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隆兴寺(2)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大悲阎又名佛香阁或天宁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现有大悲阁高33米,圃阔五间,进深三问,五檐三层歇山顶,外形巍峨壮观,庄严端重。原来东西两侧与之相连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于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已经拆除。大悲阁内有楼梯可达顶层,登高远望,正定古城风光尽收眼底。历代诗人到此赏景吟咏者甚多。元代萨都刺有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凤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碍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阁内供奉着一尊高达21.3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面容端严肃穆,身体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有宋代艺术风格。观音像共有42只手臂,除当胸两手合十外,其余各手分持口、月、净瓶、宝镜等法器,以示解救苦难众生的威力。可惜的是铜佛的42只手臂,除合掌当胸的一双手臂仍为铜制以外,其余因在清末被盗锯掉,已改为木制,减色许多。观音像下高2.2米的石须弥座上浮雕精美,刻画了伎乐鼓腮抿唇,吹奏着乐曲,飞天的仙衣飘舞,姿态潇洒;力士体态健壮,肌肉隆起,质感强烈,是宋代雕刻的艺术杰作。这尊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早期铜铸造像中最高大者之一,它与沧州的狮子、景州塔和赵州大石桥被称为河北四宝,早已闻名遐迩。

  相传,在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撒率士车前会攻打太原,途经正定时,亲眼目睹寺院与佛像均毁于兵焚,于是救命在隆兴寺内童铸铜佛像,并建造大悲阁。而且要求所铸新佛像要比原来只有两米多高的旧佛像大10倍。因此,为了铸造这座高达20多米的大铜佛像,征调了3000名工役,从滤沱河两岸运来大量黄土,修熔炉、建砂模,将观音像分七段连续浇铸而成。我们的祖先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创造出这一艺术珍品,不能不使世人慨叹他们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我国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大悲阁后是弥陀殿,而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四周陈列有佛像、石雕以及朱熹手书“容膝”等文物。寺内中轴线后一座建筑为毗卢殿,它是1959年从正定城内崇因寺按照原样拆迁过来的。此殿平面近似方形,重檐歇山顶,原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一1620)。殿内供奉有形式奇特的铜铸毗卢佛像,像高6.27米,分三层,每层各有四尊毗卢佛分向四方,头戴四佛冠,手作智拳印,端坐莲花台上,皆下大上小,远看似塔。莲花台的每个花瓣都刻有小坐佛一尊,总共有1000多尊。此外,在各层毗卢佛的佛冠上也有小佛像。毗卢殿内的这尊佛像结构特殊,雕刻精美,为国内其它寺庙所罕见。

  寺内还存有隋、宋、全、元、明、清各朝代的碑刻数十通,其中最著名的是隋代龙藏寺碑,它是建寺之初所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十二月五口。碑高2.1米,宽0.9米,现保存完好,立于大悲阁东南侧。碑首呈半圆形,雕饰有六条招‘龙,碑额题刻“恒州刺吏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三行十五字楷书。碑正面为隋代恒州刺吏土孝漂奉命劝奖州内土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的有关记述共1447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和恒州诸县名。书体工整,结构谨严,笔锋苍劲,唐初楷书与之一脉相承,在书法发展史上隋代是由汉隶向唐楷演变发展的过渡时期,龙藏寺碑有承前启后的地位9所以有人称它为“楷书之祖”,是隋代的书法精品,为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也为历代金石家所推重,欧阳修首录龙藏寺碑于《集古录》中,在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台着的《金石录》和清代沈涛的《常山贞石志》中对它都有过论述。龙藏寺碑为开封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所撰文和书写,但也育记载为张公礼仅撰文,书写人不详。旧拓龙藏寺碑多是清乾隆时的拓本。此外,隆兴寺内还保存有一些其它的碑刻,如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顺所书《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和近几年由元氏县移入寺内的汉代《祀三公山碑》、唐开业寺的《李公碑》等,也都很有名。

  本文标题:隆兴寺(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86/742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86/7420.html

标签:隆兴寺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