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结构-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5)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1.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在北纬30°以北的温带地区,只有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水、热、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在我国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偏北,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2.我国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这与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和类型多样密切相关,例如,按积温划分,≥0℃积温4000~4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0℃积温5900-6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图2.1.14)。在我国东南部地区,≥0℃积温4000~4200℃以上(≥10℃积温3600~4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10℃积温5000~5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图2.1.15,见书末插页)。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中按热量条件划分为一熟、二熟、三熟带。但是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或地形、土质的影响,在同一热量熟制带中可能出现多种熟制的情况,例如,一熟带中,由于地形、水分供应的差异性,往往出现二年三熟的情况。能种两季或三季作物的地区,仍需灌溉补充水分的不足。
3.山区面积大,类型多,气候条件复杂,构成了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重要优势。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就一个山体说,气候变化受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一般每升高100m,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减少4~6天。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内呈递增趋势。因而山地出现河谷热、丘陵暖、山区凉、高山寒的气候特点,构成了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我国西南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尤为明显,云南低纬度山区由低地到高海拔出现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到寒温带等多种农业气候带,这是云南成为“生物王国”的气候原因。
4.我国气候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冬季我国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普遍偏低。东北北部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
另外,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据估计,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平均达150亿kg以上,重灾年份甚至可达300亿kg左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地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8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