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国土整治中的重点项目(2)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2-1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二)举世无双的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起自四川奉节的白帝城,迄于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近200公里,依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即将兴建在西陵峡中段三斗坪附近的地区。

1.三峡工程的论证始末

对三峡工程的设想,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1921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提出,改良三峡“当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24年他在《民主主义》讲演中又具体指出,三峡水力“可以发生3000余万马力的电力”。30年代,国民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长江上游与三峡水力发电进行了勘测研究,提出了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40年代中期又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来华查勘三峡并提出报告,除阐述了三峡的发电效益外,还论及防汛和改善航道的作用。但这一时期仅进行了初步的勘探、测量和设计工作,而未能开展较深入的规划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一直给予深切关注。长江流域有关部门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论证、规划和设计工作。1958年3月党中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采取积极准备和论证充分可靠的方针。此后,对三峡工程的论证、研究工作又持续了30多年。1983年3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米、坝顶高程165米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组织专家审查后,1984年国务院曾原则批准了这个报告。接着,有关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人士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精神,提出了各种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为了使工程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稳妥,要求原水利电力部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6年原水利电力部成立了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下设地质地震、枢纽建筑物、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移民、生态与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综合经济评价共14个专家组,聘请40多个专业的412位专家,全面开展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同时,国家科委配合论证,组织全国300多个单位、3200多名科技人员对45个专题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400多项科研成果,经过近三年的努力,14个专家组陆续完成了专题论证报告。1989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论证成果重新编制了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1990年7月,国务院在听取了重新论证的情况汇报和各方面的意见后,决定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对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该委员会的审查工作,采取先分10个专题进行预审,然后再由委员会集中审查的办法,明确要认真地研究各方面的疑点、难点和不同意的意见,并作为这次审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力求使审查得出客观、科学、公正的结论。1991 年,审查委员会听取了10个预审组的意见,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精神,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议,一致认为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是少见的。最后一致通过了对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认为三峡工程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议国务院及早决策兴建三峡工程,提请全国人大审议。1992年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真审议了审查委员会对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同意兴建三峡工程,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庄严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就标志着长达40多年的三峡工程论证结束,并转入实施阶段。1993年初,首批施工队伍进入坝区,开始了工程的施工准备和一期导流工程施工。1994年12月14日,李鹏总理在三峡坝区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从而揭开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新篇章。

2.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对于解除长江中下游洪灾威胁、开发水能资源、改善航道、南水北调等方面均有巨大作用,可以取得显著的综合效益。

(1)防洪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总量占全国的30%,水力资源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3%,内河航运里程占全国70%,流域内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分布很广,尤以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涝灾害最为严重。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年间,共发生200多次。自清末以来,水灾更趋频繁。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枝城洪峰流量均达11万立方米/秒,两湖平原一片汪洋,中下游平原损失惨重。本世纪1931年、1935年两次大洪水,分别淹地5090万亩和2246万亩,直接淹死人口分别为14.55万和14.2万。1954年的大洪水,虽经大力防汛抢险,采取分洪措施,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主要市区的安全,但仍造成严重损失,淹地4755万亩,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对防御长江干支流的洪水灾害,提高防洪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目前长江上游巨大的洪水来量与中下游河道过洪能力小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荆江河段尤为严重。据统计,自1153年以来,长江宜昌洪峰流量大于9万立方米/秒的有5次,大于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而现在荆江河段的过洪能力,包括南岸向洞庭湖分流,也只能安全通过约6万立方米/秒,相当于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超过这个标准,就需要采取分洪措施。现在,分蓄洪区内人口稠密,每分蓄洪水一次,损失巨大。而且,分洪后的荆江河段也只能通过8万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一旦出现类似1860年和1870年那样的大水,仍将造成南北岸堤防漫溃的严重局面。

为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兴建三峡工程无疑是诸多措施中的一项关键性工程措施。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四大支流汇合后的出口处,控制了整个长江上游径流和荆江防洪重点地区洪水来量的95%以上,控制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60%左右。因此,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有效地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 年一遇;配合分蓄洪工程,可以防止荆江地区在遇到特大洪水时发生毁灭性灾害;可以减少流入洞庭湖的水、沙,减轻洞庭湖的淤积和防洪负担,延长洞庭湖的寿命;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中游的分蓄洪损失;可以减轻洪水对武汉地区的威胁,对下游地区也有一定的防洪作用。

(2)发电

三峡工程不仅有巨大的防洪作用,而且还可利用水力发电,带来巨大的发电效益。按照现行方案(坝顶高185米,初期蓄水位175米),总库容为211.5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26台,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多亿千瓦・小时,相当于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发电量的5倍多,约相当于1991年全国总发电量的12%,也远远超过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水电站——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的700亿千瓦・小时的年均发电量。与火电相比,相当于14座装机为120万千瓦的火电厂和三个年产1500万吨规模的煤矿及相应的运输工程。兴建三峡工程是全局能源平衡的杠杆,对缓解华中、华东及川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三峡工程地处我国腹地,接近各大负荷中心,东距上海、南至广州、西接重庆及成都、北达北京的距离都在1000公里左右,建成后可以促进全国几大电网联网,加速全国统一电力系统的形成,实现“南北水火互济、东西补偿调节”,提高供电质量,降低供电成本,扭转我国中部、东部缺电的被动局面,取得能源合理利用的巨大效益。

(3)航运

长江自宜宾至宜昌的1044公里川江河段,虽然可以全线通航,通航船舶吨位也增加较多,但仍有许多滩险。重庆以上以浅滩为主,重庆以下以急流滩和险滩为多,且常年有雾,航行安全并无保障。目前重庆至宜昌660公里航道,流经丘陵和高山峡谷,落差120米,滩多水急,航道通过能力低。特别是其中的长江三峡河段,江水穿过巫山山地,河床下切较深,最深达航行基准面以下88米,平均比降0.2‰,河床为基岩和砂卵石层,航道弯窄。枯水期峡内河宽150—250米,最窄处仅110米,水流湍急;洪峰时期水位变幅大,24小时内江水可上涨10.5米,下落5.8—7.2米,年水位差达50米以上。这里是滩礁最集中、航行最危险的河段。

由于川江水文条件和航道的限制,在宜昌至重庆航段内控制单向航行的航道有46处,平均14公里一处,单向控制段总长度达135公里,平均每段长约3公里。约有25处分别在不同的水情期不能夜航或只能单向夜航,货运船队都要避开在夜间驶入峡区和在峡中会船,因此在航运调度上造成很大的困难。建国以来,对川江航道已作了整治工作,特别是1981年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后,水库水位抬高,水库回水长约 110—180 公里,共淹没急流险滩30余处,取消绞滩站9处,使部分航道条件得到改善。但川江航段仍远较长江中下游要差,是长江干流航运发展的“卡脖子”区段,影响着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峡工程兴建后,水库回水达500—600公里,浅滩全部被淹没,航道全部渠道化,将从根本上改善通航条件,扩大川江航道的运输通过能力,万吨级船队可从武汉直达重庆,从而大大缩短航行周期,提高运输效益和航运安全程度,增强水运的竞争能力。同时,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增加枯水期下泄水量,使长江中游深水航道得以形成。据计算,长江中游来水经三峡水库调节,在枯水期最小流量可比建三峡工程前增加70%,因而荆江航道的枯季航深至少可增加0.3—0.5米,大大提高中游航道的航运能力。此外,对于船舶运行、航道管理、维护和减少疏浚工程量都有着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4)引水北调

在跨流域引水北调方面,三峡水库具有战略性意义。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第二阶段,即要在三峡大坝上游北岸引长江水至丹江口水库,增加北调水量,以充分满足华北地区的用水需求。

3.三峡工程的可行性

我国各有关部门通过长期、深入的勘查研究和科学试验工作,对三峡工程的地质条件、技术措施、移民安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等都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得出了“负责的结论”和“明确的回答”。

(1)地质条件优越

三峡工程的优越地质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三斗坪坝址得天独厚。该坝址位于地壳较稳定的黄陵背斜核部南端的前震旦纪花岗一闪长岩岩基体上,新鲜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均一,完整性好,力学强度高,透水性微弱;坝址上下游8公里范围内无活动性断裂。坝址河谷开阔,地形条件也有利于大坝、电站、船闸等枢纽工程的布置和施工。二是局部地段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但对坝址枢纽工程影响不大。由于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区属于大地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无强烈新构造运动,坝址区10万年以来无明显断裂活动,区域地壳稳定性好,坝区和坝址处于弱震和微震环境,三峡水库蓄水后,虽不能排除局部地段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即使发生水库诱发地震,影响到坝区的烈度将不会超过6度,不致影响工程的安全。三是三峡库岸稳定性总体上是好的。据长期调查研究,水库无渗漏及严重的浸没坍岸问题,绝大部分库岸稳定条件是好的或较好的。少数可能失稳的大型崩塌滑坡体离三峡坝址都在26公里以远的库段,不会影响工程的运用和大坝安全。同时,蓄水后河道和水深加大,因崩塌、滑坡堵江碍航的危险性反而较建库前将大为减少,不会造成“坝前坝”。崩塌入江涌浪传至三斗坪浪高皆小于2.7米,也不会对工程施工和运营造成大的影响。

但是,从对已选定或部分迁建的移民新城址的地质勘查也发现,有的新城址或已建新城区(如湖北省巴东县新址等),存在滑坡问题。因此,库区城镇搬迁和其他移民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值得重视。但只要认真作好调查研究,也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

(2)解决泥沙淤积有良策

长江的平均含沙量较小,但年输沙量仍相当大,又是一条重要的通航河流,因此三峡工程中的泥沙问题是人们关心最多的问题之一,对泥沙影响水库的寿命、回水变动区对航道和港区的影响及水库运行对下游河床演变等问题尤为关注。现经近40年的试验研究已得出了明确而肯定的预估性结论:泥沙问题只要慎重对待,是可以解决的,不会成为三峡工程的“拦路虎”。

三峡水库是一个库面狭窄、易于排沙的河道型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来调度运用,即汛期水大沙多,开闸门放水排沙;枯水期水小沙少,关闸门蓄水,这样水库可以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保证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

水库回水变动区是指回水末端及淤积末端上下变化的库段。在多数情况下,泥沙运动往往滞后于水流运动,回水末端与淤积末端不在同一位置。由于三峡水库末端附近的宽深比较小,泥沙的非均质性较大,因此水库末端的泥沙沿流程的淤积将是比较分散的形式。再说从10—200多毫米的卵石推移质年平均输移量只有20多万吨,在淤积末端形成足以引起翘尾巴现象的卵石坝的机会是绝少的,且必要时可通过机械清淤措施来清除。在回水末端问题较大的是悬移质中一部分粒径较大(0.05—1.0 毫米)的床沙质,这部分泥沙,连同原来的推移质,共有约1亿吨,可能在淤积末端出现相对集中的现象。为此,应通过水库调度,做到汛期少淤多排,汛前相机拉沙,并可在汛期水大沙多时,在库内制造一两次水位涨落,改变回水与淤积末端的位置,破坏集中淤积。

泥沙淤积对重庆市的影响是论证中的一个重点。研究认为采取综合措施后可以满足航运的要求;水库长期运用后,在假定的不利条件下,泥沙淤积将会使洪水水位略有抬高,但其达到的水位不致影响重庆主要市区。

此外,三峡工程也不会使葛洲坝下游河床演变发生恶化,相反还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利于通航。其中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增加航深,增加枯水期的下泄流量,这两点是其他办法所不能替代的。

(3)移民安置有新路子

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能否顺利兴建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世界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按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三峡库区淹没涉及四川、湖北两省的19个县(市),全部或部分淹没的有2个县级市、11个县城、140个集镇、326个乡、1351个村。据1985年调查,淹没区人口72.5万人、淹没耕地35.7万亩。考虑到20年内的人口增长,规划需要搬迁安置的人口达到113.3万多人,将成为中国现代工程史上空前的记录。

三峡库区具备足够环境容量来安置移民。所谓人口环境容量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下,使自然生态向良性循环演变并保证一定环境质量前提下,区域资源能长期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它与该地区的幅员面积、气候条件、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人口素质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还与社会制度、法律完善程度、道德、观念、习惯以及环境意识等因素有关。

三峡库区有移民的19个县市,幅员面积5.4万平方公里,在规划的移民安置区有1.3万平方公里,即1800多万亩。其中荒山草坡370万亩;同时,在现有的426万亩耕地中,约有40%是低产的坡地,潜力较大。此外,水库淹没的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中至少有一半可用来发展水产养殖业。因此,三峡库区的土地后备资源大有潜力可挖。

三峡库区的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降水量为 1100 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8—20℃,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81%,无霜期长达300多天。宝贵的气候资源,为三峡地区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上、中游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类型多样,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殖,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有闻名中外的柑桔、猕猴桃等水果;又有遐迩于世的榨菜、魔芋等土特产。

三峡地区河流众多,有乌江、清江等12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流经该区。全区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300余条,地表径流量567.83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种类近50种,主要有磷、岩盐、天然气、石灰石、大理石、煤、铁矿、铝土矿、汞矿等。其中,尤以磷矿、岩盐矿床最为著名。磷矿仅在宜昌地区就有11.2亿吨;岩盐矿在万县地区云阳就有1000亿吨。长江三峡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又有大宁河小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秭归的屈原祠、奉节的白帝城、云阳的张飞庙、丰都名山镇等文化遗迹,形成了以峡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线,以三峡风光、古三国和巴楚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区。

开发三峡地区上述各种资源,以及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所带起的各种工业、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等,都可以为移民广开生产就业门路,扩大库区环境容量。

三峡移民的有利条件还在于:三峡库区动迁人口相对分散,且城镇人口比重大(达54%),三峡移民分散在库区20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城镇人口的搬迁,主要只涉及城镇、工厂搬迁和恢复城市功能的问题,城镇居民仍可各就各业,基本上不存在另找生产出路问题。农村移民占动迁人口总数的46%,他们分散在19个县(市),只占农业总人口的2.9%,淹没的耕地面积仅占有关县(市)耕地总面积的 2.5%,且没有一个全淹的乡,因此大多数移民可以就近安置好。这就避免了大量远迁外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和后遗症。此外,三峡工程周期较长,从施工准备到工程全部建成为18年的时间,可以从容地进行思想动员和生产、生活安置工作。

三峡移民是走的开发型移民的新路子。鉴于过去水库移民中普遍存在的“重工程、轻移民”等问题,国家为三峡移民制定了改过去一次性赔偿为开发型移民的新方针。并且从1985年开始,每年都拨出2000万元专款,进行开发型移民试点,现经多年实践,已取得了成功经验。开发型移民方针的基本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把安置移民、开发资源、建设库区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资源潜力,开辟生产门路,为移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富裕。因此,只要按照这条路子坚持下去,三峡移民这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就能完成好。

(4)生态环境影响复杂

三峡工程是一项特大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也是极为复杂的。只有从流域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才能全面论证正负效应,即利弊得失,进而提出科学的对策。

三峡工程兴建后对库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建库后区域性气候不会变化,但对周围小气候会有调节作用。夏天水温低于气温,可使库区夏季月平均气温降低0.9—1.2℃,年极端最高气温降低4.5℃;冬季水温高于气温,可使库区冬春月平均气温增高0.3—1.3℃,极端最低气温升高 3.0℃左右。冬季温度升高对柑桔等喜温植物有利;夏季气温降低,对缓解川东河谷“火炉”气候有利。(2)三峡工程的修建,基本上无损于三峡地区的自然风光。素以雄、险、奇、幽而闻名的三峡风光,由于水库水位抬高,峡内水上相对高度有所减少,致使近景部分峡感稍有减弱,但是峡中水面高度增加有限,基本上无损三峡自然风光。例如瞿塘峡入口处岸壁对峙的夔门,崖顶高程约350米,水位抬高30余米,仅淹没峭壁坡脚,再加上两岸高达1000余米的赤甲山、白盐山的衬托,奇峰异峦之秀色,“夔门天下雄”之壮观仍不减当年。巫山十二峰耸立云霄,其高程均在1000米左右,水位抬高几十米,“神女应无恙”,人们仍可感受“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窖行”的诗情画意。但是,三峡内有的自然景观如“兵书宝剑”、“牛肝马肺”会受影响,可考虑在淹没线上人工塑造,以飨游人。(3)水库淹没不会使珍稀陆生动植物灭绝。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现在三峡地区大型禽兽极少见到踪影。水库淹没线以下,仅有为数不多的水獭、鸳鸯受到影响,水库蓄水后,会形成新生境。库区珍稀植物一般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上;海拔200米以下未见成片天然森林植被,工程对自然群落影响甚微。(4)三峡水库对水质有澄清作用,但在城市附近会增加岸边污染,需要研究并提出对策。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首先如前所述三峡水库有巨大防洪作用,因此就可有效地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对血吸虫病防治有利。第二,可以改善局地气候,减少洞庭湖的淤积,有利于调节长江流量。第三,三峡建坝后,库区水位提高,水流变缓,原有适宜急流生活特有鱼类将向上游迁移另寻生境,重庆至秭归江段8个家鱼产卵场全部淹没,将移至库尾以上繁殖,鱼苗将被截库内,使坝下中游鱼苗减少。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共有12处产卵场,产卵规模占长江干流45%,建坝对四大家鱼不构成威胁。同时,白鳍豚、中华鲟、扬子鳄、大鲵等珍稀水生动物和鱼类也不会灭绝。第四,建库后不会引起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大面积的土壤潜育化、沼泽化。

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也有一定影响。(1)三峡建库后,枯水期1—4月平均增加下泄量1000—2000立方米,对咸潮冲淡的效果较明显,可以削减水体氯度的峰值,改善水质,有利于上海市给水。(2)建库后大通站10月份平水年下泄量平均减少8400立方米/秒,仍能达2万立方米/秒以上,可满足吴淞水厂要求。在枯水年情况下,10月至11月大通站流量分别减少5450立方米/秒和3000立方米/秒,小于1.8万立方米/秒的天数增加几天,即可能出现250ppm氯度,超过饮用水标准,对吴淞水质略有不利影响。(3)滨海地区由于沿江河道多已建闸控制拦潮蓄淡,而沿河岸的侧向入侵很小,三峡建坝后对河口潮位影响5—15厘米,与潮水位涨落1—2米相比变化很小,不会加重土壤盐渍化。(4)建库前,宜昌至大通河段,泥沙冲淤基本平衡。建库后经80年运用,水库泥沙基本达到平衡。但在前10年约有60%泥沙留在库内。水库清水下泄,水流将从河床不断补给泥沙,而且入洞庭湖泥沙减少,经过至河口1800公里补给,入海沙量不会有大的减少,对河口生态环境不致有明显影响。

总之,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其总体效应是利大于弊。

  本文标题:国土整治中的重点项目(2)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4/599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4/5999.html

标签:国土整治重点项目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