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由来-华北地区(9)
左权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7.1°,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主峰西侧。古称辽州,辛亥革命后改称辽县。1942年日寇“五月扫荡”时,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6月2日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
寿阳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7.9°,在山西省中部,太行山西麓,据《寿阳县志·序》,寿阳县,以城南临寿水得名。因水北曰阳、晋置寿阳县。
介休市:
位于东经111.9°,北纬37.0°,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介休因介山而得名。介山即绵山。春秋时,介子推隐居此山,后人嘉美他的行谊,称绵山为介山。秦因置介休县。休是美的意思,表示对介子推的景仰。1992年设市。
太谷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37.4°,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建县于商。秦汉称阳邑,隋朝改太谷县,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太谷即今之团柏谷,现属祁县)。
和顺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37.3°,在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西侧。北齐置粱榆县。隋改和顺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和顺县,因县东北有石勒所筑和顺城为名。
平遥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7.2°,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古称“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焘(焘与陶同音)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县。
榆社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7.0°,在山西省中部。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县。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次县吴卓信补注说:“《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杜。”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
廊坊市:
廊坊市:
位于东经116.6°,北纬39.5°,在河北省中部,北邻北京,东邻天津。廊坊原系一个自然村。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形成村落,原名琅珐村,以村中之琅珐寺得名,后因用字生僻取谐音改为廊坊。1948年置安次县,1983年改为廊坊市。
霸州市: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1°,在河北省中部,东邻天津杨柳青镇。汉称益昌县,唐称益津县,五代至清末称霸州。以霸为名,乃取威烈之义,以示武功。另据《大明一统志》:后周始立霸州,“留其将韩令坤守之,以示雄霸之义”。县名沿袭州名。1990年改设霸州市。
三河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39.9°,在河北省中北部,西北邻北京,东邻天津。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临泃县,以县城濒临泃水得名。开元四年(716年)复置,改称三河县。据《大清一统志》载:“以地近泃、洳、鲍邱之水而名。”1993年设市。
固安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9.4°,在河北省中部,北邻北京市。固安县汉代为方城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固安县。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载:“汉有故安县,北魏改为固(古时“故”可通“固”),……隋于方城故地复置固安县。盖用旧县名而易其地也。”固安一名可释为“城郭坚固,永得安宁”之意。
永清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3°,在河北省中部,永定河流域。隋为通泽县,唐代又先后称武隆县和会昌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永清县。据《大清一统志》载:“取边境水清之意。”又据《永清县志》:“因永定河(原称桑乾河)水流湍急,浑浊多沙,时常为患。幽州节度使张守垚上请改会昌为永清,“取沙漠(即河中泥沙)永清之意”。
香河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39.7°,在河北省中北部,西邻北京,东邻天津。据《香河县志》: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置香河县,“县东南滨水,多栽芰(茭)荷,夏秋之间,其香馥郁,因名香河”。香河县以河为名。
大城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8.6°,在河北省中东部,子牙河下游。汉称东平舒县。后晋时沦入契丹,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收复,改名大城县。据考,大城旨在取威烈之义,义彰武功,显示城防坚固。
文安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8.8°,在河北省中部,地处大清河下游,东邻天津静海县。西汉置文安县。文安一名,当地传为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义而得名。又据《郡县释名》:“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
大厂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9.8°,在河北省中北部,潮白河上游.邻北京市。据传,明嘉靖年间,海氏先祖海南悉由沧州迁居此地立村。因当地为明代较大牧马场,俗称大场,遂以此为村名;后大场又演变为大厂。1952年设大厂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县。
离石市:
离石市:
位于东经111.1°,北纬37.5°,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战国为赵离石邑,秦始置离石县。据《山西通志》:“离石山,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即赤坚岭也。山前有离石水。古设离石郡、离石县,胥以山名。”1996年设市。
文水县:
位于东经112.0°,北纬37.4°,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部。西汉为大陵县,王莽改名大宁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文水县,因县境有文谷水故名。
中阳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7.3°,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战国时为赵国中阳邑,汉置中阳县。金改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复改中阳县。据《孝义县志》,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
兴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8.4°,在山西省西部,吕粱地区西北部,黄河东岸。唐称合河县,金置兴县,似取兴金朝所置之义。又据《名胜志》:“兴县以近新兴郡而名也。”
汾阳市:
位于东经111.8°,北纬37.2°,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部。西汉置兹氏县,王莽改名兹同。晋置隰城县。唐改西河县。明置汾阳县。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1996年设市。
临县:
位于东经110,9°,北纬37.9°,在山西省中部西侧,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北周置乌突县,隋开皇元年(981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又据光绪《山西通志》,临县,以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为名。
上一篇:中国地名由来-华东地区
下一篇:中国地名由来-东北地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kepu/renwen/869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renwen/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