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结构-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2)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决定了我国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型,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3000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
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
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所决定。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自此向南气温逐渐升高。1月0℃等温线在东部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东缘折向西南终止于江孜附近。亚热带气候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比欧洲地中海地区偏南了10个纬度左右。淮河是我国最北的一条冬季不结冰的大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都会形成季节性冻土。年平均最低气温0℃线位于长江附近,江淮之间冬季凌晨仍可见到结冰现象。极端最低气温只有雷州半岛以南才在0℃以上。
西部地区的温度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地形和地势因素的支配。冬季北疆为寒潮通道,南疆受天山阻挡,冷空气不易侵入,加上纬度较低,因此南疆比北疆暖。准噶尔盆地为冷中心,气温由此冷中心向盆地四周升高。青藏高原因地势高,随着地势和纬度的降低,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
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这主要是冬季风把高纬度的极地寒冷气团输送到低纬度的结果。而且冬半年的寒潮活动十分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锐减10℃以上的强大寒潮,每年平均有6次,较弱的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就更多,寒潮间隙回暖期短促。正是这个原因,使我国冬季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东北偏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华南沿海偏低5℃上下(图2.1.5)。
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暖湿气流,使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北方太阳高度角虽偏低,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部分地弥补了太阳高度角低引起的热量不足。因此,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较冬季小。南部7月平均气温约为26~30℃,向北降低梯度不大。东北大部分还在20℃以上,只有最北部才下降到16℃左右。
我国夏热这个气候特点还反映在异常高的极端最高气温上。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从华北平原直到江南地区以及甘新戈壁沙漠地带,极端最高气温都超过40℃。
夏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除了沙漠干旱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国家,和纬圈平均气温相比较,华南沿海和同纬圈的平均值相近,其他都比全球同纬圈平均温度高些,差值在1.3~2.5℃之间。因此,较之冬季与同纬度地方的差值要小得多(图2.1.6)。
我国气候冬冷夏热,而且南北地区的温度差异冬季远大于夏季。所以气温的年变化幅度(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增加由南往北加大。华南地区为14~18℃;同纬度的云贵高原因地势较高,台湾因受海洋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均小一些,为10~14℃;长江中下游地区是24~26℃;海河流域为30~32℃;内蒙古和东北大部分是32~42℃;大、小兴安岭地区大于44℃;黑龙江北部最大,在48℃以上(图2.1.7)。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的范围相当广。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它使得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冬天的一些不利的工程灾害,如冰冻、积雪,甚至雨淞等对道路、房屋和架空线路的影响,以及道路冰雪防滑、春季翻浆等,可以向南扩展。而夏季的一些对工程不利的问题,如房屋通风、道路雨季塌方和被冲毁等,甚而黑色(沥青和渣油)路面的泛油等,也都可以一直影响到北方。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下列特征。首先,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西南部川滇一隅稍为特殊,等雨量线自西北走向东南。东南沿海的粤、闽、台和浙南的降水量一般都在1800~2000mm左右。自此向北、向内陆逐渐减少。长江中下游流域为1000~1600mm,到了秦淮线一带大致为800mm。黄河下游、陕甘南部、华北平原约为500~600mm,到西北内陆荒漠,降水量小于200mm,甚至不足50mm。东北平原降水量为500~800mm左右,但长白山地可增至1000mm(图2.1.8)。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8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