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区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一、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
1.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 201、205、207、 330、 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大。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的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3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