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气环境学习中,你是不是觉得知识难度较大,概念较多,极易混淆呢?很多同学对气温日、年较差的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觉得困难,现就本部分内容结合老师的理解小结如下: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而影响气温的自然因素里最重要的是纬度因素,还有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等,因此分析气温日较差时可以分析如下:
热带低纬地区一天之中最大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度,而中高纬度地区则小于90度,这就会导致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C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C;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C。
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
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结论: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低凹地形:由于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大气增温直接的原因是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低凹地形的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接受地面长波辐射能量多;又处在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导致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故(与同一地段平地相比)白天气温高: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夜间(与同一地段平地相比)气温低。
凸出地形:由于海拔高、大气与下垫面接触面积小,气温(与同一地段的平地近地面空气相比)受地表(长波辐射)影响小;而且高地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作用,白天高地升温后就会与周围的自由大气进行热量交换而不易升高,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夜晚也不容易降低。
结论:①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山顶)。
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升温和降温的速度就慢,因此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在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可以理解为到极圈以内会有极昼或极夜现象发生),到高纬度地区,冬夏分明,气温的年较差很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结论: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3)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如青藏地区夏季云量较多,太阳辐射较弱,再加上高原上空的空气不断向四周散热,所以夏季气温不高,冬季,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冷空气入侵,而冬季晴朗且海拔高的优势使得原面上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因而年较差较小。青藏地区日较差又较大,有“一日见四季,一年无四季”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