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因此自从人类诞生,地球上也就有了文化。无论关于文化的定义多么千差万别,但多数人可以同意,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所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的狭义概念则多指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等等,也就是所谓精神文化。这里使用的文化概念应是前者,是一个包罗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创造的现实产品,也包括凝聚在这些产品中,或者可以从这些产品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体系。
文化既是人类的创造物,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和与人类自身发生关系的产物,必然产生在地表的某一部分,因此文化与地球、与自然界就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文化: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会影响人类的文化态度,不同的文化态度,包括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也会影响自然界的面貌。这样,无论是从空间的角度审视文化,审视文化发生发展的空间位置,还是探讨文化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都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关心人类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包括地理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的终极目的。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所谓中国文化,既是一个具有地理学意义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历史学意义的概念。就前者而言,中国文化是指发生发展于今天中国版图之内的,或在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国版图之内的一切文化现象、文化成就。它的覆盖范围甚至包括受其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即所谓“汉文化圈”。就后者而言,中国文化是历经数千年而未有间断的连续统一体,它既包括远古文化和漫长的文明发展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也包括不断发展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它是历史传统与现实创造的辩证统一。
一、中国远古人类与文化产生的环境与区域
按地质时代划分,前寒武纪包括太古代和元古代,到6亿年前结束。其时已出现了五个相互分离的大陆,中国古陆就是其中之一,具有鄂尔多斯、塔里木、华南-印支、华北-朝鲜四个核心。此后,便是长达3亿3千万年的古生界、1亿6千多万年的中生界和7千万年的新生界。新生界的变化与人类息息相关,因为在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如今巨大的褶皱山系,长期淹没在古地中海中的西藏地区迅速隆起,哺乳动物获得极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以及类人猿亚目,被子植物的繁荣也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长期可靠的食物来源。到第四纪,人类开始产生,也就开始出现了原始文化。
目前关于人类起源的动因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冰川作用引起气候变冷,动植物群大量灭绝,森林大量减少,变为苔原或草原,从而迫使人类的树栖祖先下地直立行走。但人类的祖先虽因环境的变化而下地,但他们不能马上离开其熟悉的森林,其食物来源也不能立即完全脱离树叶和果实,更不能很快地适应干冷的气候,而要逐暖湿地区而居。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冰期、间冰期的时间与代表性的中国古人类文化的时间,发现这样的特点(表5.1.1)。
关于最古老的人类诞生于何处,他们是独立的多起源,还是诞生在一个起源地,然后四处迁移的问题,学术界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但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把目光投放在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一些学者力主人类起源的亚洲说。比如贾兰坡明确表示,人类起源的中心在东亚南部,并且用一幅人类较直接祖先的腊玛猿化石、早更新世人化石及文化地点的分布图,证明了他的观点(图5.1.1)。
图中A表示迄今发现的腊玛古猿的中间地点印度的西姆拉,B表示发现腊玛猿的最西地点肯尼亚的特尔南堡,C表示最东地点中国云南的开远。这构成一个三角形,而南亚正位于此三角形的中心。早更新世的人类文化遗址则围绕这一三角形分布:①②表示最西南端的南非斯特克方丹和塔昂,③表示尼日利亚,④表示最西北的法国芒通,⑤表示云南元谋,⑥表示最东北的中国山西西侯度,⑦表示最靠东南的印尼爪哇遗址。贾兰坡认为,由这些最靠外端的遗址连成的区域,也是以腊玛猿三角形为中心的。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腊玛古猿是在云南开远发现的,它是腊玛猿的早期类型,距今约1200万年。后又在云南禄丰发现了它的晚期类型,距今约800~600万年。在此期间,人们在距禄丰60多km的元谋,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直立人牙齿化石、一些石器、大量炭屑及成批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人类遗存。根据对上述遗址的环境分析,可知从禄丰猿到元谋人都生活在亚热带的森林草原环境中,附近有湖泊等充足的水源。特别有意思的是,发现早期腊玛猿的开远小龙潭、发现晚期腊玛猿的禄丰和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元谋,时间越近,越靠西北。这是否表示由于环境的变化(如冰期的缓和或水源的丧失)和人类能力的提高,人类进行了有意识的迁徙?考古学家发现,四川巫山存在与元谋人时代相近的古人类化石,地点在向北推移。在湖北郧县龙骨洞和郧西县白龙洞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和石器,被测定为晚于元谋人而早于蓝田人,其地点恰在巫山的正北约200km。公主岭的蓝田人化石距今110万年,地点又在郧西的西北160km处。在往后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
上述人类遗址的环境中大都包括充足的水源,气候比较温暖,陕西蓝田公主岭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中有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带有浓厚的南方动物群色彩。而到稍晚的陈家窝遗址时代(约60万年前),草原动物就超过了森林动物,说明当时的森林-草原景观已变为以草原为主了,气候也开始由湿变干。而北京人的环境要更为艰苦,在其生活时代,经历了气候冷暖的几次变化。总体而言,北京人主要生活在较温暖的间冰期,但经过几十万年的人类进化,他们的体质已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寒冷,北京人大量使用火也是一个证明。
进入旧石器中期,人类的分布更为广泛。这从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的地域分布中即可看出。较有代表性的如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许家窑人;南方则有湖北长阳人、广东马坝人等。从人类学角度讲,人类已从直立人过渡到智人。大约在距今5万年的时候,人类文化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被称为晚期智人或现代人,因为他们无论从体质上还是从相貌上都已与今人相差无几。在中国,他们的文化遗迹南到两广,北到哈尔滨,西到青海,东至辽东、江浙一线,已星罗棋布(图5.1.2)。
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日益明显,南方相对暖湿,森林居多;北方则草原占优势,气候呈干燥的趋势。因此当北方的智人已基本从事狩猎经济活动时,南方古人类的采集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使他们在工具的数量和质量、食物的种类和人类体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极有可能影响了以后南北方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甚至可能造成了某一个历史时期内南北方文明程度的差距。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6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