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九集 河南解说词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6-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黄河率领众多河流,在它的东部,冲击出一片广袤肥沃的平原;大别山和太行山分立南北,它们与秦岭一起,共同占据了河南近一半的面积。这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空中旅程从一座古老的山开始,在山林中,探索中华武功的奥秘;飞过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在花开时节感受盛唐余韵;最后,来一场远离尘世的修行。

  提起中原,人们自然会想到河南,因为整个河南就处在中原的核心地带。中原,是中国古人观念里的天地之中。中原的中心在哪里?古人经过一番搜寻,找到了嵩山。从此,嵩山地区就成了中原的中心。嵩山的确是个传奇。大约30多亿年前,当整个世界还沉浸在一片汪洋时,嵩山便横空出世。褶皱、断裂、扭曲,是每一次地动山摇留下的痕迹,也是我们这颗星球沧桑变迁的痕迹。

  有了中的方位,自然会引来向往中心的追随者,这些人中,身手最好的可能藏在这里。千百年来,这座寺院一直被视为少林功夫的源头。所以,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不容小觑。铜头铁腕、飞檐走壁,来少林寺体验的人可以不练功,不过,淘气到上房揭瓦,恐怕也免不了一顿教育。习武之人居于嵩山之中,而嵩山脚下广袤的平原才是最适宜居住的土地。考古人员用了超过60年,逐渐在这里还原出一个三千多年前的文明留下的遗址。宫殿、民居、青铜手工作坊,城市功能区已经划分明细。在城市中央的十字路口,甚至留下了隐约可辨的车辙痕迹。它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古老文明发展演变的历程。
  中原,自古就是农耕王朝的必争之地,历代古都选址于此的不在少数,于是洛阳就成为了十三朝古都。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山,伊河从中穿过。1400多年来,历朝历代皇家贵族在此修建造像。一边建造一边保护,这样的修缮工作从古至今时有发生。本次为期200多天的整修,为的就是不让那些历史时刻被人们淡忘。长达1公里的窟龛里,大大小小10万多尊造像,让整个山体熠熠生辉。这是来自不同时代匠人们的集体作品,将超过1400年的优雅与从容倒映在水中,化作这座古城的耀眼光芒。
  人们向往盛世的辉煌,试着复刻一座隋唐时期的洛阳城。终于,在一片灯光璀璨之中,出现了一片仿古建筑。它们提醒着每一个人,洛阳的古风古韵绝不是无中生有,这里曾见证了古代中国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超过五百年的辉煌。熙来攘往的应天门前,身着古典汉服漫步于此,也可以模糊古今之间的时空界限。当焰火再次冉冉升起,穿越时空的盛世繁花也在此刻争相绽放。
  在中国,最富贵的花朵莫过于牡丹。如今,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早已开遍寻常百姓家。四月的洛阳,庭前屋后,街头巷尾,牡丹是最常见的花朵,就连马路上的红绿灯都被定制成牡丹的模样。如此尊贵的花朵,自然要配上护花使者,排起长队,只为一睹尊荣。从古至今,观赏牡丹的热潮从未退却,这样的盛况既古典又现代。盛唐的印记在洛阳比比皆是。唐人一边赞美着牡丹的气韵,一边将天马行空的思绪送到云端之上。云雾化作山的仙气,崇尚仙道文化的唐朝皇帝,相信太上老君李耳在此归隐,于是就把这座山改名为老君山。此后,老君山成了道家修仙之人的理想去处。老君山海拔超过2200米,要登顶还得费上一番气力。不过游客们纷至沓来,不分四季,就连寒冬时节,这条登山的小路也熙熙攘攘。山顶视野开阔,人们在此登高,感受仙气的同时,还可以一眼望见中原大地的人间烟火。这趟旅程,我们将一览南太行的秀美,和一群小家伙一起看季节转换;与勇敢的人一同翱翔天际,领略洞穿太行的精神与气魄;最后,追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在河南,广袤的平原总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河南的西北边界,平原戛然而止,地势陡然向上抬升了1200米。这就是太行山,它横亘于此,成为平原与高原之间高耸的分界线。这么一来,东南面的水汽要想向北穿过它就十分困难。于是,当云雾缭绕在雄浑的断崖间,南太行的温润之美便扑面而来。云雾本身不足为奇,但是遇上了峰墙,情况就大为不同。峰墙是太行山最有辨识度的样貌之一,这是亿万年间地壳运动、风吹日晒的共同杰作。云雾被峰墙台地阻隔后继续上升,遇冷变成雨水纷纷落下,再沿着崖壁向下冲刷。这个过程在此反复上演,终于,流水切割了岩石,划出一道道深邃狭长的山谷。从此,云台山安身于南太行山,静静享用着这山水相依的幸运,坐看雾涌云蒸。
  太行山毕竟是北方的山,一年中寒冷来得早走得晚。二月,南方的暖风吹到这里。山里的猕猴迅速捕捉到这个信号。它们饥肠辘辘,挨过了一个冬天,终于可以下山觅食。阳光普照春风拂面,猕猴们相信春天真的来了。
  不过,它们忘记三月的太行山乍暖还寒,气温还会反复。这不,它们还是被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雪杀了个回马枪。春寒料峭,猕猴只好回山,重新寻找遮风避雪的洞穴。唯独这只猴子,它似乎从春雪中发现了什么。它就这么坐在那里,认真地经历着这场雪。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太行山的挺拔与山下的一马平川形成巨大的高度落差,这个落差在林虑山形成的夹角恰到好处,助力山下气流向上推升,巨大的升力甚至可以将气流推高到4900米的空中。
  滑翔伞爱好者们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六月,来自全球的滑翔伞爱好者汇聚于此,一场悬浮于天地的美妙旅程就此开始。太行山的美留给人来发现,太行山的难交给人去克服。自古以来,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山里人生活的重大难题。不过,人们从来没有绝望过。没有水,就把外面的水引进来,只不过要引入足够多的水,这条渠也要足够长。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人们用了大约10年,团结协作、自力更生,削平山头、凿穿隧洞,创造了这条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将近十万人的用水问题。人的脾性也就这样被太行山锻造出来,成为闪光的精神,流淌在蜿蜒的红旗渠里,绵绵不绝。和衷共济创造的奇迹不仅在高山,几乎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平原的人们也在携手共克时艰。九曲黄河在兰考拐出了最后一道大弯,也把生存的考验抛给了这里。1962年,焦裕禄来到这里的时候,内涝、风沙和土地盐碱正重度威胁兰考县百姓的生存。于是他手蘸泥土,尝出盐碱浓度,踏遍每一寸田野,带领群众自强不息整治三害。治理初见成效,焦裕禄却积劳成疾。他病逝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如今兰考也有了沃野,当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早已枝繁叶茂。这是能适应恶劣土壤的乔木,栽在哪里活在哪里。因为焦裕禄,泡桐也多了一个名字,叫做焦桐。
  这趟旅行,我们将跟随黄河的脚步,漫步广袤的平原,看一座超级工程如何清扫黄河;在开封穿越千年时光,回味精彩纷呈的北宋时代;登上一座观星台,寻找古人的智慧密码。都说黄河是母亲河,原因是看得见的。在黄淮海平原的上空,一眼就可以看懂黄河孕育大地的方法。它送来了水源,还送来了沃土良田。这段黄河刚刚离开黄土高原不久,它挟带的泥沙在原野上平铺开来,久而久之,泥沙铺出了适宜耕作的土壤,流水又方便灌溉。早到大约距今9000年到7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然而泥沙如果不停地沉积,会让河槽过高,导致汛期的黄河泛滥成灾。人们居安思危,几千年来,一直想方设法解除黄河带来的危机,巩固城池和堤坝,打造成排的丁字坝保护河岸。依靠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水利枢纽,人们建起了一套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工程。每年黄河汛期来临之前,小浪底大坝上的游客最多。人们远道而来,只为一睹小浪底这一刻的巨浪滔天。每秒数千吨水倾泻而下,游人即便带上雨具,也无法避免黄河之水天上来。
  不过调水调沙的重要工作,就藏在这场持续数日的壮观景象背后。通过对水流复杂情况的测算观察,依靠上下游多个水利设施联合作业,人们让黄河的水与沙在动态中被精准控制,再找准时机让它奔泻而出。沙与水的默契在这里达成,随着一次次释放、喷薄,让黄河全线得以输沙入海。中原大地宽阔平坦,所以黄河穿越河南的路线也裁弯取直。即便如此,河南还是将超过700公里的黄河揽入怀中。自古以来,逐水而居的人们就在黄河附近建立城市。开封是一座离黄河很近的城市,这里也是北宋的都城所在。
  开封有个包青天,这里的“包公”每天9点准时打开开封府门,迎接四海宾客。这样的表演虽然每天重复,但总能吸引游客前来,看看这位“包公”的脸够不够黑。从白天到黑夜,每一个来开封的人都能在这里穿越古今。北宋开封的生活被一幅《清明上河图》细致描绘,那时候古人的闹市区就已是人声鼎沸、接踵摩肩。夜晚下的开封,鼓楼下的街道迅速被人们填满。《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数量不过一千左右,而今天的开封夜市更叫盛况空前。当饮食成为流行文化,人们司空见惯的现代生活也可以燃起一座古城的人间烟火。河南的古城不胜枚举,但没有一座古城敢轻易炫耀它的年岁。商丘古城,曾一度被认为是座明清时期的城池,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看见了一张古城的航拍照片,于是看穿了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随后,考古人员在它周边依次发掘出它在宋朝、隋唐、汉代和西周时期的城市遗迹,一下就把古城的历史向前翻了2000多年。商丘的考古至今还没结束,它的历史也更加悠远,因为考古人员已经发现了新的线索。
  在古城西南3公里处,有一座观星台。历史上它几度被毁,又几度在原址上被修补起来。观星台的名称曾经就叫商丘,可见整个商丘城的来由都与它有关。距今4000多年前,人们为纪念阏伯建造了它。阏伯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因此考古人员相信,他们能在商丘找到更多商代乃至更早的历史遗存。真实的遗存哪怕不完整,也能够帮助考古人员准确追溯我们祖先的文明。从殷墟遗址出土的龟甲上,人们发现了商人刻下的甲骨文,土夯的墙基也证明商朝大都城的存在。商人在此留下的文明,从每一处痕迹里都能看见。人们把出土文物安放在博物馆,连缀出古代中国的样貌。有些文物能放进博物馆,还有一些是放不进的。因为有了黄河与中原,有了太多历史,这片土地本身也成了文物。
  这趟旅程,我们将见证长江之水与黄河的邂逅,在经纬交织的城市中心,与世界紧密相连。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南来北往的一切自然途径于此。其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也从河南开启它的北上之路,这个起点就是陶岔渠首。这里两山耸立,岩基坚固,建闸筑坝很得地利,人们决定让南水北调的水区由此通过。水从丹江口水库流出之后,沿着水渠顺利穿越3.6万平方公里的南阳盆地。于是南方的水可以不用翻山越岭,仅靠不足100米的海拔落差,直冲1400多公里。逢山开渠,遇水架桥,这些原本要汇入长江的水流改变了流淌轨迹,向北穿过中原大地,成为一条纵贯南北、自己流淌的水。这条水流的北上之路,注定要遇见黄河。从南岸到北岸,它的穿越方式很特别。人们在河底40米深处修通穿黄隧洞,借助虹吸效应,轻巧地让这南来之水从黄河底部穿过。一汪清水继续向北,描画出这条千里水脉。
  从郑州穿行而过的路,不只水路、公路,还有铁路。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贯通南北、东西的两条铁路就交会于此。郑州,于是成为中国铁路网的枢纽。这个枢纽,不仅要完成巨大的客运吞吐量,还要满足货运编组的复杂要求。一列货运列车在出发时,不同车厢货物的目的地并不相同。在这里,车厢们需要就地解散,再根据目的地重新编组。这里整编的是超过6000家境内外合作伙伴的供求需要。2022年,从河南出发的中欧班列已开通国际直达线路17条,去往世界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打通了河南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这趟旅行我们将跨越南北,传递红色沃土的基因力量;在烟雨中,体验水上茶园的温婉柔情;在谷雨时节,邂逅一群远道而来的新朋友。中国人的印象中,大别山总有一片红色热土,这里经历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之间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70多年前,刘邓大军更是仅用20多天时间迅速突破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站稳脚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序幕。曾经,有200万人在这片山岭间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里的人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在没有人工干预的年代,这里是野生茶树能够抵达的世界最北端。因此,山巅、丘陵,甚至连水中的岛屿,都能发现茶树的影子。茂密的树丛与湖水协作,让岛屿变成了毛茸茸的猫爪、香喷喷的鸡翅,以及一切都让人心动的想象。豫南水乡,轻描淡写之间,保留着诗意的生活。开阔的河谷丘陵,水田农家均匀散落,让这里的人轻易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一种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鸟类也在这里安下了家。几十年前,朱鹮家族甚至从未飞出秦岭半步,把它们带进大别山是人类第一次尝试为这种濒危鸟类扩展生存空间。只有适应更多样的环境,朱鹮才有真正有机会摆脱全球性灭绝的危险。十几年来,大约120只朱鹮在人类的帮助下重返山林,它们繁育出的200多只幼鸟是山林里第一代野生朱鹮。虽然还没长出鲜红的颜色,但看样子,已经和父母相差无几。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大胃王,需要父母轮番外出觅食才能茁壮成长。现在孩子大了,也该学着自己养活自己了。不过,小朱鹮还是忍不住向父母撒娇,用点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食物的渴望。这趟旅行,我们将在一抹东方红的色彩中,开启夏季最火热的抢收;体验大地的季节轮转;寻找同一片土地上,人们熙来攘往的生活。中国是农业大国,而河南是农业大省。直到今天,不论是乡村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全国排名里,河南都名列前茅。
  如何把地种好,靠的是现代技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年,中国一拖建成投产。仅仅三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商标的拖拉机从这里驶出。从那之后,东方红不断升级换代,用最适合的功能满足不同农田的需要。在智能时代,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已经诞生,它们将帮助农民在田间地头完成作业。夏季,河南的农田里日夜无休,人们需要赶在雨水来临之前把丰收抢进粮仓,这是一年一度的麦收大战。一台联合收割机的效率可抵百人,400多万台机器开动起来,相当于4亿人的双手同时工作。仅需不到20个日夜,河南全境8500万亩田地上的颗颗麦粒将被收集、晒干,郑重归仓。麦收刚刚结束,就轮到深耕机与播种机上场。它们相互配合着深翻土地,播下新的种子。河南的耕地就在这行云流水的节奏里,为人们提供着粒粒盘中餐。河南人不仅耕耘家乡的土地,也有不少人外出务工。这片土地养育的人,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浓厚。多年以前,一批走出去的村民回到确山县的家乡时,带回了见识,还带回了制琴的手艺。如今,全国80%的中高端提琴来自这里。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把提琴在这里诞生。村民们用双手制造提琴过上了好日子,同时用琴声奏响了自己美好生活的乐章。黄河流域的文明是农耕的文明、定居的文明,源远流长。
  因此,人们的生活是在祖祖辈辈留下的同一片土地不断上演。身在河南,今天和过去的时空界限能在瞬间模糊。于是,人们试着把河南人的共同记忆凝聚起来,并在现代城市的郊外建起一座城池,把这片土地的时空碎片拼合在一起。农田铺满了原野,这是每一个造访者进城前必须穿越的景观。泥土上是小麦、是高粱,飘着数千年来不变的香味。城墙则是土夯的,跟数千年前那样高大厚实。说它是古老的,它又是现代的。进了门,就穿越了时空。21个剧场,56个空间,接近12小时的剧目,同时演绎着河南从古至今的种种片段。说它是虚幻的,它又是真实的。因为这中原的风度,文化的气魄,奔腾在河南人的血脉里,滚滚而来。

  本文标题:《航拍中国》第四季 第九集 河南解说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167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1674.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