛夏,生物数量最多,与变化规律并不一致,C错误;勒拿河主要补给方式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其流量为春季更大,夏季次之,冬季流量最少,与图示有机碳输出量季节变化规律较为一致,D正确。
15.5—6月,勒拿河溶解有机碳输出量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 B )
A.水库建设增多 B.冻土退化加剧
C.雨水下渗增加 D.生物总量增加
解析:水库建设增多会使全年的有机碳输出量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有明显的变化,但从数据来看,第二阶段只有5—6月份的数据变化是最为明显的,A错误;随着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高纬度地区的冻土退化现象越发严重,勒拿河春季流量大,冻土加速退化,使得原本被冻土冻结的有机碳流动性增强,输出能力更强,B正确;5—6月份勒拿河流域的降水相对并不多,下渗并不严重,C错误;从数据中可以看到5—6月份较7—10月份数据增加非常快,生物总量增加不只影响5—6月份,对其他月份也会造成影响,D错误。
二、综合题
16.(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 718米。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米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米。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1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2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2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答案:(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势较高,易产生地形雨。
(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贯通。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米;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 748米,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
17.(2022·福建省漳州市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是长江下游南岸最长的一级支流,该河流的发育主要受夏季风强弱、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等因素影响。据研究,青弋江发育于约130万年前黄山北麓洪积扇,约90万年前,夏季风势力偏弱,黄山地区发生多次较大幅度隆起,青弋江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先后经历了暂时性辫状河发育、辫状河下切、青弋江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等四个阶段。在此期间,长江干流贯穿巫山,将三峡以上的水系直接并入长江水系,长江干流河床发生变化,加速了青弋江的发育。下图示意青弋江的位置。
(1)说明夏季风势力偏弱对青弋江快速发育的影响。
(2)说明黄山地区地壳多次隆起对青弋江河谷地貌的影响。
(3)分析长江贯通三峡对图中长江干流河床及青弋江发育的影响。
答案:(1)夏季风势力偏弱,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延长,该地区降水增加,河流流量增大;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河谷显著加深,(地下水补给稳定)河流发育加快。
(2)黄山地区地壳隆起,河流落差加大,溯源侵蚀与下蚀增强,河谷延长、加深;地壳间歇性隆起,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3)贯通后,长江流域面积扩大,干流水量大增,侵蚀能力极大增强,图中长江干流河床海拔下降;由于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河床下降,青弋江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下切增强,发育加快。
本文标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20
上一篇:植被与土壤课时作业19
下一篇: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作业21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409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4099.html
上一篇:植被与土壤课时作业19
下一篇: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作业21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409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