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郑和下西洋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2-1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登上了皇位。为了扩大与海外的交往和显 示明朝的国威,明成祖决定派舰队出海。他选中了郑和担任舰队的领导人。 郑和,原姓马,1371 年出生于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世 代信仰伊斯兰教。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姊姊,还有三个妹妹,排行第三,所 以小名叫三保。他的祖辈可能是西域人,在元代蒙古人征服云南后,移居到 云南。父亲名叫马哈只,曾到过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所以叫“哈只”(这 是赠荣誉给到过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的专称)。从云南到麦加,相距万里, 马哈只是徒步前往的,历经千辛万苦,自不待言。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 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如何辛苦,如何遇险,又如何高兴等等, 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轻的郑 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熏陶下,对异域殊方的情调,好怪猎 奇的思想早已有准备。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跳出这狭窄的 家庭,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 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 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大将傅友德平定云南时,郑和还是个 11 岁 的幼童,但身材长得魁梧,浓眉大眼,行如虎步,声如洪钟,而且聪明伶俐, 能言善辩,颇讨人欢喜。也许是偶然的机会,他竟被傅友德看中了,就把郑 和带到南京,后来转送给燕王,来到北平,在燕王府内当一名侍童。朱棣看 他才貌双全,十分喜爱他,并亲自给他改名换姓,叫郑和。郑和长大以后, 就被阉割,当了一名小太监。然后又让他到军队中服役。 当时,朱棣正率领百万雄师下江南,郑和在几次激烈的战斗中显示出非 凡的机智骁勇。遇到上级布置工作,做事很有魄力,应付自如,八面玲珑。 待人诚恳,谦虚谨慎。朱棣就逐渐提拔他当了指挥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 常能取胜,更深得朱棣的器重。所以,朱棣想选派一名出海的领导人,首先 就想到了郑和。 明永乐三年(1405 年)六月,郑和首次率领船队远航,即所谓“七下西 洋”开始。当时所说的西洋,并不是欧洲的海洋,是指以南洋群岛的婆罗洲 为分界线,婆罗洲以西的南中国海、印度洋等海域统称为西洋。此次远航,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航海史上一个登峰造极的发展,是地理科学上的一大 成就。 这支船队相当庞大,共有 27000 人,除士兵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 翻译和医生。乘坐的船有 62 艘。其中最大的船有九道桅,长 44 丈,阔 18 丈,风再大,浪再狂,也能平稳地行驶,这就是指挥船,称为“宝船”。其 次是八道桅船,长 37 丈,阔 15 丈,主要用于装运马匹,称为“马船”。再 小的是七道桅,做一般乘坐用。最小的,只有五道桅,比较灵活轻巧,属于 战船。整个船队,排列起来行驶,长达 10 里,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每艘船上,均配有罗盘,由 24 名官兵掌管航船的方向。这种罗盘的精度 很高,采用 24 个方向,各以天干地支与八卦五行命名,标记方位,这是当时 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自从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发明指南针以来,到了明代,各 项技术指标已经相当完整,因而开辟了航海史的新纪元。 当时船上使用的铁锚也特别大,用桶口粗的棕缆吊在船头上,有七丈三 尺长的杆,三丈五尺长的爪,八尺五寸高的环。这种锚没有几百人的齐心协 力是拉不动的,所以抛锚以后,能顶得住海上的狂风骇浪。 郑和率领的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沿大陆海岸南行,第一站到 达占城(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 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 郑和的船队负有友好往来的任务,带去大量礼品,沿途拜访各国、各地 的头目。每到一地,一方面表示亲善友好,一方面宣扬国威,并作了适当的 物资交流,也就是进行外交和对外贸易的活动。比如船队到达第一站占城时, 当地国王听说大明天子的特使到来时,十分高兴。骑着大象、身穿五彩礼服, 头戴锦花金冠,带领群臣前往码头迎接郑和一行。当郑和递上国书时,更是 受宠若惊,以国宾之礼相待,并向郑和献上珍贵的礼品。其中有一件形如美 玉的珍宝,在月光下特别耀眼,称为“宝母”;又有一件火珠,白天放置阳 光下,到晚上,放出的光芒能燎香烧纸;还有一件水珠,当投入混浊的水中, 可使浊水立刻澄清。此外还有辟寒犀,冬天时放置室内,可使气温升高;象 牙簟,用象牙抽成细条,然后编织成席子等等。当然,郑和也向他回赠瓷器、 金银饰品、绸缎等中国特产。 到其他地方,郑和也同样受到隆重欢迎,除互赠礼品外,还进行贸易, 以中国的土特产换回药材、香料、宝石、染料以及虎、狮等珍稀动物。 这次出使首航,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随后,西洋各国也都派特使前 来中国,向明成祖朝拜、回访。大明天子受到域外的尊敬,自然高兴极了。 除了夸奖郑和以外,也表扬了整个船队。同时,继续准备第二次下西洋。 每次远航,郑和及其随员们对沿途各国的地理形势、交通条件、气候特 点、物产种类、民情风俗等都作了详细的考察和记载,为大明中国与海外各 国的友好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第五次下西洋时,郑和总结了前四次的经验,决心向更远的地方前进。 永乐十五年(1417 年)五月,船队照例沿着以往熟悉的航道南下。首站到达 满剌加(今马六甲州),稍事休息以后,将船队分为几个小队活动,有些驶 出马六甲海峡,到锡兰、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口霍尔木兹海峡北岸伊朗的阿 巴斯港)及阿丹(今也门的亚丁)一线活动。另一些船队则从锡兰横渡印度 洋,在海上遇到凶猛的风暴和滔天的骇浪,即使现在的海船也视为畏途。虽 然唐代时,这条海上交通路线已经开辟,但都是沿着大陆边岸走的,而此次 郑和率领的船队,却采取越洋直航的方案,尚属首次。船队在大洋中与风浪 搏斗了 20 个昼夜,未见一寸土地,几乎没有航标。当时,完全凭借制作精良 的指南针,观察风云变幻、星斗位移等丰富的海上经验与高超的航海技术, 终于战胜重重困难,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眼前荒山秃岭、寸草不生,天 气炎热而且干燥。居住在那里的土人,身躯矮小,皮肤黝黑。他(她)们的 上身不穿衣衫,妇女们双乳裸露,好像一点儿也没有羞涩的表现。此情此景, 使来自中国的官兵们诧异不已,不知来到何等世界。经过反复查询,方知船 队到达非洲的东海之滨。上岸后,首次到达剌撤(今索马里北部的泽拉)访 问,然后沿岸南下,再到木骨都束(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马 里东部的布腊瓦),一直到达赤道以南的竹步(索马里东海岸的准博)、麻 林(肯尼亚沿海),然后再穿过莫三鼻给海峡,绕过马达加斯加南端返航。 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组织大规模船队访问东非的壮举,也是首次直接考察东 非地理形势、民情风俗、物产资源的纪录。 沿着非洲东海岸各国,郑和向各位国王或酋长们赠送了中国的特产—— 青瓷器、丝绸、茶叶之类,他们也回赠当地的珍贵物产。其中有个奇异动物, 高近两丈,长颈细腿,毛皮黄褐带有白色的斑块,奔跑飞速,却从来不发出 任何嘶叫的声音。中国人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动物,研究再三,认为这就是古 书上所记载的“麒麟”,现在知道,这就是长颈鹿。 这次远航抵达东非的船队,直到明永乐十七年(1419)返抵南京,随船 队回来的还有许多非洲国家的使节,是我国外交史上一次重大的收获。不仅 如此,在地理发现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郑和率领的船队的非洲之行, 比欧洲人发现非洲好望角早 67 年;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 73 年;比麦哲伦环 绕地球航行一周的时间早 103 年;比达伽马巡航非洲好望角到达南印度早 80 年。而且郑和船队的船体都比欧洲的大,船员的人数更多,船只的数量也更 多,至少有 40 艘,船体抵挡海上风暴的能力,辨别航行方向等科技指标,都 比欧洲的强得多。由此可见,当时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组织能力都是世 界上第一流的。
  船队所到之处,本着友谊第一的精神,绝对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 在物资交换等经济活动方面,也完全遵照自愿与平等原则,绝不像当时欧洲 人那种以强凌弱的凶暴手段,甚至犯下杀人放火的罪行,因而赢得了西洋各 国对大明中国的无比信任与尊敬。 几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不仅开拓了外交和贸易的成就,提高了国家的 威信,同时也了解到域外的地理、物产、人情,明成祖充分肯定了郑和的伟 绩。 1433 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在这次航程中,郑 和前往麦加,以偿宿愿,果然,船队平安地穿过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再向 西北驶去,终于到达日夜向往的天方(即今之麦加)。实现了一生的宿愿。 也为后人开辟了道路。 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说明我国航海技术空前繁荣,指南针的应用, 导航的准确性已经到达很高的程度,造船工业的技艺也达到当时世界上最先 进的水平。航行记录,保存在《武备志》中,航程上的各地地理位置,甚至 包括海洋里的暗礁与险滩都作了纪录与标记,为舆图的制作,提供了可靠的 依据。例如《郑和航海图》上,都详细地纪录了航行的方向、航程的远近、 停泊的位置等。与郑和一起出海的马欢、费信、巩珍等还分别撰写了《瀛涯 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重要的地理学著作,记载了海上 航行的风向、气候、潮汐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及其规律。书中也记述了各地山 川形势、物产、人文等材料,涉及到海洋学、气象学、天文学、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就当时的科学水平来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 是外交成就、文化交流、物产交换等影响更为深远。 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在地理学方面留下宝贵的财富。
  本文标题:郑和下西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57/1898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57/18980.html

    标签:郑和下西洋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