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条件分析(4)
1.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大多以壳斗科树木为建群种,有栓皮栎、麻栎、槲栎等,其他常见的落叶成分有盐肤木、黄连木、漆属、化香等,常绿树种有苦槠、青冈、石栎等。
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广大地区,200~1000m间都有分布。群落外貌四季常绿,乔木一般高15~20m,总郁闭度0.7~0.9以上,上层乔木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常绿树种为主,例如苦槠、甜槠、罗浮栲、细叶青冈、木荷、红楠等。林中经常混入一些针叶树种,例如粗榧、江南油杉、白豆杉、银杉、刺柏等。
本区植被的南北过渡性,还体现在针叶林的南北地域差异上。本区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均属于暖性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林以天然林为主,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的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平原丘陵地区的自然植被已遭到破坏,除人工培植的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以外,大部分已辟为耕地或为次生草灌荒坡。在居民点附近和河湖沿岸,有成带或成片的阔叶乔木林,常见的有枫杨、垂柳、小叶杨、楝、合欢、桑等。湖沼地区有沼泽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滨海盐渍地带,还有盐生植物。
本区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如落叶阔叶树中的檫木、枫香、木荷,常绿阔叶树中的樟、楠、栲、槠等,都是上等工业木材和建筑用材。针叶树中的杉木是速生优质木材,20年树龄的胸径可达20cm,每公顷面积的木材蓄积量可达100~125m3。马尾松是一种适于土壤瘠薄环境的速生树种,木材抗腐力强,是荒山造林、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和薪炭林树种。广布于区内的竹类,特别是毛竹,3~5年即可成材,是工业、工艺和建筑的重要用材。
本区还有大量的亚热带的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油桐的子实可以榨油,是工业上防腐、防水、制漆的重要原料,普遍分布于长江以南,以湖南洪江、溆浦最为著名。从乌桕子实提炼的油脂是制造甘油、硬脂酸和肥皂的原料,油茶的子实可榨取食油。油茶广布全区,但以南部,特别是南岭山地为最多,赣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次之。杜仲和厚朴是贵重药材。杜仲主要产于浙江,厚朴也以浙江天台山、宁波、绍兴一带和江西庐山产量最多。茶也是亚热带特有经济作物,区内茶的产品种类很多,如浙江的平珠绿、越红、龙井,安徽的祁红、屯绿、江西的宁红、玉眉绿,湖南的湘红,湖北的砖茶等,都驰名中外。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以湘、赣、浙等省分布最为集中。湖南主要分布于沅江流域和资水流域,以溆浦、辰溪、邵阳等地所产的甜橙最为著名;江西主要分布在赣江和盱江流域,以南丰蜜橘,新干朱橘最负盛名。此外浙江的黄岩蜜橘、温州蜜橘等也很有名。
除上述亚热带经济林木以外,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2.富铝化显著的土壤。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以黄棕壤为主。长江以南,凡500~9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属红壤和山地红壤分布所在,黄壤大多散见于较高山地。本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广大山区河谷地区,都有水稻土分布。湖荡洼地有零星的沼泽土。滨海平原有局部盐渍土。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南北不同:处于北亚热带的淮阳山地,黄棕壤分布上限大致为750m,更上则依次为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处于中亚热带的南岭,自下而上依次为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山地红壤所及的高度,北部约500m ,南部则可达900m甚至千米。
本区的土壤,具有如下特点:
(1)富铝化特征显著。黄棕壤是暖温带和亚热带之间的过渡性土壤,兼有棕壤和红、黄壤的某些特征。其成土过程与棕壤相似,粘化过程明显,在剖面中形成粘重的心土层,甚至成为粘盘。但其粘土矿物已处于脱硅失钾阶段,硅的迁移量近9%,钾的迁移量近30%。铁、铝移动明显,并聚集成结核。盐基饱和度为50%~ 60%,呈弱酸性至酸性反应,pH在 5. 5~6.5之间。可见这种土壤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积形态已与红、黄壤近似。主要粘土矿物为云母、蛭石、高岭石,介于棕壤与红壤之间。区内的红、黄壤的硅的迁移量已超过40%,钙、镁、钾的迁移量最高达100%。由于盐基大量淋失、钙、镁、钾、钠、磷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很少,磷约为0.06%,有些地方甚至已全无速效磷。铁、铝氧化物从风化壳到土壤,都有明显聚积,铁的富集量达7%~15%,铝达10%~12%。红壤硅铝率约在2.0~2.2之间,黄壤则在2.3~2.5之间,整个土层都比较粘重。 pH一般在5.0~5.5之间,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在有森林植被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4%~6%,表土呈灰棕色,称为暗红壤,自然肥力较高。森林遭受破坏后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草地红壤仅1%~2%。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的地方,有机质含量则不足1%。黄壤一般分布于海拔高于600~800m的山地,因湿度较大,地面被覆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在有森林被覆的地区一般可达5%~10%,灌丛下亦有5%左右。
由于气温、降水的地区差异,同一土类,其表现性质亦有明显的不同。如分布在南京和襄樊的黄褐土,其母质为下蜀黄土,因前者比较近海,气候较为湿润,土壤表层pH多在5.5~ 6.4之间,粘粒硅铝率为2. 0~ 2.2;后者因位置偏向内陆,降水较少,pH多在6.5~7.5之间,硅铝率为2.3~2.8,富铝化程度显然变弱。
(2)风化壳的残留特征显著。本区土壤大多是在古风化壳的基础上形成的。长江以北为弱富铝化风化壳;江南为富铝化风化壳。一般认为这些风化壳在第三纪末已开始形成,其脱硅富铝过程延续至今,基本上没有间断。所以本区大部分土壤既受近代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反映了现代成土过程特点,又有古风化壳的残遗特征。发育在下蜀黄土(碳酸盐风化壳)母质上的黄褐土,尽管其成土条件与邻近地区相同,但由于母质属碳酸盐风化壳,盐基含量较多,故富铝化过程弱。黄褐土的盐基饱和度与pH都比较高,并且有随剖面的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其粘土矿物中,除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外,尚有一些蒙脱石。腐殖质层以下有较紧实的粘聚层,厚度常可达80cm,还有具斑纹和小结核状的铁锰结核层。2m以下或更深处,偶有石灰结核。发育在花岗岩、辉长岩风化壳母质上的黄棕壤,其盐基饱和度与 pH都比较低,粘聚层比较薄,一般为20cm。粘土矿物中,高岭石的含量较多,而云母则较少。显然其富铝化的强度比黄褐土高。
发育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红壤,土层深厚(可达10m以上),铁铝含量高,土壤表层呈灰棕一红棕色,心土为橘红色,质地粘重,酸性强,底层常见网纹和铁锰淀积。粘粒部分的硅铝率近于2。发育在第三纪红砂岩和千枚岩、花岗岩、片麻岩上的红壤,土层较薄,通常仅50~60cm,有的甚至露出母质。
(3)经济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比较深刻。本区大部分丘陵和平原均已辟为耕地。由于长期耕种、灌溉和施肥,原先土壤性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演变为水稻土,有的则成为旱地耕作土。
长期栽培水稻的水田,一年中土壤处于水分饱和与落干两个不同阶段,还原作用与氧化作用交替进行。在水稻生长期间,土体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有机质在嫌气条件下分解,铁、锰以及钾、镁、磷等元素因还原作用而活化下移,使土壤中盐基、粘粒、有机质均显著减少。不过在水稻生长期间,施用大量有机肥、化肥、石灰等,又使土壤有机质增加,粘粒加多,盐基饱和度不断提高。由于本区土壤的抗蚀力较弱,加以降水强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红色荒漠”,也容易引起河谷平原的河湖湮塞和洪水泛滥,危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已成为本区国土整治的重大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3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