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条件分析(3)
本区是河网稠密、湖泊众多、陆地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1.河流。本区河流大部分属长江水系。长江自宜昌到湖口的中游段,接纳了包括湘、资、沅、澧诸水的洞庭湖水系,拥有修、赣、抚、信诸河的鄱阳湖水系以及汇集陕南、豫西南、鄂西北径流的汉江水系。湖口以下的下游段,支流比较短小,较为重要的有青弋江、秦淮河以及浏河、黄浦江等。黄浦江与浏河属太湖水系,它的上游有发源于浙西天目山的东、西苕溪和源于苏南宜(兴)溧(阳)山区的南溪。淮河自失去独立的出海口,南流入长江以后,实际上也成为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长江源远流长水量丰富,位于本区的中下游段尤为丰富,为本区提供了丰富的水和水能资源。
天目山、怀玉山以东的河流,多发源于浙江西部山地,河流短小,多独流入海,其中以钱塘江最大,长466km。甬江、曹娥江、瓯江等都较小,上中游多峡谷和急流,下游属潮汐感应区,形成河曲发育的平原型河流。
长江中下游区河流的特点如下:
(1)水量丰富。大部分地区位于丰水区范围,径流深多在 200~1200mm之间,长江以北径流深 200~600mm,以南 600~1200mm以上,河流径流都比较丰富,如赣江、湘江、沅江等,流域面积只及黄河的1/8左右,而平均流量和径流总量却比黄河多 35%以上,径流模数均超过黄河12倍。钱塘江流域面积只及黄河的6.2%,而平均流量和径流总量却达黄河的67%,径流模数为黄河的16倍。当然区内诸河径流量亦有差别,一般南部河流大于北部河流。例如汉江,其流域面积比赣江、湘江、沅江都大近一倍,而平均流量和径流总量则仅及后者的85%,径流模数要少一半(表12. 1. 1)。
(2)汛期长。本区河流一般只有一个汛期。江南地区的河流大部分3月即开始增水,4月水量大增,5、6月出现最大洪峰,8月开始退落。涨水退水规律与梅雨锋系的活动基本一致。沿海河流受台风雨的影响,在夏汛之后,常出现一个“台汛”,汛期持续到9月。长江干流因支流多而分布面广,南北雨季迟早不同,各支流洪水期先后有别。鄱阳湖流域洪水期多在5月,洞庭湖流域多在6月,而长江北岸各支流及长江上游多在7、8月。长江接纳各方来水,汛期由5月持续到10月,为期达6个月之久。汛期之长居全国各河之冠。11月至翌年1月的枯水期,为期甚短,且水量不枯。洪枯水位相差较小,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仅约为5:1,年中流量较为平稳,这也是其他河流所不及。
2.湖泊。长江中下游区是我国湖泊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按分布地区,可分为以下五个湖群:
(1)两湖平原湖群。介于枝江与武穴之间,这里原是水域辽阔的云梦泽所在,后经长江及其支流所挟带的泥沙不断淤积,陆地扩大水面缩小,并分隔成数以千计的湖泊,现残存下来的仍有600多个。主要的湖泊有洞庭湖、洪湖、刁汊湖、梁子湖等,其中以洞庭湖为最大,面积为2820km2,容积约188×108m3。每年汛期,洞庭湖不仅容蓄了湘、资、沅、澧的全部流量,而且还分蓄长江从松滋、太平、藕池、调弦(现已堵塞)四口注入的巨量洪水,对长江起了重要的调洪作用。但是由于从四口(现为三口)带来的泥沙特多,加上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水面日益缩小,现有的湖面面积仅及1825年的47%,1949年的64%,调洪能力急剧下降。
(2)赣皖湖群。分布于武穴与大通之间,包括鄂东、皖南和赣北的许多湖泊。主要的有鄱阳湖、龙感湖、大官湖、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等,其中以鄱阳湖为最大,面积3853km2,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容水量248.9×108m3。
(3)苏皖湖群。分布于大通与茅山之间,主要湖泊有巢湖、南漪湖、石臼湖、固城湖等,其中以巢湖最大,面积820km2,通过裕溪河与长江相通。
(4)太湖湖群。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大小湖泊有200多个,其中太湖为最大,面积2425km2,通过黄浦江、浏河、白茆河、望虞河等与长江相通。
(5)江淮湖群。主要的湖泊有分布在大运河西面的洪泽湖(1586km2)、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白马湖以及大运河以东的里下河洼地的一些湖泊。运(河)西诸湖主要为淮河潴积而成,长期受泥沙淤积,湖底高出附近地面。洪泽湖湖底即高出里下河平原4~8m,成为“悬湖”,现在湖东建有洪泽湖大堤。其他诸湖也都筑有堤防,以拦束湖水,防护里下河地区的安全。分布于里下河洼地的湖泊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海拔不到2m。
3.水资源。本区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954×108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水资源的特征为:
(1)水资源丰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较高,地表水资源所占比重大,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全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横贯全区。湖泊广泛分布,面积大于500km2的大型湖泊有6个,500~50km2的中型湖泊6个,湖泊总面积13840多km2,储水量560×10m3。本区有大中小型水库34640多座,占全国总数的40%。合理开发利用好湖泊池塘是本区需要重视的问题。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长江中下游多年平均矿化度为190~210mp/L,总硬度约为60~80P/L,pH5.5~8,硬度较小。天然水质较好,但人为污染重。长江流域废污水总量占全国的41.4%,其中工业废污水占81.8%,生活废污水占18.2%,居全国第一位。淮河、巢湖、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都很严重,均列为全国重点治理对象。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水旱灾害。本区水旱灾害频率大,严重威胁工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宣泄能力较低。沙市、城陵矾、武汉断面,允许泄洪不超过8×104m3/s(考虑分洪在内),相当 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从历史记录看,沙市以上的洪峰流量相当频繁,近 800年来荆江上游洪峰超过8×104m3/s人的8次,超过9×104m3/sh的5次。1860年、 870年宜昌站洪峰分别达到9.25×104m3/s和10.5×104m3/s。1931年宜昌最大洪峰流量6.46×104m3/s,1954年达6.68×104m3/s,均发生严重灾害。1998年夏季长江洪水淹没农田100×104m2,也造成重大损失。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加以历史上黄河夺淮人海使其尾阎淤塞,排水受阻,洪水灾害严重。经过整治,淮河中游淮北大堤及沿淮城市,在利用沿淮33.3×104hm2湖洼耕地蓄滞的前提下,可防御1954年的洪水(相当50年一遇),下游里下河地区也可以防御50年一遇洪水。沂沭河水系中下游及淮河水系各主要支流一般可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目前淮河干流中游积水仍较严重,下游出路不畅,防治标准有待提高。
由于本区降水与农作物需水期不相适应,各类水利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作物需水量,加以农田抗旱能力不强,不少地区常发生伏旱、秋旱。本区水旱灾害构成中,旱灾比重较大,约占70%左右。相对于全国而言,水灾问题又显得较为突出,水灾的受灾与成灾面积占全国的30%左右,例如,1991年本区连降暴雨,安徽省受洪涝灾害面积达280.73×104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4%,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5.3亿元。加强水利建设,治理水旱灾害的任务十分艰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3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