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变迁(6)
唐时自陇右及河西诸 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莫不取于蜀(陈子昂《上蜀川军事》)。平原的政 治经济中心成都又为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第二大都市。安史之乱,中原衣冠士 庶大批流入蜀地,给成都平原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只有扩大 耕地面积,提高产量。五代时割据四川的前后蜀政权,府库充实。粮食价格 下降至“斗米三钱”(《蜀梼杌》)。后唐平蜀时,得储粮 253 万石(《蜀 鉴》卷七)。足见小小的蜀国农业经济十分发达。宋代成都平原“地狭而腴, 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从 13 世纪初开始,先是宋金战争,后 是宋蒙战争,“四川累经兵火,百姓弃业避乱”(《宋史·食货志上一》)。
以后元末明末清初,成都平原都曾遭受严重的战祸和自然灾害,“民逃深山 中,草衣木食之”(《明史·张献忠传》)。农业生产深受破坏。但由于其 水利条件优越,特别是元明清 3 代在成都平原上反复改建都江堰工程,水利 效能不断提高,是中国 2000 多年来唯一长期保持稳产高产的主要农业区。 东南地区此处专指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据多年考古证明,本区发现 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已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文 化。
余姚河姆渡遗址有丰富的稻作遗存。据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亚种晚稻 型水稻。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也是亚洲最古老的稻米 实物遗存。由此将中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推到了 7000 年以前。但那时当地还保 留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湖沼洼地到处存在,在铁器农具尚未使用之前,农业 生产的大规模发展是有困难的,因而渔猎经济还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农业 经济发展的步子比较缓慢。
直至春秋时代杭州湾地区的越族还处于“随陆陵 而耕种”的迁徙农业阶段。司马迁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应该是战国至西汉初年江南大部分地区的基本状况。 两汉之际,东南地区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东汉永和五年(140)在宁绍平原上兴修的鉴湖,溉田九千顷,就是农业发展的 典型例子。三国东吴建国东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废郡县之吏,置典农、 督衣之官”,在太湖流域大力兴办屯田。东汉末建安以来,中原人民移居东 南和将山区越人移出平原后列为编户,为东南农业提供了先进技术和充分的 劳动力。接着是东晋南朝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而引起的大规模兴办水利,开辟农田,使东南地区由“地广人稀”变为“土地褊狭,民多田少”的发达农 业区。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变迁(6)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6.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