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灾害与环境-环境保护和建设(2)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7-1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二、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6%,由于狠抓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上并没有继续恶化,维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部分城市有所改善。

1985年10月在河南洛阳召开的“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表明了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从单项治理转入综合整治轨道。1988年9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决定明确了考核的范围和内容。并明确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主要城市每年考核一次,以反映各个城市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水平。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主要措施是: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合理布局,调整、搬迁污染扰民企业;从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和燃烧方式入手,控制大气污染;从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入手,防治城市水体污染;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城市自来水和公共卫生设施的普及率,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燃气气化率,提高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从加强城市绿化和美化入手,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开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其他一系列环境建设活动等。

1993年考核评选出海南海口市等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海口市从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五年多以来,工业产值翻了一番,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翻了一番,但城市大气和水体环境质量基本还保持在五年前水平。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开展技术改造和革新,工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防治工业污染的能力大大增强。从80年代初以来,建成一批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工业“三废”的处理率、达标率逐年提高。1990年与1981年相比,工业废水处理率,由13%提高到32%,达标率由26%提高到50%;工业废渣处理(处置)率提高到64%,全国综合利用工业废渣7.56×108t,综合利用率由20%提高到29%。对耗能高、热效低、污染重的锅炉和工业窑炉进行了改造,减轻了燃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锅炉改造率由1981年的33%提高到1989年的60%,工业窑炉改造率由19%提高到48%。

(三)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生态农业建设既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生产形式,也是发展持续农业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措施。

8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活动,寻求了一种既提高土地生产率,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持续发展的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建立不同类型和县、乡、村等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建设示范点1000多个。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形成了对农业资源实行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八五”期间,除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提高现有的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示范试点,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外,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农业商品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等,在全国各地选择基础较好和具有代表性的50个县,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示范试点,建成技术成熟、适于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示范县和当地同类其他县相比,资源利用率提高5%~10%,系统生产能力提高10%,粮食年增长率提高7%~15%,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10%,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面积达到700×104hm2,试点县农业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目前,已有北京大兴的留民营等七个生态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

从1985年起,中国停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实行化学、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面积已达2000×104hm2,收到了除害增产和减轻农药污染的明显效果。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中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体系,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乔灌草结合的林业生态屏障,可使6666.7×104hm2农田得到良好保护,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体系建设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资金投入和生态效益补偿等问题没有解决,影响了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但林业生态屏障已开始发挥作用和效益。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508×104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该工程是国务院于1978年决定兴建的,历时73年,到2050年完成。整个工程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实施。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计划造林2177×104hm2,占总建设任务的62%;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2期工程,计划造林800×104hm2,到该阶段结束,将完成整个工程建设造林任务的85%左右;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重点是治理分布在三北地区的沙漠、沙地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计划造林523×104hm2。届时,三北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将由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三北防护林的第一期工程,从1978至1985年,累计造林666×104hm2。第二期工程是从1986到1995年,提前一年超额完成规划造林任务1333×104hm2。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9%。从1996年开始的第三期工程需要五年时间,规划造林400×104hm2,需投资78.56亿元。

18年来,三北防护林第一、二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100×104hm2受风沙侵袭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10%~30%。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km2的沙漠得到了绿化,133×104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893×104hm2的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蜕化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0%以上。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13个省(自治区)的645个县(市),总面积约160×104km2。1989年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该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104hm2。其中1989—2000年营造林1210×104hm2,新增有林地面积666×104hm2。第一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0%提高到40%左右。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108t。

该工程具有建设速度快、工程规模大、工程质量好和工程效益高等方面显著特点。

第一,建设速度快。从1989到1993年,整个工程区投入资金6亿多元,投工5亿个,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近466×104hm2,超过同期规划任务的80%以上。整个工程五年完成了七年的建设任务。

第二,工程规模大。五年中,整个工程区共营造连片67hm2以上新林3000多处,其中667hm2以上的160处,开创了大规模连片造林的新局面。

第三,工程质量好。工程建设中,坚持科学设计、精心施工、科学栽培、精心管理,使营造林质量大大提高,造林面积核实率和造林合格率分别提高了10个和16个百分点。有64%以上的县基本做到了使用100%的合格苗,达到100%的造林面积核实率,100%的造林合格率和接近100%的造林保存率,创造了营造林质量的全新纪录。

第四,工程效益高。五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0%,部分地县增加近一倍。有100多个县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量减少30%,洪水径流量减少40%。工程区四旁植树18亿株,大批县乡城镇绿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工程区新造经济林60×104hm2,部分县乡基本实现了人均666m2经济林;共新建乡村林场8000多个。部分地区70%~80%的农户兴办了“五小园”(果园、药园、茶园、桑园、竹园),经营庭院林业走上致富之路。总之,该工程建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沿海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5个县(市、区),总面积25×104km2。中国沿海地区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万km。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就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体系。到1987年初,沿海地区共造林426.7×104hm2。在133.3×104hm2耕地上营造了农田林网,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397×104hm2,占全区总面积15.8%,在海岸线上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1988年国家制定《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规划营造林总面积356×104hm2。其中1988—2000年营造林193×104hm2。2050年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21%提高到38%,使770×104hm2农田得到林网保护,水土流失量减少50%。

近几年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出现了新景象。

第一,建设速度加快。近五年共造林193.3×104hm2,营造海岸基干林带6900km,年均造林38.67×104hm2,全国累计已营造海岸基干林带1.4×104km,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增至666.67×104hm2,有效地保护耕地666.67×104hm2。

第二,立体开发新思路。例如广东省潮阳县按立体开发进行布局,在远山、山上部发展用材林、薪炭林2×104hm2;近山、坡地建成120km长、面积达1×104hm2的环山林果带;平原农区河、湖、渠、塘、路、堤综合开发,林竹结合,发展香焦、荔枝等果木林;沿海沙滩外侧营造防护林带,带内发展柑橘,以林护果,以果促林。

第三,综合效益见成效。沿海防护林是以防风固沙、防浪护堤、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为主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功能相结合,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部分地区已初步建成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带网片点有机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海防林减灾效益比其他区域防护林更明显,其平均减灾能力达30%~ 40%。

4.太行山绿化工程。绿化工程涉及4省(直辖市)110县(市、区),总面积12×104km2。规划营造林面积356×104hm2。2050年绿化工程完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的15%提高到35%左右。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1984年国家批准了《太行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绿化工程还被列为环境建设的重点,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1987年太行山地区40个县(市)进行了绿化试点,1993年全面启动。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植被基础上,通过造林种草,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5.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45%和12%,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由于历史原因,平原地区森林稀少,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农村居民烧柴不足。

70年代中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平原农区组织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建立以农田防护林网为主体,以防护林带、农林间作、四旁植树、成片造林等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性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平原农区农牧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实现平原农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全国918个平原和半平原县(市、区、旗)中,已有680个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山西、北京、河南、湖南、湖北及广东6省市已率先实现省市平原绿化达标。全国实现林网化农田面积3200×104hm2,占宜林面积82%;林网化牧地面积38.67×104hm2;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分别为80.8%、70.2%和63.1%;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达1933×104hm2,林木蓄积量达5.1×108m3;20个省市累计向社会提供木材8700×104m3,年产木材900×104m3。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平原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测定,建立防护林网地方,地表风速降低20%~30%,相对湿度提高10%~20%,农田蒸发量减少8%~21%,土壤有效含水量增加20%,粮食增产10%~20%。

根据林业部编制的《全国平原绿化发展规划》,到本世纪末全国918个平原和半平原县全部达到规划规定的绿化标准,实现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化;部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农区县达到高标准绿化水平,实现部分平原农区农林牧渔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平原农区建立薪炭林生产基地,提供足够数量的薪柴,减轻平原农区林网的供柴压力。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1949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国整修、新修各类江河堤防20多万km,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塘坝620万座,总库容达4500×108m3,修建各种水闸2.5万座,其中大中型水闸2175座。由水库、塘坝、堤防、圩垸、海塘、水闸、分洪滞洪区和疏浚开挖的排水河道等,构成一个初具规模的防洪体系,发挥了防洪抗洪效益。

全国建成667hm2以上灌区5300处,农田灌溉面积达5000×104hm2。水利工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水源。全国现有水利设施总供水量约4659×108m3,总用水量4767×108m3,其中农业用水4195×108m3,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572×108m3。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1949年以来,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和治沙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2×104km2。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28×104hm2,修筑水平梯田8.4×104hm2,兴修坝地1.5×104hm2,种草4×104hm2,同时修建大量塘坝、谷坊、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1983年以来,国家将一些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危害很大的地区列入重点建设地区,扶持地方加快治理。先后开展了八片重点治理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无定河、三川河、皇甫川、定西县,北方的永定河、柳河,南方的兴国县,葛洲坝库区等43个县,以及长江上游重点防治区和密云水库上游重点治理区等重点项目。

全国治沙工程1991年开始启动,计划以北方万里风沙线为主线,以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为中心,建设预防、治理、开发相结合的全国治沙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乔灌草结合,封沙封草育林和人工造林并举,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104hm2,改良草场1605×104hm2,建高标准人工草场200×104hm2等。

  本文标题:灾害与环境-环境保护和建设(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6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62.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