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8 环境问题
考点68 环境问题
(2021·北京卷)下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洱海流域面积约2 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
(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
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鱼为生。1996年,洱海蓝细菌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细菌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
(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
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
(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解题关键 根据图文材料确定洱海流域封闭性及流域内人口、产业状况;根据文字材料分析老何三个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根据文字信息确定洱海生态廊道的内容,分析其效益。
答案:(1)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
(2)第一次:减少了汽油、柴油污染。
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
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
(3)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
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有多条河流注入洱海,结合材料可知,流域内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较多,且洱海水体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蓝细菌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主要是减少机动渔船产生的汽油、柴油污染;第二次蓝细菌暴发,退田、退塘,主要是减少水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洱海旁的客房,主要是减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第(3)题,洱海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洱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民众收入,在努力把洱海生态廊道打造成大理最靓丽名片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当地人民增加了更多休闲空间。
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 成因 | 典型事例 | |
资源短缺 | 水资源短缺 |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
土地资源短缺 |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 |
能源短缺 |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 |
生态破坏 |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 |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 泰晤士河的悲剧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 |
噪声污染 | 交通、工厂噪声等 | 城市噪声 | |
海洋污染 |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 渤海石油泄漏 |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 环境问题 | 形成原因 |
城市地区 |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 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
乡村地区 |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 环境问题 | 形成原因 |
发达国家 | 以环境污染为主 | 过度消耗资源 |
发展中国家 |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的措施等。
考查角度 | 关键词 | 答题思路 |
类型、表现及分布 |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分布等 |
成因分析 |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
后果与危害 | 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 |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
治理措施 |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 | 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
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
||
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角度1 水污染
(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 C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解析:据图可知,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长后下降,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故选C。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C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解析:读图可知,2005年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C正确;2005年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快,A错误;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无关,B错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并没有萎缩,D错误。
角度2 大气污染
(2019·江苏卷)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C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解析:夜间城市人口大多进入睡眠状态,户外活动最少,但PM2.5浓度仍然较高,说明户外活动减少对污染物沉降没有明显影响,A错误;城市降水日变化不明显,10时以后降水增多的情况不确定,B错误;10时以后由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正确;白天城市车流量远大于夜间,但夜间PM2.5浓度并不比白天低,说明PM2.5浓度与汽车流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
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解析:华东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化水平高,能源消费量大,但是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说明两个地区能源结构差异较大。故选A。
本文标题:考点68 环境问题
上一篇:考点67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考点69 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400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4005.html
上一篇:考点67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考点69 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400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