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3.5冰川运动与补给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0-2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五节 冰川运动与补给

  地表固态降水的积累与演化,形成能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称为冰川,它是陆地表面的一种固态水体。由于它多分布于地表的高山地区、河流的源头、湿润年、冷季,大量固态降水在这里积存,干旱年、暖季通过消融相变而补给河流,因此在地表水系统中,冰川积雪等固态水体起着贮存和补给河流的作用。故有人把冰川看成是地表的天然“固体水库”。

  地表冰川总面积为162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11%,总储水量为2406万立方公里,约占地表淡水资源总量的68.7%,假定冰川全部融化,将会使洋面上升60多米,全球陆地则要被淹没150万平方公里,约减少现有陆地面积的1%。目前全世界的冰川每年消融的总水量可达3000立方公里(即3万亿立方米),约相当于全世界河槽总储水量的3倍。因此,冰川的积累和消融,积极参与了水圈的水循环,强烈地影响着地表的演化过程。

  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地带,共有43000多条,总面积约为58650平方公里,冰储量为51322亿立方米,占亚洲冰川总面积的一半还多。其中分布于内陆河流域的冰川面积约占60%,外流河区的冰川面积约占40%。各大山系中以昆仑山冰川覆盖面积最大,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20.6%,喜马拉雅山次之,约占19.6%,第三为天山,约占18.7%,仅这三大山系就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60%左右。在世界较低纬度国家中,中国冰川资源最丰富,冰川年融水量可

  达564亿立方米,在西北内陆流域,冰川融水量占河川径流量的1/4,新疆的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冰川融水可占80%以上。每年春夏冰雪融水给我国西部干燥地区的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因此,通过研究冰川水文,使这些高山固态水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这在科学上和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冰川的形成及类型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冰是一种浅蓝而透明的、具有塑性的多晶冰体。积累在雪线以上的雪,如果不变成冰川冰,就还是永久积雪,不是冰川。只有当多年积累起来的雪,逐渐演变成冰川冰之后,它才能沿斜坡流动,形成冰川。从新雪落地、积累、到变成冰川冰,经历着一个复杂的成冰过程,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变质过程。成冰过程可以分为雪的沉积、粒雪化及成冰作用3个阶段。

  新雪落地一般都十分松软,孔隙很大,其密度为0.01—0.1克/立方厘米,最小的甚至只有0.004克/立方厘米。即每立方米只有4公斤重,新雪堆积具有成层性等特性。

  雪花晶体为了使自己内部能量达到最大限度的稳定,就必须使晶体所含的自由能最小。晶体的自由能主要是它的表面能,表面能的大小与晶体表面积成正比。各种几何形体中,球体表面积最小,也就最稳定,因而多角的雪花晶体要达到最理想的稳定状态,就必须圆化。新雪一经落地,这种自动圆化过程就开始了。圆化过程是通过雪粒枝角的升华,和凹窝处的凝华完成的。同时,小的雪粒通过升华-水汽迁移-凝华的相变过程转移到大的冰晶上。圆化的趋势是大晶体合并小晶体,结果使雪层内晶体数目减少,单个冰晶体积增大,形成圆球状的雪粒。这就是粒雪化的基本过程。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粒雪化过程很慢,-20℃以下时,可达几个月,粒雪的扩大也是有限的。当气温较高,雪层中发生融水活动时,粒雪化就进行得十分迅速,新雪落地不过数天或数小时,就演变成粒状雪晶了。粒雪化的必然结果是增大积雪的单位体积容量,缩小孔隙度,同时引起雪面下沉,使积雪的厚度变薄。粒雪的密度一般为0.4—0.6克/立方厘米,最高可达0.7克/立方厘米。这时松散的雪粒就变成比较坚实的固结雪粒和聚合雪粒了。

  粒雪变成冰川冰的成冰作用,按其变质性质,可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种。冷型变质成冰作用是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而且冰层温度梯度很小,巨厚的粒雪层对下部的雪层施加巨大的压力,晶粒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分子扩散作用和晶粒内部变形,从而排出空气,孔隙率趋向封闭,促使粒雪进行重结晶,形成密度为0.9—0.92克/立方厘米的浅蓝色的冰川冰①60000220_0141_0,因此这种成冰过程没有融水渗浸,为重结晶成冰过程,其特点是晶粒很小,常不足1毫米。

  本文标题:3.5冰川运动与补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63/1274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63/12745.html

标签:运动冰川补给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地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