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发达的工农业生产(5)
3)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在四川渡口市金沙江畔的崇山峻岭间,建有我国又一座著名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是我国60年代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新建重要钢铁工业基地,它的建设不仅对改善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有重大意义,而且揭开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的新篇章。
攀枝花拥有丰富的钢铁工业资源。这里钒钛磁铁矿蕴藏量达数十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1%,为全国三大铁矿之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除含钒、钛、铁以外,还伴生有镍、钴、镓、铬等20多种有色和稀有金属,是世界上少有的以钒钛磁铁矿为主体的多金属矿床。现在已经大规模开发这里沉睡的宝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丰富的资源。攀枝花、朱家包、兰尖等铁矿已经开采,已经探明尚待开采的有白马、太和等铁矿。与攀枝花相距只有一二十公里的宝鼎煤矿是优质炼焦煤产地,连同红泥煤矿及附近其他煤矿在内,煤的总储量达10多亿吨,完全可满足攀钢长期发展的需要。钢铁工业所需的辅助原材料也可就近供应。
攀钢所在地处于铁矿和宝鼎煤矿中间的弄弄坪,各相距10公里左右,有铁路相通。这里高炉林立,炉火彻夜不熄,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弄弄坪被金沙江河曲所包围,三面环水,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这里的设计十分巧妙,不仅科学地以三大台阶方式布置攀钢的烧结、炼焦、炼铁、炼钢和轧钢等主要专业厂房,而且修建了许多职工宿舍和生活服务设施。攀钢于 1965年开始大规模建设,1970年第一座高炉投产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产钢材。1977年建成我国目前最大的提钒车间,提钒工艺十分高尖复杂,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能力提取钒,而攀钢人不仅从钒钛铁矿中提取了精炼钒,而且其提钒综合利用工艺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丰富智慧。
1979年又建成我国第一座年产5万吨的选钛试验厂。攀枝花钢铁公司是我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现有职工达5万余人,固定资产净值14.6亿元。攀钢拥有3座氧气顶吹转炉,3座高炉,1套初轧机,4座机械化焦炉,4座130m2烧结机。攀钢人正努力突破用地狭小和运输不便的限制,争取为实现年产钢铁400万吨的宏伟目标而奋力攀登。
4)马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在本区东部,长江下游之滨还拥有一座现代化钢铁基地——马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它是解放后新建的一个钢铁企业,目前已跻身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马钢利用附近丰富的马鞍山铁矿和长江北岸的淮南煤矿,东靠经济发达的沪宁杭工业区,一举发展为全国令人注目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其职工达7万余人,占有马鞍山市全部职工的大部分。1990年马钢生产铁矿石752万吨,铁精矿268万吨,生铁211万吨,钢177万吨,钢材133.5万吨,焦炭154万吨。其中37个品种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称号,全年节约标准煤9.3万吨,公司荣获国家节约能源二级企业。目前马钢正力图在20世纪末达到年产钢铁各 300—400 万吨的远大目标而拼搏,争创国际一流的钢铁企业。
5)江西炼铜基地
本区的江西省拥有丰富的铜资源,储量超过全国总储量的20%,这里建立了我国最大的铜业公司——江西铜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炼铜基地。其主要矿区在德兴、东乡、永平等地,位于浙赣和皖赣铁路近侧,开发条件较好,并科学地选择居于各矿区中心和浙赣、皖赣、鹰厦3条铁路交汇处的贵溪市建设了我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炼钢厂。该厂是我国第一座采用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的闪速熔炼技术的炼铜厂,粗铜冶炼和硫酸制造由日本提供成套技术设备,阳极精炼设备由芬兰引进。其一期工程已形成9万吨铜的冶炼能力,二期工程完成后,冶炼能力将达到20万吨,电解铜产量达到15万吨。江西铜业公司的兴建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建设的一座丰碑,为我国铜工业的发展增添了可喜的前景。
德兴铜矿是江西铜业公司的最大铜矿基地,该矿是一个特大型的斑岩铜矿床,但品位不高。从60年代开始日产3500吨为起点,建成一座坑内矿山,后来发展到日产1万吨的露天矿。十多年来德兴铜矿累计产出精矿含铜9万多吨,黄金12万多两,白银 2万多公斤。该矿区还进行了扩建成每日产3万吨的技术改造工程,从而使铜产量跃居我国所有铜矿山的首位,也是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
6)铅锌冶炼基地
本区铅锌资源很丰富,为全国铅锌矿富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和西南两地区的亚热带区,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28%和31%。这里铅锌生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是我国过去开采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始建于明朝,工人不下数千人,盛极一时,1897年被清政府收为官办。1906年该矿用新法建成斜井工程,成为旧中国第一次由国内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有色金属矿山。1909年又建成新式选矿厂,产量骤增,1907年产锌砂达1万多吨,1909年产铅达3000余吨。这里的湖南炼铅厂是解放前唯一的新式炼铅厂,用鼓风炉冶炼,并附设有提银和提金车间。
解放后,这里的铅锌工业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湖南水口山由原来只具有小规模铅锌生产的老矿山,发展成为铅、锌、铜采选冶(包括稀有金属铍冶炼)的中型联合企业,铅锌冶炼能力每年在3万吨以上。
本区的其他铅锌生产基地也得到了改建、扩建和新建,昆明冶炼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与此同时,还新建了广东凡口铅锌矿和韶关冶炼厂,湖南株洲冶炼厂。此外,广西、贵州等地也有铅锌生产。铅锌生产可谓在本区遍地开花,生产日新月异。
7)锑冶炼基地
我国锑矿储量居世界首位,而亚热带地区占有量超过全国的85%,其中以湖南最多,占全国储量的44%,其次广西占25%,贵州占7%,云南占9%,可谓名符其实的“锑王国”。我国的亚热带有生成锑矿的良好地质条件,有锑矿资源矿点近30处,其中大的矿点有湖南锡矿山、云南木利、广西大厂和贵州独山,这四个矿区的储量就占了全国的80%,全国的五大锑矿点这里就占了四个。
湖南新化县是我国最早发现锑矿的地方,明清时曾由民间开采,后因出口不断增加,产量逐年提高。1894年长沙成立大成公司,开始新法炼锑,1908年湖南商办华昌炼锑公司在长沙建厂,采用从法国引进挥发烘砂炼锑法,收集花砂(成色较低的矿砂),提炼纯锑。这时湖南省的锑业进入兴盛时期,益阳、安化、新化等县纷纷设采矿场和生锑制炼厂,1915年炼锑厂遍布湖南各矿山,全省纯锑产量1916年达到2万吨。但各矿区小而分散,设备简陋,开采效率低。
解放后,这里的锑工业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锡矿山已成为采选冶合璧的联合企业,锑品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锑基地。新建的锑矿有安化渣子溪矿和桃江板溪锑矿。1965年建成益阳锑品冶炼厂,1968年建成新邵冶炼厂,80年代湖南全省锑的年产量都在2万余吨以上。除湖南外,本区的贵州、广西也有少量生产。这里的锑白和纯锑质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年出口1万吨以上。本区的锑工业正蒸蒸日上地发展着。
8)钨矿工业基地
我国的亚热带地区钨矿资源极为丰富,素有世界“钨王国”之称。尤以江西、广东、湖南三省最多。江西矿区分布于赣南17个县,以大庾县西华山最著名。清末明初,大庾、南康一带采钨民工达两三万人之多。1915年这里出产的第一批钨矿进入美国市场,受到极大欢迎。1918 年钨矿产量达 5000余吨。解放前最高产量是1939年,达1万余吨。
建国以来,本区的钨矿工业获得新生,从钨的地质勘探到矿山建设,及至钨制品的加工,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钨工业体系。现已探明,在全国200多个钨矿区保有的工业储量,比全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还要多,居世界第一位,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远景储量。而我国一半的钨矿储量集中在闻名中外的南岭矿区,这里跨赣南、湘东、粤北三地区,地域分布集中,是我国钨的主产地。1957年起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合金加工完整的钨工业体系,株洲、自贡两个以生产硬质合金为主的钨加工基地,钨制品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场。本区的钨精矿质量上乘,自1915年进入国际市场以来,已对世界市场起着控制性的影响。解放前36年间出口钨砂24万吨,占世界钨砂出口总量的50%以上,1950—1980年,共出口钨砂64万吨,最高年出口3.5万吨,这里是世界上主要的出口钨基地。
(2)基础雄厚的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是以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为原料,生产人民生活衣着用品及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所必需的纺织用品的轻工业部门。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部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
中国的亚热带地域辽阔,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品种丰富齐全的纺织原料。这里棉花、毛、丝蚕、麻等产量丰富,化学纤维工业也发达,纺织工业的历史十分悠久。70年代中期以来,这里的有机合成工业发展壮大,开拓了以石油、天然气、煤、木材为原料的化学纤维原料资源。本区劳动力资源充足,不少地方具有悠久的纺织历史及其成熟的技术传统,不仅能更大地满足国内广大地区的消费市场,还有愈来愈多的优质纺织品进入国际市场。本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为纺织工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本区纺织工业不仅发展历史早,规模也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部门十分齐全,拥有许多棉、毛、丝、麻和化纤纺织工业,几乎分布全境城乡,并且随着原料产地和各地技术发展水平提高进而形成了众多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有最先进的纺织厂。
1)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沪浙三省市)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优越的经济、交通和对外贸易条件,为纺织工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我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祥地和生产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基础最好、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综合性纺织工业基地。这里1500多个纺织生产企业遍布全地区,棉、毛、丝、麻、化纤、纺机各行业的生产能力与产品产量均占全国同类总额的30%—50%以上,而且设备利用率、产品加工深度都居全国最优之列,尤其是印染后整理水平和质量更为突出。本区生产的纺织品除满足区内消费外,还大量调往全国各地和进入国际市场。这里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可谓星罗棋布,主要大中纺织生产中心集中在江浙的太湖流域、长江沿岸地带。纺织生产还广泛实行了一条龙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以上。
上海是本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纺织工业中心,同时是国内最大的纺织品销售市场。棉纺绽能力、印染能力分别占全国的10%和15%,化纤、呢绒和丝织品产量也都占全国重要地位。上海还是我国最大的化纤生产中心,上海石化总公司拥有化纤生产能力达30.5万吨。
江苏省的纺织工业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棉纺绽能力、纱、布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印染布、呢绒、麻袋、丝织品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化纤及生丝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纺织品出口收购总值占全国的13.3%。省内几乎各县都有不同规模的纺织生产企业,而又以长江沿岸地带最为集中,南京(毛、化、棉、针织),无锡(棉、毛、丝、麻)、常州(棉、毛)、苏州(丝、毛)、南通(棉、毛)、镇江(丝、化)及江阴、盐城等十几个城市都是省内重要的大中型纺织生产中心。苏州被誉为我国“三大绸市”之一,常州、南通、无锡等地的纺织产品更是销往全国各地。江苏的长江沿岸及滨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太湖流域则是我国著名的桑蚕产地。早在汉代,这里的丝绸就通过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及欧洲,令西方王室为之倾倒。近年来,江苏省丝纺工业广泛采用了化学纤维原料,进一步促进了丝纺工业的发展。
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桑蚕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麻产地,历史上就是我国最大的丝纺织和黄麻纺织生产基地,素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纺织和麻纺织是浙江纺织工业的主要部门。1993年浙江省丝织品和麻袋产量占全国同类产量的 24.1%和 15%,均居第一位。浙江有许多著名的纺织城,富饶的杭嘉湖平原有杭州(丝、麻、棉)、嘉兴(丝、毛)、湖州(丝)及宁波(棉)、绍兴(丝)等城市。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能力已很饱和,棉花生产与消耗基本平衡,羊毛原料90%靠调进,而桑蚕、黄麻原料则仍需要建设新的生产基地,以稳定生产规模。发展本区纺织工业的潜力和途径在于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技术引进,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进一步发展化纤工业,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2)新兴棉纺织工业基地——鄂中地区
鄂中的纺织工业是50年代以后陆续兴建起来的,它位于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汉平原棉产区四周,这里棉花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湖北的纺织工业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两个大型纺织工业中心,并形成了集中的“纺织城”和纺织工业区。鄂中棉纺织工业基地近年来还大力发展了毛、丝、麻、化纤等纺织行业,特别是黄红麻生产近几年发展迅速,全省麻袋产量占全国的 6.1%。湖北的襄樊化纤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人造纤长丝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同类产品生产能力的30%。新兴的鄂中纺织工业基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力争产品大量打入国际贸易市场。
3)内地原料产区的纺织工业中心——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内地重要的产棉区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桑蚕产区,棉、丝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十几年来,四川棉花、蚕茧生产稳步发展,桑蚕茧产量跃居全国首位,生丝产量占全国的27.3%,每年都有大量生丝调往上海、江苏、天津等丝纺织中心。重庆市的毛纺能力较强,化纤能力更是重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 7.2%。四川盆地的主要纺织工业城市有重庆、成都、南充、绵阳等。
上一篇: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下一篇:勤劳智慧的东方人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4/600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4/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