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历史时期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7-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临安城中出售南方各地的 绮、绫、缎、锦,名目繁多,花色齐全。长江流域的丝织业无疑已超过了黄 河流域。 元代灭南宋以前,赋税中科差丝料大都以丝计两,少见丝织品。灭南宋 后,江南地区仍旧制夏税折输绵、绢等杂物。可见黄河流域织造和原料生产 已经分化,农家多以育蚕缫丝为限。而元代南方的育蚕和栽桑的饲养、培植 技术和工具都比北方先进。明洪武年间规定黄河流域数省的夏税绢数共 7.4 万余匹,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 21.4 万余匹少了 2/3,正是反映了元末 的情况。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一 带,种桑育蚕几为家家农户的副业。育蚕缫丝以浙江湖州为全国之首。王土 性《广志绎》说:“湖州所产、丝绵之多之精,甲于天下。”各地均来此收 丝,获利甚高,以致当地农村出现以蚕桑为主,以稻收为副的现象。丝织业 则以苏、杭、嘉、湖为中心的三吴地区为最。城镇居民皆习机业,并出现了 一批以丝织业为主的集镇,如吴江震泽镇、盛泽镇、桐乡濮院镇、嘉兴王江 泾镇等等。长江上游成都的蜀锦的地位已渐被三吴之产所替代,后经明末兵 燹,成都的“锦坊尽毁,花样无存”,更为衰落。四川唯保宁府(治今阆中) 所产丝,“精细光润,不减湖丝”,世称“阆茧”,远销山西(《农政全书》)。 福建沿海漳泉所织倭缎,丝质也来自川北保宁(《天工开物》)。
  黄河流域 丝织业总体而言远不及长江流域,但也有一些著名的产地。如山西潞安府(治 今长治)所产潞绸,名闻宇内。其他如河北饶阳的饶绸、山东的鲁绸、青州 的罗纱、关中的秦缎、秦绫、秦缣、河南的汴绸、汴绫,均曾名噪一时。 明清以后对蚕桑、丝织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是植棉业和棉织业的兴起。 因为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故一部分丝绵为棉花所 替代,一部分丝织品为棉布所替代。丝织业产品向高档发展,供应面当有所 缩小。
  植棉业和棉织业 中国古代人民穿著的植物纤维主要是葛和麻。故古无 “棉”字。以后棉布传入内地,为区别于蚕丝的“绵”,遂加“木”字称“木 绵”。宋以前中原人没有看到过草棉、树棉的原物,以为就是用中国南方乔 木攀枝花的纤维组成的。所以对草棉、树棉、木棉不能区别,统称之为“木 绵树”。古文献中还有梧桐木、桐木、橦木、古终藤、娑罗木等名称,或指 树棉、或指草棉不一。另外还有吉贝、古贝、织贝、劫贝、白叠等名称,据 云都是梵语栽培棉或棉布的音译。宋代以后,棉种传入内地,人们开始对草 棉和攀枝花的区别有所认识,“棉”字才正式出现(南宋袁文《甕牖闲评》)。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1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1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