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发展-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2)
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经济的增长不断地对能源工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1996年的能源产量为13.16×108t标准煤,需求量已达13.88×108t标准煤,分别为1978年6.28×108t、5.7×108t标准煤的2倍以上。
按其加工程度,可将能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指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和转换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如电力、煤气、焦炭、蒸汽、各种石油制品等。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以煤为主,其在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均达3/4,而且比重呈上升趋势(表4.4.3)。从能源的产销分布看,中国的能源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带,客观形成了中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能源产销格局。
(一)煤炭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炭的国家。以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基础,我国1995年的原煤产量已达13.61×108t,为解放前夕的43.9倍,原煤产量相当于世界原煤总产量的29.98%,在世界上的位次已由1949年的第九位升为现在的第一位。
煤炭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煤炭生产量、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总生产量和消费量的7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藏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征。黄河中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三个省区的煤炭储量占全国2/3,而且开发条件也是北方煤田优于南方煤田。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布局特点(图4.4.1,4.4.2)。
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从地区分布看,煤炭开发经历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逐步推进过程,形成了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山西是我国产煤最多的省份,1994年产煤3.24×108t,占全国原煤产量的26.13%。全国原煤产量在0.5×108t以上的还有河南、山东、四川、黑龙江、河北、内蒙古、辽宁、贵州八省区。
2.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从产业所属结构看,中国以国有重点、地方国有、乡镇煤矿相结合,但以大型、特大型煤矿为主体,形成16个年产原煤1000×104t以上的特大型矿区和15个年产原煤500×104~1000×4t的大型矿区,这31个矿区(图4.4.2)产煤量约占国有重点煤矿的70%以上,成为我国煤炭工业的骨干。16个特大型煤矿是开滦、峰峰、大同、阳泉、西山、潞安、晋城、阜新、鸡西、鹤岗、双鸭山、徐州、淮南、淮北、平顶山、义马,其中大同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年产煤炭3000×104t以上。15个大型煤矿是北京、汾西、平朔、平庄、抚顺、铁法、沈阳、七台河、新汶、枣庄、兖州、鹤壁、郑州、铜川、石炭井。此外,还有正在建设的大型煤矿有神府、准格尔、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等。
3.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从煤种结构看,动力煤、化工用煤的开发比重正逐渐提高,从而改变着以炼焦煤为主的煤种结构。在大型和特大型煤矿中,以炼焦煤为主的有开滦、峰峰、西山、抚顺、鸡西、徐州、淮南、淮北、平顶山、汾西、潞安、双鸭山、枣庄。以动力煤为主的煤矿有大同、阜新、鹤岗、平庄、兖州、鹤壁、义马、铜川等。以无烟煤为主的煤矿有阳泉、北京等。另外,在建的几个大型煤矿绝大多数为动力煤。
4.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三个区带分布。
①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五盟三市,这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外调基地,已有大同、平朔、阳泉、潞安、西山、晋城、汾西、古交等八大矿区。待开发新区主要集中在晋陕和内蒙古接壤区,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②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四个主要缺煤区。该区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煤炭资源少,老矿区开发强度过大,煤炭供需差额极大。除大力开发内蒙古(东部)褐煤资源外,对已有的老矿区要本着“稳定生产、适当增加”的原则进行生产,还需大量从区外调入。
③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八省区。该区带后备煤炭资源丰富,随着区内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增加,煤炭开发规模将迅速扩大。重点开发区域是鄂尔多斯煤田西部边缘区、靖远矿区、乌鲁木齐地区及攀枝花矿区、六盘水地区等。
(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已取得了长足进展,1995年原油产量已达1.50×108t,占世界4.95%,从1949年居世界的第27位升至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达到201.14×108m3。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远景良好。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环渤海、西北三大区的陆相湖盆,其中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的保有储量占全国近一半;沿海大陆架部分的油气资源以东海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黄海较差。
50年代,中国仅有玉门、延长等小油田。从60年代起相继发现大庆,胜利、辽河等一系列大油田,并在渤海、南黄海、台湾浅海、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等海域打出了高产油气井,石油工业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现阶段布局特征表现为:
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从地区看,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已遍及20多个省区,形成一批大型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图4.4.3),主要有:大庆、胜利、辽河、冀中、大港、中原、河南、江汉、吉林、长庆、克拉玛依、冷湖、玉门、江苏、四川、延长及渤海和南海的海上油气田,其中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1976年以来原油产量一直保持在5000×104t以上,使所在的黑龙江省的原油产量占全国38.34%;其次为胜利油田所在的山东省原油产量占21.25%,居第二位;再次为辽河油田所在的辽宁省原油产量占10.28%,居第三位;克拉玛依油田所在的新疆原油产量占7.92%,居第四位。
2.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
①东北松辽油气产区:包括大庆、吉林油田,年产量占全国43%,所产原油经大庆—铁岭—大连、大庆—铁岭—秦皇岛—北京—南京输油管道及铁路运往关内或出口,天然气供当地消费。
②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包括胜利、冀东、辽河、中原、大港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48%,除供应本地炼油厂外,经临邑—南京、东营—黄岛管道输送到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炼油厂并部分出口,天然气大部分供应北京和天津。
③四川天然气基地:包括四川省和湖北省西部部分地区,天然气产量占全国41%,是我国最主要的天然气产区,产品主要供当地消费。
除三大产区外,还有新疆、青海和陕甘宁油气基地等。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石油消费量巨大,但资源贫乏,自给率极低。
3.今后的开发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
①既要努力巩固东部30多个油田生产基地,又要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在新疆重点勘探、建设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新油区。
②既注重石油的开发和生产,还要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主攻陕甘宁、四川、松辽、渤海湾、南海西部及莺歌海、东海平湖等气田,逐步缓解日趋严重的气源紧张状况。
③除对陆上油气资源大力勘采外,要力争在海洋油气田的建设上有所突破。我国的渤海、东海、南海及黄海都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重点海域在渤海、南海和东海,首先要建成莺歌海油气田和平湖气田。
(三)电力工业
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迅猛。1949年的装机容量仅为185×104kW,1987年登上1×108kW台阶,1995年3月又跨2×108kW新台阶;发电量从43×108kW· h增长到1995年的突破1×1012kW·h(1.0077),占世界发电量7.75%,在世界的位次由1949年的第25位跃居第二位。
1.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结构。依电厂和电网的规模论,大机组日益成为中国电网的主力,目前超过100×104kW的大发电厂已有34座,总装机容量4329×104k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1.7%;超过100×104kW的电网有11个,总装机容量为18412×104kW,覆盖了全国所有城市和大部分乡村。
依省(市、区)论,电力生产量居全国前列的是广东、山东、江苏、河北、四川、河南、辽宁、山西(1995年发电量大于500×104kW· h),这八省的电力总和占全国65.29%;就经济区而言,华北环渤海、东北、黄河中游、长江下游、长江中上游、南方沿海、西南、西北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6.0%、12.0%、15.6%、14.9%、12.6%、13.2%、10.3%、5.2%;就三大经济地带而论,东、中、西部发电量分别占全国49.5%、32.6%、17.9%。
目前中国的电源构成主要是火电和水电,分别占发电量的81.09%、18.91%。由于火电和水电均属动力源指向性很强的发电方式,发电能源主要依靠煤炭和水力,因此能源资源的分布状况直接制约着电力工业的地区结构。
2.电力工业布局。
①火电布局:火力发电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发电方式。火电站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0%左右,发电量占80%,而且这种格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火电站的布局对电力工业的影响至关重大。火电站的布局主要受用电负荷、燃料地分布因素的制约。前者旨在减少电力输送途中的损耗,提高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后者是随着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旨在减轻运输压力、减少城市污染。而水源、运输、用地及环境保护等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又会对火电布局形成相应的制约。
布局在用电负荷中心的火电厂主要是在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北京、吉林、哈尔滨、太原、上海(吴泾、望亭、闸北)、武汉(青山)、重庆、天津等;坑口电厂主要分布在辽宁阜新、安徽两淮、河南焦作和姚孟、山东邹县和莱芜、内蒙古的元宝山、河北陡河、陕西韩城、山西大同和朔州(神头)江苏徐州等地(图4.4.3)。
今后中国布局火电站的主要原则应是:火电动力资源(主要是煤炭资源)指向。这样既遵循了火电布局的一般原则,又考虑了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在全国形成在燃料基地(主要是煤炭)建设电站群,有条件地实行煤电联营,向电力负荷中心送电的宏观格局。
②水电布局:与火电相比,水电是一种可再生、成本低廉、没有污染的能源,还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但水电也有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建设周期长、一次性投资巨大等相对的劣势。因此,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方针向来强调“水火相济,协调发展”。
中国水能资源37853×104kW,但西多东少,分布不均,80%集中在西南和西北, 90%以上集中在京广线以西。对动力源指向性极强的水电高度集中在西南、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地区(四川、重庆、湖北、云南、湖南、福建、广西、广东、贵州等)。黄河上游、红水河中上游、长江中游、乌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等为水电“富矿”区,水电总量占全国72.3%,而华北环渤海、黄河中游、东北、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电比重较小。主要水电站有黄河上中游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门峡、龙羊峡等。长江中游目前中国最大的有葛洲坝和红水河的二滩、大化、天生桥、岩滩、鲁布革等。正在兴建的长江上游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举世瞩目的特大工程,具有防洪、发电、通航、供水等巨大的综合效益,其装机1768×104kW,年发电量840×108kW·h的三峡水电站相当于一个年产4000×104t的特大煤矿,建成后可为华中、华东及重庆地区提供强大的电能,对缓解这些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在全国能源和电力平衡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到本世纪末,中国将建成10个大型水电基地:黄河上中游水电基地、红水河水电基地、长江中上游水电基地、金沙江水电基地、雅砻江水电基地、大渡河水电基地、乌江水电基地、澜沧江水电基地、湘西水电基地及闽浙赣水电基地(图4.4.4)。
③核电及其他新能源:核电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因地制宜利用多种资源,解决大电网达不到地区和能源短缺地区用电问题的需要,包括核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风力发电、沼气发电等。
随着中国核工业体系的建立,核电建设也已起步。目前已有装机30×104kW的浙江秦山核电站、两台90×104kW机组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由于中国的煤炭、水电资源多集中在西部,东南沿海能源短缺,核电对解决这地区的能源不足问题和能源结构改善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拉萨以北90km处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已建成发电;上海、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潮汐资源丰富,已建成浙江江厦、小汐山、海山、象山及山东乳山、金港等试验性潮汐发电站;内蒙古、新疆、青海及东南沿海一带风力资源丰富,已建有小型风力电站;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始发展了沼气发电站。
④电网布局:发展大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大电网可以合理利用多种能源,减少检修和事故备用容量,利用时差压低尖峰负荷及进行水、火电经济调度和跨区域调度,从而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高整个电网的经济效益。
从布局看,已改变了解放初电源分布集中在沿海少数几个城市的不合理状况。现在的电厂广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并有近90%的装机容量联入电网,形成了全国5个1000×104kW级的跨省统一电网,即华北电网(1884×104kW)——以京津唐为中心,联合河北南部石家庄和邯郸地区;东北电网(2301×104kW)——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华东电网(2376×104kW)——覆盖沪、苏、浙、皖四省市;华中电网(2200×104kW)——包括豫、鄂、湘、赣四省;西北电网(940×104kW)——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其余还有西南和华南电网等。
(四)能源工业布局评价与发展趋势
1.能源工业布局评价。
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中国的电力工业的宏观布局基本合理。一方面,中部地带能源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55.04%,石油累计地质储量占全国45.4%,可开发水力蕴藏量占全国41.7%,将能源工业布局在以中部为主的地区符合能源工业资源指向性特征;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重心在东部,而东部地带的能源必须依靠外部输入,中部地带因地理区位的邻近而承担了能源基地的职能。
中国能源产、销异地的特征客观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和“北油南运”的能源远距离运输格局。
2.能源工业发展趋势:能源工业的战略布局关系到经济效益和布局效益的提高。市场经济尽管以决策的分散化为特征,但西方发达国家也总是趋向于将能源工业由政府统筹规划,旨在避免能源工业随决策分散而布局过度分散所造成的整体经济效益降低的不利。中国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和企业在经济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会越来越高,反映到能源工业的布局上,必然会出现为满足自身需要的自己的中小电站。使布局过度分散,降低布局的经济效益。因此,从整体利益着眼,中国的能源工业必须避免任何降低整体效益的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地方行为。
能源工业今后的开发趋势是整体西移,采用重点倾斜与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形成七个能源基地总体框架。①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包括山西、宁夏、陕西秦岭以北地区、豫西、内蒙古西部的117×104km2地区,以煤炭、电力为主要职能。③以内蒙古东部为主体的东北能源基地,利用褐煤发展煤炭、电力工业。③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基地,包括大庆和辽河两大油田,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仍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基地。④以鲁西南、皖北为主体的能源基地,包括山东兖州、济宁、滕县、安徽的两淮,发展煤炭、电力工业。⑤以豫东的永城、濮阳为中心的煤炭、石油综合能源基地。⑥以长江上中游及其干流区域为主体的水电基地,包括从葛洲坝、三峡的长江干流以及乌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金沙江等主支流地段,是中国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水电建设重点地区。⑦川南、黔东、滇北煤炭能源基地,包括四川天府、芙蓉和贵州六盘水,以及云南昭通等矿区组成的区域性能源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7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