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冰川运动与补给(4)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是一种运动着的冰体,运动使冰川具有生命力,对冰川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冰川物质平衡与冰川运动相协调时,冰川保持稳定,若两者关系失调,则发生冰川前进或后退。冰川冰不断地从冰川上、中部向冰川尾端运动,冰川的运动不仅把大量的冰体从积累区运送到消融区,而且对冰川各层的热量平衡有巨大的影响,是造成冰川内部的褶皱、断裂和逆掩等构造变化的动力来源,冰川运动是塑造地表的重要动力。
冰川运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为重力流,一为挤压流。在斜坡上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对冰川的阻力时,所引起的运动称为重力流;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均,引起的冰川运动称挤压流。大陆冰盖的运动以挤压流为主,山岳冰川中重力流与挤压流两种运动方式均有,但以重力流为主。
与河水相似,影响冰川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冰量(冰舌厚度)、坡降及冰槽断面面积等。冰川的垂线和断面流速分布,也具有自中央向两侧自表面向底部逐渐减小的特征。但是,冰川的运动速度却只有河水流速的几万分之一,且平均流速的单位只能以厘米计算。如表3-12所示:
1.冰川的规模(冰量),对运动速度影响很大,冰量充裕的、长大的冰川运动速度大于短小的冰川。
2.海洋型冰川因物质平衡水平高,故运动速度大于同一级别的大陆型的冰川。
3.冰川运动速度沿程变化具有自补给区向雪线方向逐渐增大,雪线附近最大,雪线向尾端因消融逐渐增强,而运动速度又逐渐减小的特性。
冰川运动速度季节变化具有夏(暖)季快冬(冷)季慢的特性。夏季冰舌下部冰温增高,冰体粘聚力降低,塑性增大、易于流动,而且消融水大量渗入,使底部摩擦阻力减小、导致雪线以下夏季的运动速度相对增大。天山和祁连山的冰川冰舌区,夏季运动速度一般要比冬季快50%。
地表有一些冰川,长期内在运动速度的变化上,还具时缓时快周期性变速的特点,这种现象称为冰川跃动,或冰川波动。它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跃动期间冰流的速度可达1—10公里/年,比平静期速度要快数十倍至数百倍。例如,1953年喀喇昆仑山南坡的库西亚冰川在不到3个月内突然前进12公里。冰川跃动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冰川的纵剖面是不稳定的,在平静阶段,冰川补给,累积区变厚,当其下部变得很厚,而冰面变得陡峻时,冰川基部的切应力分量已达临界值,从而跃动开始。跃动一旦形成,快速流动迅速向上下传播,累积区切应力分量就逐渐减小。当其达到一定低值时,跃动即行结束,从而进入新的平静期。冰川跃动常引起特大洪水。在印度河上游有一条冰川,周期性地进入主谷,当它拦截河流时,形成大湖,以后湖水溃决,又形成大洪水造成灾害。
三、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一)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
冰川融水调节着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使年际变化趋于均匀,成为山区河流稳定可靠的水源。据统计,每年约有564×108立方米融水补给中国西部河流,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相当于黄河入海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西北河流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冰川融水径流的特征夏季高温,冰川冰和冰川表面的积雪融水汇入河道、形成冰川融水径流,故它是季节性径流,是高山寒冷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前已述,不同类型的冰川,由于自然环境、水热条件及冰川性质各异,故冰川融水径流的特征值也相差悬殊,以西藏地区的冰川为例,大陆型冰川的平均年径流模数为19.3公升/秒·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为608.7毫米,而海洋型冰川的平均年径流模数为99公升/秒·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为3126.5毫米,可为大型冰川径流的5倍。
气温和辐射平衡有明显的日变化过程,因此冰川融水径流也具有日变化的特性。日出后,水位随气温升高而逐渐增高,午后降温,水位也随之降低,夜间气温降到0℃以下,消融停止,则流量最小或断流,径流日变化过程相应于气温日变化过程略为滞后。不同类型的冰川,其冰川径流日变化的过程和幅度也不同。大陆型冰川径流的峰形尖、低,水量小而稳定,持续时间长;海洋型冰川径流峰形浑圆,低水量大,峰谷比较对称,由于大陆型冰川径流主要来自冰面融水,其产流排泄迅速,故冰面消融停止后,融水迅速排空,径流滞后时间较短;海洋型冰川,除冰面消融外,融水下渗及冰内消融增加了汇流时间,故融水径流具有较长的滞后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63/1274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63/1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