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4)
棉种自印度传入中国,大致分南北二道: ①南道。大致从缅甸、越南传入滇、桂、闽、广诸省。又可分为西南和 南方二路。西南一路由滇入境,然后再传至四川。《后汉书·西南夷传》记 载,东汉时,今云南西部哀牢夷所居的永昌郡,“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 幅广五尺”。李贤注引晋郭义恭《广志》云:“剽国(缅甸)有桐木,其华 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为布也。”《华阳国志》称这种布为“桐华布”。 晋张勃《吴录》载永昌郡的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本草 纲目引》)。这种梧桐木、桐木、木绵树无疑就是多年生型树棉。《史记·西 南夷传》载张骞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到蜀布。左思《蜀都赋》:“布 有橦华。”刘渊林注:“橦,木名,其华可绩为布。”蜀郡与永昌郡(东汉 置)为邻,蜀布可能就是滇西所产之桐华布。这一带在张骞通西域前已与印、 缅有交通往来,可见树棉传入中国西南边境至迟在汉武帝以前。南方一路大 约从东南亚或越南传入中国两广地区。《后汉书·南蛮传》载,汉武帝时已 向海南岛征调广幅布,“蛮不堪役”。东汉杨孚《异物志》说“木绵树高大, 其实如酒杯,……广州、日南、交趾、合浦皆有之”(《吴都赋》注引)。 可知两广地区在前 2 世纪前已有树棉栽培和棉布生产。魏晋时两广、福建等 地普遍有树棉或草棉的种植,有吉贝、古贝、古终藤、娑罗木等名称。南朝 时棉织品已传至长江流域。
梁武帝“身衣布衣木棉皂帐”。陈朝吏部尚书姚 察身居显要,门生送他南布一端。他说:“吾所衣著,止者麻布蒲练,此物 与吾无用。”可见棉织品在当时还是稀贵的衣料。 ②北道。从中亚传入新疆。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疆民丰、吐鲁番、于田 发现过东汉至唐代各时期的棉织品。《梁书·西北诸戎传》最早记载到高昌 地区(今吐鲁番)“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 ,名曰白叠子,国人 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这是草棉在新疆种植的最早记载。 当时已作为商品来交换,产量不应很少。《新唐书地理志》西州(治高昌) 贡物有叠布,今在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西州残存文书中,看出西州农户有种植 小块棉田作为副业,市场上还有棉布作为商品买卖。 大约公元前 2 世纪棉花在传入中国西北、西南、南方诸地后,传播十分 缓慢。北道长期停留在新疆一带,南道长期停留在滇、桂、川、广、闽一带。
迟迟没有进入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两宋人的文集、笔记大多只记闽广有木 棉。南宋诗人谢枋得(1226~1289)有《谢刘纯文惠木绵布》诗云:“嘉树 种木绵,天何厚八闽”,“江东易此种,亦可致富殷”,”所以木绵利,不 畀江东人”。清赵翼《陔余丛考》也说:“宋末棉花之利尚在闽中,江东无 此种也。” 宋元之际是中国植棉业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无论在地域的推广、发 展和应用的普及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浙东、江东、 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布 10 万匹。反映 13 世纪中叶 南方的植棉业和棉织业已经传布到了长江流域。北方的植棉和棉织业已传至 陕西。修于至元十年(1273)的《农桑辑要》说:“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 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 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王祯农书》(作于 1313 年)中也指出江东、 陕右多种木棉,并强调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书中对木 棉的加工工序和工具都有详细叙述,反映了 14 世纪初中国棉纺织的技术已达 到很高的水平。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4)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1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19.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1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