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农业生产中的十大土壤问题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12-1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1、土壤氮磷钾元素营养比例失调

  中、微量元素严重缺乏在日常管理中绝大多数农民不按比例施肥,往往只大量施氮磷肥,致钾素匮乏,长期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土壤中大量氮磷钾比例失调,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营养比例失调。

  2、农田土壤污染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残留污染,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污染,以及连作和病虫害病原物污染。这些污染物长期进入或残留土壤之中,一旦超出土壤自净化能力后就会“溢出”,直接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首先会破坏土壤生态平衡,使土壤有益生物和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生物种群减少,土壤理化生物性质恶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变差,严重污染者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3、土壤趋于酸化

  土壤酸化主要是由于过量使用化学氮肥和生理酸性肥料,导致土壤中酸性物质增加,使土壤酸化。土壤酸化会引起土壤养分流失,土壤有害重金属活化,土壤有害微生物特别是寄生真菌增加,加速土壤贫瘠化和土传病害发生。

  4、土壤次生盐碱化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尤其是硝酸盐积累更甚。这些盐分聚集到地表,形成土壤表层次生盐碱化,轻则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阻碍养分吸收,作物生长不良,重则造成生理干旱,营养吸收障碍,土壤结构破坏,再甚者可导致盐害、死亡,永久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5、农作物连作造成的“土壤病”

  在土壤中连续种植一种或同科作物,由于该作物所需要的中微量营养元素因连续被吸收而缺乏,也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还有前茬作物根系的分泌物因累积成为有毒物质而形成病土。

  6、耕作层变浅

  农田由于长期的机械耕作碾压和人工作业,使大部分农田土壤耕层变浅,有效活土层在15公分左右,加之降雨、灌水沉实,“犁底层”上移加厚,形成了坚硬深厚的阻隔层,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运行,阻碍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越来越少,抗旱性能不断下降。

  7、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农田长期不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很少进行,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种植绿肥也不搞了,土壤有机质长期得不到补充。再加上化学氮肥超量施用,加剧了土壤碳的耗竭。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减少会引发一系列土壤问题,土壤酸化和次生盐碱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肥力低下,土传病害加剧等。

  8、土壤结构破坏、板结严重

  由于土壤缺乏有机肥补充,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和不合理的灌溉,化肥的大量施用,加剧了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致使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土壤的自然活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9、设施农业土壤综合障碍病

  设施栽培是在全年封闭或季节封闭环境下,由于高度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投入、高农药用量、高强度高频度人为干扰,过量施肥,土壤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过量灌水,过度耕作与践踏,在如此强烈的干扰和巨大压力下,土壤健康急剧恶化。一般种植2-3年,就出现了土壤营养失衡、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有害物质积累、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土壤病害。

  10、土壤侵蚀

  耕地土壤侵蚀主要表现有:水蚀、风蚀和耕蚀主要是农民垦殖过度,很多山坡被垦做农田。尤其是坡度大于15度以上的坡地,年复一年的耕作,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其次是开垦后没有实施保护性耕作,如坡改梯,水平沟耕作,植物篱保护等,而是随意挖地耕翻,既造成耕蚀,又加剧了风蚀、水蚀。长期流失, 必然导致土壤过沙, 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高考地理押题冲刺

  (2023·海南·海南中学联考一模)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典型的黄土梁和黄土沟地貌,属典型黄土丘陵沟整区,区域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该流域采用坡耕地一草地林地的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发现植被根系分布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a、b、c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对应( )

A.草地、坡耕地、林地

B.林地、坡耕地、草地

C.较耕地、林地、草地

D.林地、草地、坡耕地

2.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水量( )

A.5~25cm土层深度内坡耕地上升最慢

B.25~40cm土层深度内林地下降最快

C.50~70cm土层深度内草地下降最慢

D.5~70cm土层深度内三种土地类型均先升后降

【答案】1.D 2.B

【解析】1.草地、坡耕地、林地相比,林地根系最深,树冠最大,蒸腾作用最强,耗水量最大,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气候较干旱,林地树木稀疏,植被覆盖率较差,透光性好,地表蒸发量大,土层深度5cm以下土壤含水量最小,可推测出a为林地;草地根系浅,蒸腾作用较坡耕地弱,且草地植株密度较坡耕地大,土壤表层蒸发量较坡耕地弱,土壤表层含水量较坡耕地大,可推测出b为草地,则c为坡耕地,D正确、ABC错。故选D。

2.根据土壤含水量可判断出a为林地、b为草地、c为坡耕地,从图中可读出,5~25cm土壤深度内a林地上升最慢、c坡耕地上升最快,A错;25~40cm土层深度内a林地下降最快,B正确;50~70cm土层深度内b草地下降最快,C错;5~70cm土层深度b草地和c坡耕地先升后降,a林地先降再升后又降,D错。故选B。

【点睛】不同气候影响下的土壤类型: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2023·湖南·岳云中学联考二模)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养分来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自东向西依次分布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监测发现,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机碳存蓄能力,荒漠草原的有机碳存蓄能力最弱。图示意三种草原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变化及土壤质地所占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三种草原中,有利于草甸草原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积累的自然条件是( )

A.降水量较少

B.微生物作用较弱

C.生物循环较快

D.生物量较大

4.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存蓄能力最弱是因为该草原土壤质地( )

A.砂粒占比最大,孔隙度高

B.黏粒占比最大,孔隙度高

C.砂粒占比最大,孔隙度低

D.黏粒占比最大,孔隙度低

【答案】3.D 4.A

【解析】3.地表植被残留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材料中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自东向西依次分布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由所学知识可知,草甸草原的降水较多,生物量较大,季节性枯萎向表层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导致积累下来的有机质较多,故有机碳含量较高,A错误,D正确。气温越低、降水越少,微生物作用越弱,分解作用越慢,土壤有机碳含量积累越多。三处草原地处同纬度地区,气温相似,草甸草原因为降水多,微生物作用较强,B错误。草甸草原降水较多,生物循环较快,不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留存,C错误。故选D。

4.据图可知,在三种草原类型中土壤质地均表现为砂粒≥粉砂粒≥黏粒,荒漠草原砂粒占比最大,土壤粒径相比于其他草原类型大,孔隙度高,土壤保水性差,土壤结构疏松,有机物质流失快,土壤有机质存蓄能力弱;草甸草原土壤黏粒越多,土壤粒径越小,保水性越强,土壤微生物活动越好,越有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与土壤碳循环,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由此可见,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一个重要因素。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其中,砂土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黏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黏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

  (2023·江苏·模拟预测)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是( )

①郁闭度降低,光照充足②碱性草木灰中和酸性土壤③土壤温度下降,形成冷湿环境④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氧分循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植物

D.苔藓地衣

  【答案】5.C 6.B

  【解析】5.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①正确;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②正确;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冷湿环境,③错误;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注意题干信息中“高强度”“大面积”林火,说明火势强劲,然而草本植物根系不发达,易受地表林火伤害大,所以不能很快恢复,不会成为优势物种,C错误;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树木大面积焚毁后,高大的乔木难以快速长成,A错误;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相比于乔木,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B正确;苔藓地衣低等植物,难以成为优势物种,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表可燃物的分解速率受地表温度、湿度以及微生物作用的影响,也取决于可燃物自身的化学组成,木质素含量越多越难分解。所以低强度的火烧可以促进枯落物分解,适当增加土壤养分,如增加土壤钙离子和镁离子等阳性因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023·湖南岳阳·统考二模)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如今我国东北黑土层在变薄,肥力在下降,科学家正运用免耕和秸秆覆盖等方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黑土被誉为耕地中“大熊猫”的主要原因是( )

A.肥沃,复种指数高

B.土层深厚,分布面积广

C.有机质含量高,粮食单产高

D.面积小,流失严重

8.下列不属于我国东北黑土形成条件的是( )

A.夏季湿热

B.冬季冷湿

C.冻土广布

D.植被茂盛

9.秸秆覆盖在黑土表面,有利于( )

①提高地温②减轻风蚀和水蚀③冬季放牧④保水增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7.D 8.C 9.D

  【解析】7.大熊猫数量少,且上世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地破碎化,濒临灭绝;故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主要原因是面积小,且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D正确;黑土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均不是其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8.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热),植被茂盛,秋冬季节进入土壤的枯枝落叶多,且因纬度较高,冬季冷湿,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分解慢,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有机质),形成黑土,故夏季湿热、植被茂盛、冬季冷湿均是我国东北黑土的形成条件,ABD正确,不符合题意;冻土广布与东北黑土的形成关系不大,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9.秸秆覆盖黑土表面,虽然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散失热量,但也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会导致地温降低,①错误;秸秆覆盖黑土表面,可以减轻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减少蒸发,秸秆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从而起到保水增肥的作用,②④正确;东北黑土地以种植业为主,牧业较少;冬季较为寒冷,适合圈养;且由材料“科学家正运用免耕和秸秆覆盖等方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可知,黑土表面覆盖秸秆的主要目的是修复和保护黑土,冬季放牧不是主要目的,③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③错误,②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土壤中的有机质(腐殖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和生物遗体、排泄物等,有机质的支出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导致的流失等。

  (2023·山东·统考一模)英德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的荒漠草原区,盛行西北风。1950年英德海湖泊面积为2.1km2,至1990年,湖泊完全干涸,流沙侵入湖床。为研究内陆湖盆植被(注:马蔺草地覆盖度、高度均好于赖草草地)空间分异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英德海湖盆东西两侧分别选取了样带(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湖盆西侧土壤粒径大于东侧的位置在( )

A.顶部

B.上部

C.中部

D.底部

11.湖盆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受地表沉积物粒径的影响深刻,主要是因为沉积物粒径影响土壤的( )

A.热量

B.水分

C.矿物质

D.有机质

【答案】10.A 11.B

【解析】

10.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盛行西北风,气候干旱。湖盆西侧顶部处于盛行风上风向,强劲的西北风吹蚀西侧地表的细颗粒物质,而粗颗粒物质残留;西侧中下部接受地下水补给,植被发育较好,削弱风速,风力侵蚀作用较弱,能促进成土,土壤颗粒较细;湖盆东侧中下部植被生长条件较差,风蚀较强,土壤颗粒较粗;东侧顶部越过湖盆的气流重新贴近地面,摩擦力增大,风速减小,侵蚀较弱。综前所述西侧顶部受侵蚀强于东侧,粒径较大,A正确;上部、中部、底部西侧植被较好减弱了风蚀,土壤粒径较东侧小,B、C、D错误。故选A。

11.西侧风力侵蚀相对弱,有利于细小物质的沉积,土壤粒径小,保水性较好,有利于植被的生长。B正确;沉积物粒径不会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A错误;沉积物化学性质相似,提供的矿物质相近,C错误;植被差异影响有机质差异,D错误。故选B。

【点睛】植被的种类和密集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土壤颗粒大小,植被丰富则土壤颗粒细,反之,植被稀疏,土壤颗粒较粗。

12.(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我国东北地区是全球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某校中学生到黑龙江省拜泉县进行野外研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探究黑土侵蚀的原因

拜泉县位于黑土分布区,曾经是土壤侵蚀强烈的地区季节性冻融是原因之一。

(1)推测拜泉县土壤冻融侵蚀最严重的季节,并说明其侵蚀原理。

任务二 调研耕作技术的改进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是导致黑土退化的原因。为解决黑土变“薄”变“瘦”的问题,当地农民采用了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简称涤耕技术),是在秸秆全覆盖的基础上,利用条耕机械整理出无秸秆的苗带用于播种,全田土壤扰动不超过1/3。

(2)阐述条耕技术对保护黑土的作用。

任务三 考察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拜泉县是大豆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基地,创造了保黑土与增产量的双赢。

(3)简述拜泉县的做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

【答案】

(1)春季;春季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昼夜温差大,地表冻层反复冻融,土质疏松,抗蚀能力降低;下层冻土阻碍了融化雪水的下渗,融水沿地面流动,造成土壤侵蚀。

(2)秸秆覆盖,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水蚀与风蚀,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补充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扰动可以保持土壤紧实度,防止被侵蚀。

(3)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和大豆产量,增加我国粮食储备:从而减少大豆进口,降低对外依赖程度,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粮食安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春季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半球移动,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地表冻层反复冻融,土质疏松,抗蚀能力降低;该地区纬度较高,地下分布着冻土,下层冻土阻碍了融化雪水的下渗,融水沿地面流动,造成土壤侵蚀,产生水土流失。

(2)根据上图可知,土壤侵蚀严重,黑土变“薄”变“瘦”,该地区秸秆覆盖,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水蚀与风蚀,减少水分流失,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另外秸秆还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利用条耕机械整理出无秸秆的苗带用于播种,全田土壤扰动不超过1/3,减少土壤扰动可以保持土壤紧实度,防止被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3)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说明粮食安全不稳定。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和大豆产量,提高大豆产量,满足我国对粮食需求,增加我国粮食储备,从而减少大豆进口,降低对外依赖程度,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3.(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砂姜黑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在暖温带半湿润低洼地最易形成,其特点为质地黏重,土壤孔隙小,遇水膨胀,无水则收缩干裂,是我国典型的旱涝多发的中低产田。1986年以来,国家重点对华北广布的砂姜黑土进行改造,90年代又实施节水灌溉农业项目,近些年又实施砂姜黑土的深耕和秸杆还田。如今的砂姜黑土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下图示意我国华北砂姜黑土的分布。

(1)指出图中砂姜黑土的分布特征,说明造成其分布差异的热量条件。

(2)结合华北平原的降水和砂姜黑土的特点,分析其旱涝多发的原因。

(3)说明节水灌溉和秸杆还田对改善砂姜黑土的作用。

(4)有专家认为华北平原应理性推进改善中低产田工作,请你说明理由。

【答案】(1)特征:主要分布在淮河北部。

条件:淮河北部为暖温带,易形成砂姜黑土。

(2)原因:华北平原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砂姜黑土黏重,隔水性强,含水性差,有水时膨胀,所以当华北雨季时,由于砂姜黑土的特点,水难以下渗,易出现涝灾;当旱季时,砂姜黑土无水收缩干裂,土壤中的水量较少,易出现旱灾。

(3)作用:旱季灌溉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土壤的干旱程度;秸秆还田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下雨时也可以阻挡水分,使水缓慢进入土壤,减轻涝灾。

(4)理由:该地土壤是自然土壤,如果大量改善会破坏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改善土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水资源,可能收支比不平衡。

【分析】本大题以砂姜黑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分布、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从材料我国华北砂姜黑土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淮河北部。又结合“砂姜黑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在暖温带半湿润低洼地最易形成”,淮河北部为暖温带,易形成砂姜黑土。

(2)根据题干要求,华北平原的降水特点与其气候特点相关,华北平原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材料中“质地黏重,土壤孔隙小,遇水膨胀,无水则收缩干裂”使得砂姜黑土遇到华北雨季时,由于砂姜黑土的特点,水难以下渗,易出现涝灾;遇到旱季时,砂姜黑土无水收缩干裂,土壤中的水量较少,易出现旱灾。

(3)节水灌溉和秸杆还田对改善该土壤的作用主要从改变区域降水对土壤的影响角度入手。在旱季时,节水灌溉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土壤的干旱程度,减轻旱灾造成的影响;在雨季时,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下雨时也可以阻挡水分,使水缓慢进入土壤,减轻涝灾。

(4)对于各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其存在意味着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或多或少会破坏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体到砂姜黑土上,一方面该地土壤是自然土壤,如果大量改善会破坏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另一方面,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善土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水资源,可能收支比不平衡。

14.(2023·江苏·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蒙古国平均海拔约1580m,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mm,主要集中在7—8月。该国部分区域土地深受风蚀影响,春、秋两季尤为严重。

材料二图为“蒙古国植被分布示意图”。

(1)简析蒙古国夏、冬两季土壤风蚀较弱的原因。

(2)简述土壤风蚀对蒙古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3)结合蒙古国农业主要发展方向,为减轻其土壤风蚀提出合理利用该类土地资源的建议。

【答案】

(1)夏季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植被覆盖率高;风力较弱;冬季土壤表层冻结;且多积雪覆盖,不易被风蚀。

(2)破坏土地资源,加剧土地沙化;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为沙尘暴提供沙源,降低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分析】本题以蒙古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材料,涉及到风力侵蚀的原因、危害、措施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湿度大,风力难以侵蚀;夏季植被覆盖率高,风力侵蚀作用弱;夏季风力较弱,风力侵蚀弱;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土壤表层冻结,风力难以侵蚀;冬季多积雪覆盖,受积雪保护,不易被风力侵蚀。

(2)风力侵蚀破坏土地资源,加剧土地沙化,降低土地的生产能力;风力侵蚀不仅仅侵蚀掉了土壤,更重要的是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该地区的风力侵蚀,为沙尘暴提供沙源,加剧沙尘暴的发生频率,降低空气质量;土壤风蚀,导致植被稀少,沙化严重,使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植被,减轻风力侵蚀;划区轮牧,恢复草场的生态功能;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

  本文标题:农业生产中的十大土壤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339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3394.html

    标签:农业生产土壤问题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