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3.5冰川运动与补给(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0-2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1.冰川的积累与消融冰川积累主要来自粒雪盆的降雪;其次为周围山坡峰岭上的风吹雪和雪崩。此外,少量来自表面水汽的凝结和冻结在雪内的雨水。冰川消融主要是指在太阳辐射、暖湿气流及其它有关热源的作用下,冰川发生融化或蒸发。因此,决定冰川积累的因素是冰川区的降水量,影响冰川消融的因素是冰川区的温度,反映冰川消融量的标志是冰川径流。冰川积累的年内变化可分冷季补给型和暖季补给型两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冬季多降雪,故属冷季补给型,那里冷季以积累为主,暖季以消融为主。我国多数冰川受季风和内陆夏季热对流的影响,冬季虽然温度低,但降水量很少,故冷季积累微弱,而夏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60—80%,故我国冰川多属暖季补给型,夏季既是主要的积累期,又是主要的消融期。

  冰川区内积累和消融的空间分布与海陆高度、冰川朝向、坡度等有密切的关系。同一冰川,年最大累积区分布在粒雪盆后壁的中下部,海拔较高的背阳缓坡处也较多,陡峭的山顶则很少积累。而消融强度最大的出现在冰舌末端。此外,朝阳南坡的冰川分别比东、西坡大9.4%和26.8%,北坡消融最弱,世界各地的冰川,由于其规律不一,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故消融强度也各不相同。极地冰盖每年消融水深仅20—80厘米,格陵兰平均为100厘米/年,中纬度地区如天山冰川冰舌最大消融水深为2米/年,阿尔卑斯冰川为3米/年,西藏阿扎冰川为8米/年,巴托拉冰川由于冰川面积大,流程长,冰舌下伸低,已伸至海拔2500米左右的干旱高温的半荒漠地区,因此年消融水深可达18.4米/年。其消融期长达315天。

  2.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年总积累与总消融的差额,也就是冰川物质平衡的差额,如果为负值,则冰川退缩和减薄,正值则冰川前进和增厚。由于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常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的多年变化。

  以我国资料系列最长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自1959—1986年的28年中,多数年份该冰川出现负平衡状态,从多年总和看,负平衡值大于正平衡值,特别是1977年以来,除1982—1983年出现弱正平衡外,其它年份均为负平衡,从而导致该冰川自1962—1980年主流线长度缩短80m,冰川面积减少0.11平方公里。这主要是由于气温上升及降水减少所致。据天山气象站资料,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年平均降水量减少7.2毫米,两者是吻合的,该冰川正负平衡值的多年变化与中国西部降水的多年变化规律是相当吻合的。

  反映冰川物质平衡的指标除平衡差额外,有的学者建议用物质平衡水平

  由上式可见,稳定状态下冰川的m值或者多年平均的m值,能反映物质的总收入或总支出。冰川物质平衡水平代表冰川活动能力、反映冰川在水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表3-10可见,我国海洋型冰川,年降水量大,积累和消融量也大,物质平衡水平高,冰川活动的能力也大;大

  陆型冰川降水量少,物质平衡水平较低,则冰川活动能力也较差。

  3.冰川的前进与后退根据物质平衡的概念,冰川的收支对比发生变化后,当收入大于支出时,冰川前进,反之,支出大于收入时,冰川后退。

  一般说冰川类型不同,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冰川的进退变化也具有差异性。但就全球来看,在相同的时间尺度内,冰川对气候波动的响应趋势是基本相似的。近20多年来,冰川状况有着明显的改变,由60年代初期的强烈退缩向缓慢退缩乃至出现相当数量冰川转向前进的情况。由表3-11可见,这种状况以阿尔卑斯山区、中国和美国的喀斯喀特山的冰川尤为明显。

  

  从西藏高原现代冰川进退与气候变化的模式,长期出现高温高湿和低温低湿气候类型之后,必然孕育着冰川的大幅度前进,如17—19世纪小冰期的出现;短期的高温高温和低温低湿的气候类型,则造成进退中的小波动——小前进;长期的高温低湿气候可以造成冰川强烈衰退;如19世纪中叶以后的冰退期。本世纪中叶至70年代出现了相互连接的高温高湿、低温高湿和低温低湿型的气候,是造成60年代冰川开始后退减缓、稳定或前进的先决条件,现在虽然经过数年高温低湿期,但它对冰川的影响还不能立即反映出来,估计前阶段所积聚的冰川前进的趋势,仍将可继续到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

  本文标题:3.5冰川运动与补给(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63/1274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63/12745.html

标签:运动冰川补给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地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