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历史时期东部平原的水系变迁(6)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7-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过去有人因鄱阳湖在古代曾有彭蠡泽之称,因而认为古代彭蠡泽即今鄱 阳湖。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彭蠡古泽的形成与古长江在九江盆地的变化有密 切关系。更新世中期,长江出武穴(今广济县)后,主泓经太白湖、龙感湖、 下仓浦至望江县与从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缘的长江汊道会合。更新世后 期,长江主泓南移至今长江道上,而原来被废弃古河道因全新世以来倾掀下 陷作用,逐渐扩展并与九江盆地南缘的宽阔的长江水面合并,形成一个大面 积的湖泊,即先秦《禹贡》中所载的彭蠡泽。
  当时长江出武穴摆脱两岸山地 的约束,形成了以武穴为顶点,北至黄梅,南至九江,东至鄂皖边界的冲积 扇,江水在冲积扇上分为多支,即《禹贡》中所谓“九江”,东至扇前洼地 汇入彭蠡泽,可见古彭蠡泽主体部分在江北,相当今龙感湖、大官湖和泊湖 等湖沼地区。江南仅为今鄱阳湖的颈部。 由于古彭蠡泽是长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九江潴汇而成的湖泊,水下新 老河段之间脊线分明。以后由于长江泥沙经九江段时,受到赣江的顶托在主 泓北侧堆积起来,日久新老主泓道之间自然堤逐渐高出水面,九江主泓道和 江北彭蠡泽即被分割开来。时间约在西汉后期,距今 2000 年。以后,每逢长 江泛滥泥沙溢出,彭蠡古泽逐渐缩小,形成了几个由水流连通的湖泊,史称 雷水和雷池,即今龙感湖、大官湖的前身。江北彭蠡泽之名逐渐消失。
  自全新世开始本区第四次断块差异运动,在南昌一湖口一线有较大的相 对下陷,尤以湖口断陷为强烈。西汉后期,湖口断陷的古赣江区已扩展成较 大的水域,即今鄱阳北湖的前身。因为江北彭蠡泽之名出于经典《禹贡》,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就附会江南的鄱阳湖为古彭蠡泽。但在记载到湖 汉水和豫章水(均指令赣江)时,却又说注入长江,而不是注入彭蠡泽。估 计当时江南新彭蠡泽枯洪水位变率大,枯水时束狭如江之故。 汉晋时代的新彭蠡泽(晋时又称宫亭湖)南界不超过今星子县南婴子口 一线,而婴子口则是赣水入湖口,也称彭蠡湖口。江南彭蠡泽形成后,有一 个相当长的时间比较稳定。其后随南昌—湖口断层下陷自北而南的发展,河 网交错的平原逐渐向沼泽化发展。刘宋永初二年(421)鄡阳县的撤销当与此 有关。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彭蠡泽迅速向东南方向扩展。宋初彭蠡湖区已超 过婴子口、松门山,迫近鄱阳(今波阳)县城,彭蠡湖开始有鄱阳湖之称。
  这种扩大的结果使原在湖边上的山峰先后沦为湖中小岛,附近的小湖也相继 和鄱阳湖连成一片,古鄡阳县周围平原几平沦没殆尽。但其时鄱阳南湖仍为 吞吐型湖,洪水时茫茫一片,枯水期水束如带。 明清时期鄱阳湖演变的特点是汊湖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鄱阳湖南部地 区,如今军山湖、青岚湖都形成于此时。而清代以来,吴城以北鄱阳湖逐渐 淤浅,由于赣江、抚河、信江的口外沙洲向东北延伸,鄱阳南湖西南部湖面 逐渐缩小。 ⑤太湖平原水系变迁。在太湖湖底普遍分布有新石器时代遗物和古脊椎 动物化石。说明五六千年前,太湖地区仍为湖陆相间低洼平原。后随太湖周 围地区不断下沉和沿海地区泥沙的堆积,使太湖平原逐渐向碟形洼地发展, 最终形成了大型湖泊。即为先秦地理著作里的震泽(具区)。
  这种湖区下沉、 湖面扩大的趋势直至宋代还未结束。在宋人郏亶《水利书》中明确记载苏州 一带湖荡水下有“古之民家阶甃之遗址”。单锷亦说:“昔为民田,今为太 湖”,“太湖宽度,逾于昔时。”明清时期曾在太湖平原中部地下发现宋代 以前的遗址和文物。 战国以前太湖之水由松江、娄江、东江等 3 江分流入海。《禹贡》:“三 江既入,震泽底定。”即指对太湖流域几条主要泄水道的整治。松江(今吴 淞江)、娄江(今浏河)与今流路大致相同,东江则经今澄湖、白蚬湖,东 南入海。随太湖周围地区的不断下沉和沿海边缘因泥沙堆积而抬高,遂使太 湖周围形成碟形洼地,向东排水发生困难,“欲东导于海者反西流,欲北导 于江者反南下”。海潮倒灌至苏州城东一二十华里处,从而促使三江水系的 淤浅,积水在太湖平原上潴蓄成大小零星的湖沼。 与太湖平原进一步湖沼化同时进行并互为因果的是三江的逐步堙废。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东部平原的水系变迁(6)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1.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