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发达的工农业生产(2)
2.享誉神州的商品粮棉基地
中国的亚热带地域广阔,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特别是盛产水稻和棉花。全区耕地面积开垦达五亿多亩,是享誉神州的商品粮棉基地。
本区是我国水稻种植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全国稻田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地区,两者都占到全国的90%以上。可见,亚热带地区的水稻生产在全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1)水稻产区与商品粮基地
水稻是喜温喜湿作物。在其生长期间,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和适宜的温度条件,而南方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正好能满足水稻的生长条件,可以达到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少数地方可以达到一年三熟,因此,南方水稻种植十分普遍而集中。本区众多的江河冲积平原、阶地、滨湖平原、海滨平原、云贵高原的坝子和山间盆地,以及广大丘陵低山地带的梯田都是稻田集中产区。按栽培制度和品种类型可分为四种类型的水稻产区。
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福建、广东、广西的亚热带地区及台湾北部,是我国水热资源最丰富,生长季最长,水稻复种潜力最大,以籼稻生产为主的双季稻产区,1990年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28%和23.5%(不包括台湾数字)。其中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福建的闽江和九龙江下游,广西的西江两岸,台湾西部平原分布最为集中,水稻播种面积均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部分水热条件非常充分的地方能够栽种三季连作稻。在广东省南部的一些地方,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当地农民一起试种三季稻和冬小麦,一年四收已获得成功。可见这里稻区的生产潜力十分巨大。
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区:本区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水稻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历年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2/3和近70%。这里的苏浙沪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洞庭湖平原都是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这些沿江沿湖地区,河网稠密,水源充沛,灌溉发达,农业历史悠久,耕作管理精细,肥料充足,劳动力条件好,是我国著名的稻谷高产区。本区过去以单季稻为主,70年代以来,由于农田基本建设的大量开展和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早熟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双季稻的种植区如雨后春笋般扩大开来。1991年,全区双季稻面积达1.4亿亩,占全国双季稻面积的2/3以上,成为我国双季稻的主要集中产区。
云贵高原水稻区:包括云南大部和贵州省,80年代以来稻谷播种面积一直占全国的5%~6%左右。本区地形复杂,山岭盘结,丘陵起伏,地面十分崎岖不平,所以云南省有“山国”称号,贵州省更有“地无三里平”之说。但在山间盆地之中,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常有比较宽广西平坦的局部平原,当地群众称为“坝子”。坝子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本区农业兴盛,人口稠密之地,也是水稻适宜种植之地。坝子中间满布水稻田,其分布较散,真可用星罗棋布来形容这里水稻的分布。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可以看到,从山脚的坝子水田到山腰的梯田,水稻品种不相同。如海拔千米左右的坝子河谷多种籼稻,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腰则是粳稻、籼稻交错分布,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区则多种粳稻。这种现象是由于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稻谷品种也就出现相应的垂直分布现象。这里过去以单季稻为主,近年来也在河谷平坝地区发展了一些双季稻。 四川盆地丘陵水稻区:本区主要包括川西平原(成都平原),川东南长江沿岸,岷江、沱江和嘉陵江下游丘陵地带,以及西昌地区安宁河谷地带,这里也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产区。但是本区水稻种植以单季稻为主,双季稻发展不大,因为受到水、肥、劳力、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今后要大力发展新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改善水肥条件,本区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本区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的亚热带地区,有许多面积广大的平原,大多由大江大河冲积而成,如江苏的苏南平原,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湘鄂两省的两湖平原、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平原,这些平原都是地势平坦、湖泊成群、河道纵横、土壤肥沃、人口稠密、水利条件好、施肥水平高、精耕细作、产量稳而高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历来是我国提供余粮(特别是稻米)的主要“粮仓”。这些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这些商品粮基地农业技术水平都比较高,平均复种指数达 193%,一年两熟制十分普遍,部分地方还达到一年三熟。近年来粮食耕地平均亩产约450公斤上下,而全国平均水平不到250公斤,高出几乎一倍。全国每年提供5万吨以上商品粮的县,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这些基地内。这些地区既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经济作物棉花、甘蔗、麻类、蚕桑等的集中产区,还是商品猪、禽和淡水鱼的主要基地,可谓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区。
1)苏南平原
苏南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地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大部分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高,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粮食亩产常年超过500公斤以上,粮食商品率在45%左右。本区粮食生产水平高,商品量大,是劳动人民长期改造利用自然的结果。这里的农田水利设备十分完备,大部分地方旱涝无忧。如区内的太湖流域,在80年代就已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43.3万多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4%。目前农田基础建设正向着田块正方化,水利渠系化,大地园林化的方向发展。
2)杭嘉湖平原
在钱塘江和太湖流域之间,有着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平原内沟渠纵横,圩堤相连,河网密布,灌溉方便,土地肥沃,垦殖历史悠久,耕作水平高,是我国土地利用最集中,粮食单产水平最高的一个商品粮基地。
这里热量、水分条件优越,常年高于10℃积温达5000℃上下,可满足连作稻需要;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水分保证良好。双季稻种植非常普遍,已占水田面积的80%以上,是我国南方稻作区中比重最高的,而且这里还发展了一年三熟水稻。杭嘉湖平原的耕作水平高,亩产平均在700公斤以上。区内的三熟试验田亩产超过1500公斤,是南方亚热带地区水稻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区内各县均为余粮县,除地处山区的安吉县和经济作物比重较大的海宁县余粮较少外,各县提供的商品粮都在5万吨以上,全区粮食商品率达30%以上。提供商品粮最多的是嘉兴县,常年在25万吨左右,商品率高达44%。
3)两湖平原
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滚滚流出三峡后,浩浩荡荡地流经本区的中部低地,这就是著名的两湖平原,在湖北的称江汉平原,在湖南的称洞庭湖平原。两湖平原地域广阔,面积达九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低平,河湖密布,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稻米,自古以来就是肥美的“粮仓”,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国最大的粮食商品基地之一。粮食商品率在25%以上。水田轮作以双季稻、绿肥为主的三熟制,约占水田面积的65%,一熟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因此,本区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但是,两湖平原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较差。这是因为两湖平原是长江中游的陷落盆地,地势低洼,每年5—6月梅雨汛期,南北河流汇水入湖,湖水猛涨;7—9月长江中游来水,倒灌洞庭湖,又造成洪水威胁。特别是梅汛推迟或长江中上游来水提早,两水相遇,洪涝威胁就更严重。本区水利建设虽然大有发展,但目前防洪排涝标准还不够高,洪、涝、渍为害仍较严重。可见,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大力克服自然灾害,是本区稳产高产粮食的关键。
4)鄱阳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省的赣江和抚河下游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达23%。本区是典型的南方一年两熟制农区。但是,本区粮食单产水平是我国南方各商品粮基地中最低的,亩产一般不到500公斤,主要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全,抗灾能力差。因此,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提高单产,这里将是我国粮食增产大有前途的地区。
5)成都平原
位于四川西部的成都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平原,又名川西平原。这里河渠纵横,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开发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号称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的气候对水稻生产十分有利,气候温和,北面有高山峻岭屏障,阻挡和减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影响,雨量丰富,在广阔的平原上处处是田园风光,常年有青翠的作物生长,“四季有常青之草,八节有不谢之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平原上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排水通畅,秦时修建的著名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受益于都江堰的水田达800 余万亩。这里几乎无水旱灾害,农业收成十分稳定。稻谷年年丰产,不愧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6)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本区长江以南沿海最大的平原,也是一个富饶的平原,是我国南方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气候温湿,物产富庶,人口稠密。流经珠江三角洲的西江、东江和北江等三条主要河流在此汇聚,并且都分汊极多,愈往下游分汊愈多,致使河道纵横,水网稠密,河渠交错相接,灌溉发达,水田广布,是个著名的水稻产区。肥沃的田地,稻浪翻滚,终年收种无闲。珠江三角洲真可谓祖国南方的大粮仓。
(2)棉花生产与商品棉生产基地
棉花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生活资料,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棉花也是医学、化学以及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此外,棉籽油供食用或作为润滑剂原料,棉籽饼既是家畜饲料,又是农田有机肥料,棉秸皮还可以造纸。因此,棉花同粮食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棉花是喜温、好光作物,一般在出苗到吐絮的145—150天生长期里,要求不受霜冻,有充足的阳光。棉花需水量约为450—650毫米。棉花是深耕作物,具有强大的根系,主根可深入土层2米左右,对土壤要求有深厚疏松、保水、保肥的耕作层;酸碱度呈中性至微酸性,质地以中壤和砂质土最适合。 中国的亚热带,有广阔的地域适宜栽种棉花,是我国植棉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本区的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就有棉花种植。到元朝时,植棉已普遍推广到本区大江南北各地。此后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
南方的两广和云南虽然是本区植棉的起源地,有2000多年的种植棉花历史,但由于这里的水土和热量等自然条件更适合于发展水稻、甘蔗等作物,棉花发展不多。而长江流域是本区最大的植棉区,也是全国仅次于黄河流域棉区的第二大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和40%,是我国单产水平高,种棉面积广的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长江流域的棉田一般分布在江、河、湖冲积平原上,土质多砂性及砂壤土,十分适宜种植棉花。水热资源条件远比黄河流域棉花产地为优越。≥10℃的年积温达4500~5500℃,4月份温度在13~18℃,7月份温度超过26.5℃,10月份温度也达到平均值15℃以上。同时,后期降温比较缓慢,这对棉铃后期生长和纤维成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无霜期多超过240天以上,霜冻威胁小,霜后花很少。年降水量在800~1500毫米之间,4~10月棉花生长期间的降水大部分地区为500~1000毫米,充沛的雨量能满足棉花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需水要求。
麦棉套种是这里棉花生产的特色之一,既能收获粮食,同时对棉花生长发育有利,是很好的棉作制,可提高棉花的产量。
本区植棉历史悠久,积累了一整套精耕细作的耕培管理技术,是我国棉花高产地区。早在1957年,浙江慈溪县3万公顷棉田亩产超50公斤。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本区棉花生产多年获得稳产高产,如江苏南通地区的启东县3.8万公顷棉田自1964年以来,连续11年平均亩产超过65公斤,近年来更是达到85~90公斤。湖北江汉平原的公安、天门、石首等地从60年代起就是亩产超50公斤,近年亩产一般达到75公斤左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全国著名的植棉县市。但是,本区棉花生长的优越条件仍未充分发挥,单产仍可望大幅度提高,本区的棉花生产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长江流域棉花生产不仅产量高,而且商品率高,江苏省南通地区和湖北省原荆州地区是我国棉花最集中的产区,目前棉田面积分别达到20多万公顷和34万公顷,亩产都在75公斤以上,商品率都在95%以上。其中棉田面积最大的县或县级市,如启东3.9万公顷,南通3.94万公顷,如东4.3万公顷,公安2.83万公顷,天门5.25万公顷等县市商品率更高达98%以上。这个地区供应的商品棉,就占了全国的1/6以上。整个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收购量占全国的48%左右。由此可见,长江流域不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本区也是我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棉花资源为棉纺织工业提供了发展保证,今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棉花生产日益提高,必将促进本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3.举世闻名的桑茶之乡
中国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养桑种茶。这里是世界上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早发展蚕桑丝业的地方之一。我国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有着悠久的养桑种茶历史,几千年来,逐步继承和发展了养桑种茶的传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桑茶产地,被人们誉为“桑茶之乡”。
我国是养蚕事业的发源地,是最早养蚕种桑,织造丝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到欧洲的中国精美的丝绸品被欧洲古国罗马帝国宫廷称为天堂里才有的奇妙珍品,甚为珍爱,中国还被称为“丝国”。
本区是我国最早种桑养蚕的地区。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一批丝织品,有绢片、丝带和丝线,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广泛利用蚕丝作为织物原料了。春秋战国时代,北方黄河流域成为全国丝蚕业中心,汉武帝时开辟了有名的“丝绸之路”,出口到西方。唐末五代时,蚕丝生产迅速转向本区的江南、四川等地。南宋时的杭州、苏州、常州、南京、梓州(四川三台)都先后发展成全国最重要的丝织业中心,蚕桑生产大大超过北方。到17世纪时,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成为国内优质蚕丝的主要产地;广州成为当时唯一的丝绸对外贸易港口,有力地促进了本区桑蚕业的发展。到19世纪末,本区的珠江三角洲崛起成为全国重要的桑蚕基地。这样,就形成了我国现有的以太湖流域、成都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三大桑蚕生产基地。
中国的亚热带之所以成为全国首要的桑蚕生产基地,除历史、政治原因外,主要是拥有发展桑蚕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珠江流域一年可以养蚕八熟,长江流域一年三熟至四熟,特别以珠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四川盆地等条件最为优越。本区的浙江嘉兴地区、江苏苏州地区、广东佛山地区和四川南充地区,是我国蚕桑茧的四大集中产区,产茧量占全国总产茧量的一半以上。浙江、四川、广东、江苏四个省是我国桑蚕的主要产区,目前桑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左右。本区今后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继续大力发展桑蚕丝业。
饮茶可以提神解倦,健胃活血,增进健康,有延年益寿之效。现在茶叶已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首,并被誉之为“原子时代的饮料”,备受中外人民青睐。
中国的亚热带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最早发明了茶叶的加工制造和把茶树培育为一种重要的栽培作物。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不仅为人类创立了先进的古代茶叶科学技术,同时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为丰富的发展茶叶的历史经验。
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证明茶树原产于我国南方。经考证,本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地区是茶树的起源中心。这得益于云贵川地区山峦起伏、山地垂直高度大,具备寒温热三种地形气候以及适于茶树生长的温暖湿润气候条件。
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省是我国四大茶区,四省产茶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60%;福建、云南、湖北三省次之,占全国的25%。
我国茶叶品种众多,本区出产的红茶是上等名茶,主要供出口。绿茶供国内外广大人民消费。花茶主要供内销。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主销东南亚一带,为我国侨胞所喜爱。本区名茶品种多,出口量大。如乌龙茶中的“水仙”、“黄金桂”,红茶中的“白琳工夫”,绿茶中的“莲心”,还有浙江龙井茶,在形、色、香、味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品质,均为国际市场上的珍品,为国家创汇很多。
中国的亚热带地区多低山丘陵,在交通方便、水、土、热量适宜种茶的地方,要因地适宜,积极发展新茶园,充分挖掘生产潜力,以促使本区种茶业更加欣欣向荣的发展。
上一篇: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下一篇:勤劳智慧的东方人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4/600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4/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