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地理教学体系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12-1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根据《决定》指示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地理教学必须改革,特别是要突破传统教学的课堂、课本、教师三中心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内外相结合的地理教学体系中,学生一方面是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学习书本上的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课外教学活动接触客观实际,学习实际的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书本知识学习与向实际学习相结合以书本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两条渠道各有所长,在完成地理教学任务中,必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特殊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要认真搞好课外教学活动,建立起课堂教学体系与课外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地理教学新体系。

一、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是学习活动固有的基本形式

  地理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有其相应的活动形式。下面我们就研究学习活动形式是如何建立在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之上的。

  学习,就人类的学习活动的范畴来讲,根据辞意解释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活动客体的泛称,它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做工、种田、经商、作战..等各行各业的知识、经验、技能、行为。“阅读、听讲、研究、实践”是学习活动形式的概括。用现在的学习活动观念理解,也可以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两大范畴来概括,“阅读、听讲”一般属于课内学习的范畴,“研究、实践”一般属于课外学习的范畴。

  学习活动形式,因学习主体、客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旧的传统,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以“阅读、听讲”的课堂学习形式为主,学徒工在工厂学习做工和农民在田里学种田,以做工、种田实践中的行为仿效形式为主;科学工作者的学习,以科学实验活动形式为主。各行各业的学习形式,都有主要的学习形式,又都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形式,都有其他学习形式配合。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日益增强,人们的学习活动经验日益丰富,不同学习形式相结合的变革趋势也日益明显。学徒工的培养,由单纯的工厂中师傅向徒弟传授技艺,变革成课堂书本学习与工厂实践相结合的技工学校培训形式;科学工作者也由单纯搞科研获得新知的形式,变革成科研学习与知识更新培训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学校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的变革历史,尽管出现过趋向“结合”和否定“结合”的不同发展阶段,但也可以看出趋向“结合”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发展、人才辈出,而否定“结合”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历史大趋势。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各种学习形式的有机结合,“结合”有利于学习效益的提高。不同学习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学习形式变革的大方向。纵观教育发展史,横览中外教育之大观,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无不主张书本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学习形式。

  如何处理课内读书与课外实践活动两种学习形式的关系,一直是近代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课题。国外针对以赫尔巴托、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只强调读书,主张课堂、书本和教师三中心,不重视学生参加课外实际活动,结果限制了学生发展;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全盘否定课堂书本学习,只强调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学习一切,结果降低了系统知识学习质量的现象。许多优秀的教育家都提出了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主张。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不要让学校大门把儿童的认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以鲜明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应把它们看成是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苏联教育改革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提出:“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采、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我国封建社会关门办教育否定课外实践学习的弊端指出:“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见《创造的儿童教育》)他把读书、听讲获得的知识称为“闻知”和“说知”,把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称为“亲知”。他认为学习如接枝,“亲知”是根本,“闻知”和“说知”要接活在“亲知”上,才能成为自己的真知。

  新中国建国前的解放区教育,十分重视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曾明确指出:“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不仅可作教科书的补充,同时,它本身就是现实的、活生生的教科书。譬如,雨后春耕的绿野,掘煤采铁的矿山,晒盐打渔的湖海,机器隆隆的工厂..,你如果引导学生去实地考察,不独给他们以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包含有公民课陶冶的重要价值,爱祖国、爱劳动、爱公共财物的公德心,也油然而生。”

  无产阶级教育家杨贤江同志也明确指出:“许多人把‘求学’二字看得太狭隘,..其实,求学与读书二者范围不同,读书不过是求学的一部分。而求学除读书外还有体操、绘画、工艺、实验、参观、做事等各项内容。”

二、课内外相结合的理论根据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认识来源于实践);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个飞跃;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二个飞跃。它的基本公式是:实践→认识→再实践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即学生学习和发展是由不知到知和部分地将认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沿着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开展,为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正确发展,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采取最优化的措施。在学生认识活动中,有关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要求,是大家的共识,可以不去讨论。至于学生认识活动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中一贯不与重视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讨论,澄清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分歧点。社会主义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坚持唯物论的原则,反对唯心论。学生的学习,虽然是以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现在大纲和教材中)为主,但仍然是要坚持实践是认的基础的真理。要求教材内容必须是来源于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来不得半点主观唯心主义。同时,也必须承认学生是生活在现实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之中,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活动有直接的接触和认识。这种认识,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不深刻性,但毕竟是他们的重要认识来源,对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有很大影响。这种直接认识同课堂上获得的间接认识共存于学生的认识领域之中,两种认识之间有统一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起到互补的作用。面对学生书本和实践两种认识来源的客观事实,我们的教学活动,根据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真理要求,就需要开拓课外教学活动领域,发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直接认识,并采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措施,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实践认识得到有机的结合,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比喻的接枝那样“接上”、“接活”,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认识继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个飞跃以后,要回到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澄清一些不完全清醒的认识,同时又对新的感性材料进行再认识,使认识上升到新的理性认识,认识得到新的发展,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具有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其二,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体现了认识地理环境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自身和指导改造地理环境,改造教学的社会价值,而不在为认识而认识或将理论“束之高阁”。

  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教学是有其社会目的的,是为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品德,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才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材。我们的学校毕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际,我们书本知识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原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材,离不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这就是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地理教学体系的理论根据。

三、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及其利用改造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不断强化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化,已逐渐从传统的客观描述状态转移到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目的的研究轨道上来,不仅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而且要重点研究地理环境的功能,探讨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和优化地理环境的途径。现代地理学同国家的建设实际和人类的生活实际联系更加密切了。

  由于时代的变化,世界和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频率加快了,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新情需要学生去认识;世界和各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的课题越来越多越紧迫,需要学生去了解、关心。也要求地理教学开拓课外教学领域,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现实“本原”地理环境,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的地理教学新体系。

四、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特性和功能

  地理课外教学活动同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相比,由于活动范围、活动过程和活动内容的不同,因而其信息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在育人方面也有些特殊的功能。

(一)课外教学的信息活动特性

  从适应新技术革命和培养未来现代人素质的角度研究课外教学活动中信息活动的特点,对于提高课外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国内一些同志对课外教学活动中信息活动的研究,一般认为课外教学中信息活动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信息的即时性。也就是课外教学活动要把即时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这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地理环境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信息的广泛性。它不受教学大纲、教材的限制,广泛地传递信息,起到扩大知识领域,增加信息量的作用。

  三是学生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学生接受来自课外传递的信息时,完全是自主的。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立自主地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是学生接受信息的充分性。它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自己知识和智能的极限上学习,并能随时考验其极限与发展其极限,充分地发展其智慧与才能,可以实现充分的因材施教。

  五是信息活动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要靠自己创造条件,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验,变信息灌输式教育为信息处理式教育,因而实践性是很强的。

  即时与广博的知识,自主、充分的学习,独立学习与实践能力,都是未来青年所应有的素质。中小学阶段,通过课外教学渠道和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结合,为培养这种素质打好基础,是一条科学的育人渠道。

(二)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功能

  地理课的课外教学的积极作用,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它不仅为学生所喜爱,而且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起着课堂教学所无法代替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认知体验领域地理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切,就生动具体地摆在学生的周围,是辅助和强化系统知识学习的活教材。学生在课外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考察和调查,从中获得最生动具体的理解和体验,比课堂上的阅读、听讲所得的认识要更加深刻化,情感的体验也更加深化。如学生课堂上学习“地形是内营力和外营力斗争的结果”这一原理时,总感到抽象,不好理解。但当把学生带到花岗岩裸露的丘陵山地区,让他们亲眼看一看花岗岩山体如何高耸在两侧的沉积岩层之中,花岗岩又如何呈现出种种怪象的巨大岩块体,内营力与外营力斗争的原理,就变得生动具体多了,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学生周围能够接触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的丰富多彩的地理事物,一旦同课堂学习的系统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会扩大学生的认知和体验领域。

  学生通过对实际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可以培养认识和改造地理环境的实践能力及将书本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深入自然界和社会的地理实际考察和调查,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环境的美丽、富有和值得珍惜,体验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伟大和建设任务的艰巨性,体验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威胁和环境治理的必要性。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到世界经济发展、政治风云变化的各种即时信息,可以使学生更加关心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和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这些实际的体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建设参与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2.能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大问题。兴趣在认识的本身,也在知识的应用中。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广泛接触了解繁纷多彩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充满了新奇的感受,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这些现象,从而使认识进入一种新的境界,都会使学生产生兴趣。他们为了找到一块理想的岩石标本,不惜跋山涉水汗流浃背。为了找到一份急需的资料,不惜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翻阅。

  地理书刊和报纸。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这种浓厚而强烈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但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可以培养学生的专门爱好和一技之长
  气象观测、地震观测、水情观测和其他一些专题考察调查活动,如果能够结合进行一些专门知识学习和技术训练学生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并有可能养成一种有益的专门爱好。如有的学生在气象园活动中坚持数年之久,不仅学记录整理、分析观测资料,而且也掌握了一些专门理论知识,能阅读气象专业刊物,学会了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写气象科技小论文,给低年级学生讲气象观测和资料分析课。有的学生简直就爱上了气象这个专业,中学毕业后报考大学的气象专业。

  这种专门爱好和一技之长,有的在现实活动中就能为社会服务。如气象园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可以参加当地天气预报网,为当地天气预报提供预报资料;地图测绘和乡土地理研究活动,也可以参与当地土地测量、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课外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资料,也可用于课堂教学。

4.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和改造地理环境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加速,把人的大脑仅仅视作“储存知识的仓库”的“仓库理论”已经过时,也不再能把一个人的生命机械地划分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期和成年时代的劳动期,而是为终身教育和基础教育与劳动训练相融合的概念所代替。要求缩短学校学习与社会劳动学习实际的距离,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要学会怎样学习和劳动。从“学会劳动”来说,课外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去观察、熟悉地理环境中各种现象,可以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利用情况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通过对人类合理利用、改造环境发展生产的成就与违背客观规律破坏生态平衡情况的调查,可以积累改造利用地理环境的正反面经验材料,提高改造利用环境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课外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提高劳动实践能力有实际意义。

五、课内外结合的教学系统结构

课内外教学活动,都是地理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活动内容、方式和层次序列,成为有独立功能的活动系统。这两个活动系统在地理教学这个大系统中,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有其共同的活动目的。两个活动系统的活动配合得当,各自发挥其优势,就可能在功能和效益上出现“1+1”大于“2”的教学最优化状态。建立最优化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系统结构,必须建立如下的教学系统结构关系:

(一)坚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统一计划安排课内外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因为地理教学是以学习系统的地理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数多量大的地理概念的形成,原理的掌握,地理资料的积累,都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有计划活动来完成。课外教学活动,受时间和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地理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要从教学任务的整体要求出发,以课堂学习地理系统基础知识为中心,课内外统一计划安排,在制订学年和学期课堂教学授课计划时,制订相应的课外教学活动计划。

  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教学活动要各有侧重。课堂教学以学习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观点为主,课外教学活动以理论联系实际、接受即时信息、加强应用训练和情感体验为主。

  课外教学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校内活动(如绘制地图、教具制作、气象观察、地震观测、地理墙报活动、地理集会、地理知识竞赛等),有的是到校外活动(如野外自然地理考察、乡土人文地理调查、参观、地理旅行等),有的是全班性的活动,有的是专门化的课外小组活动。这多种方式和规模大小不等的课外教学活动,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有计划安排。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的安排计划,要逐步具体到各单元教材的教学之中。如结合”地球在宇宙中”教学组织星座、月相观察,结合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进程、开展区域地理即时信息的阅读、报导、研究活动以及绘制地图活动等,都是必要而又可行的。

  气象观测、乡土地理研究等连续性较强的活动,可以组织专门性的地理课外小组来进行。这类活动,是一种较广泛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其活动成果和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是许多单元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且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都要建立适当的两种活动相互交叉渗透的教学环节,把知识学习和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现和整理在课外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成果,用以验证和丰富课本基础知识。在课外教学活功中,要安排一定时间重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得的有关基本原理、概念,用以指导课外教学活动,并有意识地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去验证发展这些基本原理、概念。

(三)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建立一套完整的效果检查评估措施

  有学习就要有效果检查评估,保证活动目标的落实。有检查措施,可以引起参加活动者对活动的重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果检查措施,课外教学活动也要有效果检查措施。课外教学活动的检查可以通过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时增加一定理论联系实际的项目来实施;也可以单独安排,如举办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成果展览、地理小论文评比等。课内外效果检查也可以纳入学生的学科成绩。

六、课外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外教学活动要有计划
  课外教学活动要根据地理学科的教学任务来安排,有明确的活动目的,要求和落实措施,防止无目的、无计划和有活动无实效的倾向。连续性强的专门小组活动内容,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清楚。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
  课外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比课堂内活动有更多的自主性。许多活动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连续性较强的专门小组活动可以采取老组员带新组员的办法,由老组员担任小组的负责人,由他们作些组织、辅导工作。具体活动全组人都有独立参与活动的机会,都有作活动主人的意识。象出地理墙报的活动,材料的收集、出版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无数实例证明,这些都是学生愿意做而且能够做的事情。

3. 教师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
  学生在课外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是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民主作风相联系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民主作风,就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活动目的的确定、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科学设计、活动效果的检查评估、必要的辅导解难、创设必要的活动条件(如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等)等方面。教师的民主作风,主要体现在遇事多和学生商议、正确掌握批评、表扬、热情关心学生、积极支持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表现愿望等方面。

  本文标题: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地理教学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1544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15445.html

    标签:地理教学体系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