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华北区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7-17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一、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研究

  50年代以来,中国农科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研究课题包括:主要农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盐碱地植棉、沙地葡萄、蚕桑等优质高产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区域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的监测预报技术研究;提高化肥效益和快速培肥土壤技术;旱地农业增产技术,以及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的研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研究与地区开发经济效益研究;陵县、禹城、商丘不同类型实验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的成套技术设计和生产性试验研究。这些研究促进了黄淮海平原的经济建设,推动了黄淮海平原农牧林相结合大面积综合治理的发展,显示了综合治理的优势。在此,将这项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框图方式(图10.4.1)展示出来,作为一个区域治理与农业开发的范例,同时也可以看到区域自然条件、农业开发的核心问题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的相互关系。

  二、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

  水分在陆地表面以降水-径流(地表和地下)-蒸散和入海的形式不停地循环和运动着,可溶性盐类的运动基本上是在水运动的影响和控制下进行的。在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下,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有如下特征。

  首先,水盐运动在分配和转化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于黄淮海平原水循环的水量为2972×108m3(多年平均),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地。这些水分的3/4以蒸散形式排出,1/4的水自黄、淮、海、滦等河径流入海。水分中的55%是以入渗—贮存—蒸散的形式和过程直接在土壤—植物—大气系流中转化循环的。19%的水分是经土壤补给地下水,然后又通过土壤(毛管上升和开采灌溉)而蒸散的。从上述水分分配和转化的实际资料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黄淮海平原属降水—蒸散水均衡类型,降水和蒸散是水分进入和排除的主要形式。

  (2)降水集中,分配不均,旱涝灾害严重。

  (3)由于降水较多而集中和地势低平,每年有大量水分补给地下水和大量地下水被蒸散和开采利用,地下含水层对水分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

  (4)水分的3/4是经过土壤—植物系统贮存、转运和利用的,所以,土壤是黄淮海平原的水分的最大调蓄场所。

  (5)水分的l/4以径流形式入海。

  第二,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旱季和雨季的更替,也使土壤潜水中的水盐循环系统明显地表现为季节性的上行和下行过程的更替。经对曲周县的降水资料分析,7、8两月降水336mm,占年降水量的56.7%(多年平均),由于雨水大量入渗土壤和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抬高1~2.5m不等。可是,在旱季的10个月里,降水量只占年降水量的43.3%,且相当分散。据18年统计资料,最大日降水量达20~40mm的,平均每年只有一次,所以旱季里基本上不存在自然的水盐下行运动过程。水盐在土壤中作垂直方向上行和下行运动,使盐渍地区的土壤出现明显的旱季积盐过程和雨季脱盐过程的季节性更替。与此同时,在地下水埋藏不深的冲积平原上,地下水也存在着旱季蒸发,水位回落和雨季接纳雨水补给,水位上升的相应过程。

  第三,多方面的资料表明,黄淮海平原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组成的关系及所表现的易溶盐积聚阶段如表10.4.1。

  盐源的化学组成,地形和母质等均对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影响,但随矿化度的增长而出现的各积盐阶段的总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四,易溶盐在土壤和潜水中的积聚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更主要地表现在盐类的组成上,影响土壤积盐量的因素很多,潜水矿化度是因素之一,而一般情况下不起主导作用(表10.4.2)

  本文标题:华北区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4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44.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