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10.1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十章 自然气候变化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缘  起

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种显著的暖化,由此造成全球生态系统连锁影响,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相围绕的争论和谈判表面上是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实质上涉及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国家利益。

媒体每天都有世界各地形形色色自然灾害的报导,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灾害问题,以及人类应当如何检点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2009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

会议概况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合作伙伴: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向穷困国家转让资金,支援它们减排。   

宗旨及预期目标: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

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焦点问题

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译注,链接文章中的图见下,卫报)。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政府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影响到COP15能否成功。同时,还有人怀疑采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2010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本文标题:10.1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34/625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34/6253.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