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机械剥蚀作用
机械剥蚀作用
侵蚀作用
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等。风化作用产生碎屑,为外营力提供了侵蚀地面的条件;继侵蚀作用之后,相继出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使地貌改观。狭义的侵蚀作用指流水、波浪和潮流、冰川和风等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广义的侵蚀作用还包括坡地上岩屑、土粒受重力影响顺坡下移的块体运动。剥蚀作用与侵蚀作用概念一样,有上述含义的狭义和广义之分。
有人认为剥蚀作用等同侵蚀作用,一些人认为剥蚀作用概念广于侵蚀作用,也有人认为窄于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机械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
化学剥蚀作用
此外,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侵蚀作用分类
海洋侵蚀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四种,其中洋流和浊流主要作用于大陆坡和深海盆地,对陆地海岸造成侵蚀的主要是波浪和潮汐。与地表径流一样,波浪和潮汐的侵蚀作用也分为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两种类型。由于波浪和潮汐的机械冲击力远远大于陆上的地表径流,所以较短时间内就能对海岸地貌造成巨大破坏。许多沿岸地区都建有防波堤以保护海岸。防波堤是一种有很多孔洞的人造堤坝,通常建立在离海岸一定距离的地方,它既保证了海水的自由出入,又能有效地分散波浪能量。此外,与陆上淡水相比,海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对沿岸岩石具有更强的溶解作用,时常能够塑造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海蚀地貌景观。
河流侵蚀作用
河流又称地表径流,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流速。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原因较多,既有流水的机械冲击力,也有水的溶解作用,以及水中所携带砂石的磨蚀作用。通常,河流的上游或中游都从山区通过,这里水流湍急,河道断面较窄,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导致河床下蚀。正因为如此,河流的中上游经常会出现瀑布和峡谷。河流的下游通常位于平原,地势平缓,流速较慢。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河道外侧的水流流速较快,久而久之,对河道外侧形成强烈的侧蚀。侧蚀的结果使河道呈现出迷人的弯曲状,称为河曲。
河流侵蚀作用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等。
冲蚀作用是指水流的冲蚀使河岸崩塌,带走泥沙石砾。
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磨蚀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也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圆度增大(波浪、潮流、海流和风的作用亦出现这种情况);细粒的粉砂、粘土则被悬浮下输。
溶蚀作用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过程。当水中含有CO2时,则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在易溶岩区(如石灰岩区)溶蚀作用尤其明显。
河流侵蚀作用按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侧蚀和向源侵蚀。下蚀作用加深河床,在上游山区刻蚀出宏伟峡谷。旁蚀作用拓宽河谷,在中下游区形成蜿蜒曲流和宽坦的谷底平原。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延长。
地下侵蚀作用
地下水溶蚀和潜蚀作用多发生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地下水与地表水结合,溶解可溶性岩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称为溶蚀作用。
地下水沿岩(土)层的裂隙流动,溶解并冲带岩(土)层中可溶性矿物,对岩(土)层起淘空作用,引起上覆岩(土)层发生坍陷,称为潜蚀作用。
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 指冰川缓慢运动中发生的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见冰川地质作用)。
海蚀作用
海蚀作用 由波浪、潮流、海流等引起。包括冲蚀、磨蚀和溶蚀等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带(见海岸侵蚀地貌)。
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包括风吹蚀地面的吹蚀作用,和挟带的碎屑物磨蚀地面的磨蚀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34/627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34/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