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变迁(7)
粮食增产后的农田价格上涨,“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宋书·孔 季恭传》)南朝末年东南“良畴美柘,畦畎相望”,呈现一片富庶景象。梁 天监四年(505)“米斛三十”(《梁书·武帝纪》),也就是说斗米仅三钱。 这时东南农业经济的繁荣是可想而知的了。 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农业经济一度得到复甦,而东南地区农业的发展 势头未减。当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再一次南迁进入东南,水利设施普 遍兴建,不久就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所在。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 十九。”权德舆说:“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之计,仰于东南。” 而东南尤以太湖流域常、苏、湖 3 州为最。后经五代钱镠对太湖流域水系作 全面整治,形成了五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灌排系统,又结合太湖流 域环境特点,大力修筑圩田,于是“百年间,岁多丰稔”。民间钱五十,可 糴白米一石。两宋时期东南人口高度密集,造成耕地不足,于是围湖造田、 垦殖海涂成为一时风气。
北宋前期占城稻的首先传入东南地区,又为进一步 扩大耕地面积提供了条件。时吴中一带,“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吴 郡志》)。另外,南宋时北人南迁,小麦种植获利倍于种稻,于是东南农户 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鸡肋篇》)。一般农家均推行稻麦复种制, 亩产大为提高。当时的苏、常、湖、秀(今嘉兴)四州是全国的粮仓。北宋 时远送京师开封,南宋时近输行在临安。元时“转粟京师,多资东南,居天 下十六七”(《国朝名臣事略》卷四)。明成化年间各地运粮至京师 4 百万 石,南粮占 80%,而苏、松、常三府又占南粮中大部分。所以明人谢肇淛说: “三吴赋役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五杂俎》卷三)。当 时有“苏松财赋半天下”之说(嘉靖《上海县志》)。清代康熙年间又在苏 州地区推广双季稻,亩产显著增加,成为政府最关注的农业区。
直至近代东 南地区仍然是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综上所述,中国几个主要农业区变化的大致过程是:黄河中下游的山麓 地带农业起源很早,以后迅速向平原地区发展,大致到 8 世纪中叶前,成为 中国主要农业区。以后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渐趋衰落。关中平 原的农业发展情况大致相同。发展稍迟的成都平原,由于水利条件良好,历 二三千年而不衰。长江下游东南地区原始农业起源也很早,但早期受生产力 的限制,进程缓慢。六朝以后才飞速发展,两宋时跃为全国农业经济的首位, 至今不变。其他如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亦各自有其发展的特点。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变迁(7)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6.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