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片一般较厚,植被的叶子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层,叶小,很硬,故地中海的植被类型被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或副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季风发达,气温年较差较大;夏季最热月的均温多在26℃以上,而冬季最冷月的月均温在0-16℃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800-2000毫米,夏半年降水占全年的70%左右。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亦称之为亚热带季风林。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主要树种。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树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征,叶片革质全缘、表面光亮,叶面常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绿阔叶林又有照叶林之称。典型的有樟树、茶树、柑橘树、甘蔗等。
革质叶片的细胞壁较厚,像皮革的质地,形状卵形、椭圆形,颜色主要为碧绿色,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储存水分的量也很大。革质叶片主要是旱生植物的叶子,主要是桂花、橡皮树、迷迭香等,叶片会带有香味。
蜡质叶片的表面具有光泽,覆盖有一层透明的蜡状物质,能够有效抵御病虫的侵害,减少细菌的滋生,同时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保证在生长过程中,拥有充足的水分。常见的植物有月桂、田七、海棠等,并不带有香味。
革质叶片的顶端较为尖锐,底部呈圆形、心形,长度为5~12厘米,宽度为2~3厘米,边缘具有波浪的形状,正面的颜色为深绿色,背面的颜色为浅绿色,明显的叶脉通常具有3条,叶柄的长度为3~5厘米。
蜡质叶片的顶端为圆钝形、近圆形,底部呈宽卵形,长度为8~10厘米,宽度为1~2厘米,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形状,表面还长有细小的绒毛,叶脉的纹理并不明显,颜色为翠绿色,叶柄的长度为5~10毫米。
(2022·秦皇岛检测)北极棉花,在北极又称“雪绒花”,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下图为北极棉花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第1题,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寒冷,生存的植物极易发生冻害,材料“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说明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是为保护种子少受冻害,B正确;在严寒的北极地区,植物首要的目标是生存,因此绒球虽然可以扩大种子的传播距离,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A错误;北极棉花是像蒲公英一样靠风力播撒种子的,而不是昆虫,C错误;北极气候寒冷,叶面水分蒸腾本就少,D错误。故选B。
第2题,北极棉花属于草本植物,根系一般较浅,由于北极地区冻土广布,不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处发育,A错误;北极棉花叶面细小,可以耐寒,而蜡质层一般是耐旱植物的特质,B错误;叶片常年呈绿色,有利于北极棉花在短促的暖季迅速进行光合作用,而不必耗费能量生长新叶,C正确;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因此北极棉花的抗病虫害能力弱,D错误。故选C。
(2022·浙江高二期中)下图为世界某地的气温累计、降水距平图(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值),完成3~4题。
第3题,分析图中信息可知,柱状图为降水距平,曲线图为气温累计情况。依据图中降水距平值可推断,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7、8月份;气温累计曲线一直呈上升趋势,因此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 ℃。图中12、1、2月气温累计曲线上升缓慢,说明12、1、2月为一年中气温较低的月份,结合右侧纵坐标可知,12、1、2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5 ℃。因此该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
第4题,植被高大茂密,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对应的是热带雨林气候;有明显季相变化,夏季盛叶冬季无叶,对应的是温带季风气候;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对应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叶子坚硬,叶面多有蜡质层,对应的是地中海气候。故选C。
|
|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1.能够辨识给定区域的植被特征,归纳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能够简单分析植被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能够使用地理工具,对植被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地理实践力】
4.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理解在保护自然植被中应担当的责任。【人地协调观】
|
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左右)。
|
|
|
|
成片的高草中点缀着树木。湿季草原葱郁,干季一片调萎,植被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
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水量在500~1__000毫米
|
|
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夏绿冬枯
|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
|
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下功能:
|
|
|
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
|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
|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下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
|
|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
骆驼刺生长在沙漠地区。它的叶子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树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这就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旗形树冠对当地的长期风向有指向作用。
[情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四周又有高山环绕,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所以雨量很少,气候干燥。这里的气温日较差很大,尤其是夏季,白天烈日炙烤,气温很高,一到夜晚又急剧下降。正是这看似恶劣的气候,让这里生产出的瓜果色鲜、果香、味甜,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更是果中佳品。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解释新疆哈密等地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提示 地处沙漠,气候干旱,白天云量少、光照强,光合作用强,制造的有机物(葡萄糖)多,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注意,这与温度高无关。温度高使植物生命活动旺盛,因此呼吸作用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多,但白天光合作用占主导,呼吸作用常忽略不提。)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少(其实白天的呼吸作用比夜晚强得多,但夜晚无光合作用,有机物处于消耗阶段)。
夜雨,是指20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下图中甲地所在省(区)的夜雨比重多在70%以上,这种“昼晴夜雨”现象是农业生产最理想的降水形式。
[参考答案] 昼晴,白天气温高,日照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生产的有机质多;夜雨,使夜间温度更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较弱,营养物质的消耗少,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夜间气温低,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较弱,大量雨水可渗入土壤深层,增加土壤含水量,有利于作物生长。
[情境] 下图为拍摄于2019年3月的江西九江市某道路一侧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推测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简述造成图示行道树景观差异的原因。
提示 (1)常绿阔叶林。(2)该道路绿化树种不同,紧靠机动车道的树为落叶树,冬季落叶,3月份新叶还未长出来;道路外侧的树是常绿树种,冬季不落叶,四季常青。
例2: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2)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情境] 在祁连山地区,有一部分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阴阳脸”现象的形成原因。
提示 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树木生长旺盛;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类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3)降水:一般来说,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4)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
(5)水分: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例如,仙人掌属于旱生植物,芦苇、荷花属于水生植物。
(6)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例如:酸性的土壤适合茶树、杜鹃的生长,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的生长;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柏的生长。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例3:骆驼刺是落叶草本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坚硬小绿叶,是骆驼喜欢吃的草,故名骆驼刺。读骆驼刺示意图,完成(1)~(2)题。
[尝试自解](1)________ (2)________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3.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5.荒漠植被主要分为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两类。
6.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植被可以指示环境特征。
1.人们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树林中锻炼身体。你认为在哪一个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更多( )
2.造成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3.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很多种类表皮被蜡被毛,气孔数远较其他植物少而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这种特征主要是为了( )
(改编题)读“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请你解释原因。
解析 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氧气,所以清晨时氧气的浓度较低。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释放出氧气,也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在下午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高,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所以树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要大于草的强度。
解析 苔原是寒带植物景观,热带雨林景观位于赤道附近。纬度差异,导致热量差异,造成景观差异。
解析 角质层可以阻碍植物蒸腾,气孔少可以减少蒸腾,植物体内的水分不易散失。
解析 第4题,据图可知,该植被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牧区,如西藏、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等地,故推断为草地。第5题,草原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加之一些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易产生土地荒漠化。草原广布不是环境问题,草原区土壤较肥沃,气候干旱是环境特点,不是环境问题。
6.解析 第(1)题,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纬度相对较低,较耐寒的白桦林可以生长在海拔高的山区。
(2)地形(地势) 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气温低,分布有较耐寒的白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