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7-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 (changes of desert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 35°~50°,东经 75°~125°(见 中国的沙漠)。各沙区各具演变特点,大致可分为下述两类情况。 中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历史时期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为因素, 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不合理的垦殖和过度的放牧及战争的破坏等 等,造成植被覆盖减少,在日照、风力强烈作用下,先由表层的风蚀,继而 引起下覆沙质沉积物的扬起和搬运,使地面出现连绵沙丘。 ①科尔沁沙地。公元 10 世纪前,长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水草丰茂, 牛羊遍野。
  10 世纪时契丹(辽)将在战争中俘掠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 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屯垦,开辟农田,使之初 次成为农牧交错地区。部分地区开始沙化。当时农作物都种在陇上,防止为” 吹沙所壅”。以后在蒙古贵族统治期间,没有更大规模的开垦。清代又在此 广设收场,草原面积有所恢复。
  19 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将大片 草原招民开垦。因土地贫瘠,经过两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 在无植被覆盖的撩荒地上,干旱风季时沙层被吹扬而起,形成了流动沙丘。 这些沙丘先以点状出现。以后连成一片,使草原退化为沙漠化土地(见科尔 沁草原)。 ②乌兰布和沙漠。自晚更新世以来,黄河河道一再东移。至今仍有三条 古河道遗迹。在废弃的河道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积聚成湖。《汉书地 理志》、《水经注》就记载了这一地区有名为屠申泽的大湖。现今这一带以 亚砂土、亚粘土与中细沙互层为主的地层,正是代表黄河冲积相和冲积-湖积 层的表层的沉积物。秦汉时代,为防御匈奴,从内地迁来大量汉民,安置在 河套一带进行屯垦戍边,并设置了郡县。其中朔方郡最西的窳浑、临戎、三 封 3 县就分布在今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故城废址已半被沙湮,周围一片 沙丘。但当年却为新开发的农垦区。
  东汉以后,匈奴南进,边民内迁,垦区 废弃,已被耕作过的表土受干旱气候和强烈风蚀,遂成流沙。10 世纪末,宋 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鲁番),途经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据他的记载,这 一地区已是“沙深三尺,马不能行”,“不育五谷”。但在 17 世纪末的记载 中,该地尚有蒲草、红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长的灌丛植物。晚清以来,由于 滥行砍伐和过度放牧,又导致这一地区流沙再起。现从磴口以南直至乌达的 黄河西岸,流沙已直抵河岸,南北陆上交通完全阻绝,包兰铁路不得不改在 黄河东岸行驶。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5.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