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地学流派,洪堡好辛苦;说西域水道,徐松实不易(7)
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几乎无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地理学的发展,在中国也逐步衰落,处于严重落后的状态。
鸦片战争以前,广东等一些沿海地区,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来往比较多,彼此接触的较频繁,为了及时了解外国地理学的最新动态,林则徐等人先后编辑译介了《四洲志》、《地球全图》、《平安通书》等外国地理方面的图书。
而魏源则认为林则徐等人的这些译著大都侧重于同商业贸易有关的地理问题,而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则不是太详细,因此,他广泛地搜集中外有关的文献资料,著《海国图志》一书。
这本书于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成书,以后在道光26年至27年(1846~1847)和咸丰2年(公元1852年)又作了2次增补。
他以《四洲志》为基础,引用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名家著述70多种,此外还有各种奏折30多件以及一些亲自了解来的材料。
《海国图志》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对外国的沿革地理作了整理和研究,并且附有东南洋各个国家、西南洋至印度和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光吸收西方的地理知识,而且还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开创了中国人比较系统地研究世界地理之始,说明中国人对域外地理的认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的时候,我国人民还能够根据气候、动物异常、地声等现象,作出临震预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山西平陆地区从8月6日起,“盆倾担注”,连续下了30多天的大雨。而过了9月9重阳节以后,天渐渐转晴,并且越来越热,有时气温竟高达40℃。
在过去,过了重阳节以后,气温便明显下降,人们开始有秋凉的感觉。有些年龄大的人,根据前辈传下来的“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的经验,认为有可能会发生地震。果然在9月20日午夜2时,“忽然屋舍倾塌”,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地震发生前由于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使地下岩石破裂、错动,聚集了很久的能量会一下子就迸发出来,而这能量又可以转化为电、磁、光、热、声等其他形式,同时,出现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并导致气候、动物异常,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地震前兆。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5年)12月11日,辽宁金县发生了一次强大的毁灭性地震,“未震之时,先闻有声如雷,故该处旗民早已预防,俱各走避出屋,以未曾压毙多人,只伤男妇子女共七名”,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利用地声,作出临震预报以减少损失的范例之一。
经过无数次地震的劫难,人们逐渐积累了观察地震先兆的丰富经验。
比如,宁夏《隆德县志》就曾经把地震前兆归纳为“地震六震”:
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池沼之水,风吹成荇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
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泙汹,此常情;若风日晴和,■飓不作,海水忽然绕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光异日中,势必地震。
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时置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栗,势必地震。
以上所说的六条,对地震前的天气异常、地下异常、海啸、地光、地震云等等宏观先兆一一作了精辟的概括。
这些宝贵的经验,不光在古代,而且今天仍然可以作为群众性预测预报地震的有效手段,并为我们进一步揭示地震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大清一统志》是清王朝官修的地方志,主要记述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清王朝的疆域政区状况,《大清一统志》编修的时间比较长,最初是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开始,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重修,到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完成,共560卷。
《大清一统志》内容庞杂,涉及到了广泛的范围,又是许多人集体编修,所以必须要有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标准。
徐乾学拟定了《大清一统志》的凡例21条作为编辑的标准。
他充分地研究了《禹贡》、《职方》、历史正史地理志、唐宋以来的地理总志等书的体例、结合现实需要提出了分野、部辖、图经、建置沿革、城池、形势、里至、户口、田赋、古迹、人物等21个纲目,在每个纲目之下,详述了设立该纲目的根据和写该纲目的具体体例。
陈廷敬则认为要写好这些纲目,必须贯彻“事贵博,文取约”的原则和志与史相经纬的原则。也就是说,历史事实要广博,文字要简洁明了,写人物,历史记载了的,志就略;历史没有记载的,则志就要详细地记载。
雍正年间,方苞在继续修书的过程中,又重申了“简明”的原则,对凡例也略加修改。不单乾隆八年完成的《一统志》是按这一凡例的精神与原则写成,而且乾隆四十九年续修成的《一统志》、道光二十二年重修成的《一统志》都是沿袭这一凡例和原则而写成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3/598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3/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