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1.2 人口迁移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7-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一章 人口
1.2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材设计思路】
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这种迁移不仅影响地球上人口的分布状况,而且对文化传播和资源利用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处在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它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客观上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迁移是影响人口变动的变量,对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有重要影响。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是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中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人口迁移影响人口分布状况。迁移和人口增长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迁移的任何变化,必然导致人口分布状况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大批农民由乡村到城镇的迁移活动,城镇化不可能进行。所以人口迁移又是联系人口分布和城镇化两部分内容的桥梁。
本节教材讲述回答了人口迁移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总体编排思路是“迁移概念-迁移原因-迁移特点”,即从核心概念出发,分析迁移背后的主要原因,再解释不同类型迁移的时空特点和现实情况,以突出人文地理中的“理”及其运用。
本节的情境设计是我国目前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图文资料,并围绕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的关系提出两个问题:春节期间回家过年或外出旅行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春运情境中开始本节的学习。
教材先讲清楚探亲访友、出差、旅游与人口迁移的区别,并给出一个人口迁移较为简明的定义。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按照这一定义,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游牧民的迁徙等不应该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教材强调,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变化的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之所以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以及旅游、出差等活动区分开来,因为它们各自的社会经济意义是不相同的。人口迁移有不同类型,其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按地理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对人口迁移进行划分,即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在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教材指出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并给出了人口机械增长的概念。由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正负值,可判断某一区域是人口净迁入区还是净迁出区。最后总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从而让学生在认识区域人口的数量变化时,一是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要考虑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
人们之所以重视对人口迁移的研究,是因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本身都会产生深刻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认识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从迁移者本身来看,迁移可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迁出地来看,可能有减轻当地资源环境压力、人才外流等正面和负面影响;从迁入地来看,可能有缓解当地劳动力短缺、促进文化交流、带来就业压力、影响社会治安等正面和负面影响。
教材以“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的设问,引出解释人口迁移动力的“推拉理论”。根据“推拉理论”,可以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两类:“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前者将人口从本区域向外推,后者将人口吸引到本区域。教材中给出了这一对力的一幅示意图(图1.12),显示了不论是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存在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尽管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这一对力很重要,但归根结底这一对力取决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迁移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口迁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不同地区生存环境的差异。这种地区间生存环境的差异,是多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教材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讨论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材在讲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时,突出了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差异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两个方面。教材指出迁入区产生的巨大拉力表现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等方面,例如,美国老年人退休以后迁居地约1/3选择南部佛罗里达州,在那里他们可以享受阳光和海滩。迁出区产生的巨大推力表现为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方面。教材还以“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的“案例”,具体说明自然灾害对一个国家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发生,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现象,受人文因素的制约比较明显。在诸多人文因素中,教材从经济因素讲起,是因为经济因素在人口迁移中的作用非常明显。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是迁移的主要动力。教材列举了美国和墨西哥劳动力价格的差异所导致的墨西哥大量移民流向美国。教学时还可补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工资水平较高,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首选去向。教材还指出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影响人口的迁移,并给出了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图文资料,以说明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来自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等。如果发生战争,会直接导致人口大量的外迁。
教材设计“分析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内部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美国,是因为美国不但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国内人口迁移也相当频繁。这里侧重分析美国在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及主要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特点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展开。从空间看,有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从时间看,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不同。
教材指出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表现为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其主要特点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由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国家,即欧洲人迁往美洲和大洋洲,非洲黑人迁往美洲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一是迁移人口流向的变化,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二是外籍工人大量增加。教材给出了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的案例,进一步诠释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国内人口迁移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很大,工业化导致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镇,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材把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时期归纳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前,人口迁移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抽调各种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倡导;二是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迁移,主要原因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动。教材以我国1949年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为例,说明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原因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20世纪80年代户籍制度出现松动,我国大规模跨区域的人口迁移流动已呈现不可阻挡之势,人口迁移时空格局亦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教材图1.20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差异,迁移强度也有大幅的增加。八个主要人口迁入地全部位于东部三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内,而主要的人口来源地都是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这和全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完全吻合。
本节内容结构如图1-3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速度慢,仅属于少数人的移动,但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有的移动具有永久性质,但有的只是暂时性质的移动。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被定义为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对于“长期”或“永久”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习惯上,把人口迁移的发生限定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这一特定的时间范围就是迁移间隔。迁移间隔可以是有确定时间长度的,如1年、5年或10年,也可以更长甚至是无限的,也就是“终生”的。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除为了统计的准确和方便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本身都会产生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果时间太短,上述诸方面的影响尚来不及全面地表现出来;如果时间太长,迁移对各方面的影响可能已经消失。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准确地反映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定义人口迁移时,选择合适的时间间隔,是很重要的。
2.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的含义。强调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只有超过一定的距离,迁移者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这里“一定的距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人们以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区分某一人口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3.认识区域人口的数量变化,一是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考虑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增长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综合结果。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增长率为正数时,表示总人口数在增加;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时,表示总人口数在减少。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将会减慢,未来的人口增长及分布将更多地取决于人口的机械增长。
尽管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死亡一样,也是人口变动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一起,共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等,它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劳动力供给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人口会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而增加,也会因本地区人口向其他地区迁出而减少。
迁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数量及其结构发生较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当大批的人口迁入或迁出某一地区时,此种影响尤其明显。以深圳为例,1979年以前,深圳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以后,全国各地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2016年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达到1190万人。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人口问题时,必须对人口迁移给予足够的重视。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区劳动力成本存在差异,人口迁移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迁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力的迁入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迁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成为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和高科技人才的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会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成为世界人口迁入地,印度等亚洲国家是移民美国数量较高的国家。在美国的高新技术中心“硅谷”,外国高科技人才的数量也以印度、中国居多他们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其次,促进迁入地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口的大量迁入给地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一般素质的劳动力使迁入地的产业结构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而高素质劳动力的迁入带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迁入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而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迁入,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促进迁入地不同文化的融合。人口迁移是各种文化在同一区域不断碰撞、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过程。文化具有包容性,人口的迁移给迁入地带来不同的文化,丰富迁入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第四,给迁入地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大量人口迁入,迁入地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人口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另外,社会没有足够能力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部分居民可能会处于失业状态,贫富差距加大,违法犯罪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较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迁出地人才流失严重。迁出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严重。目前,亚洲、非洲成为世界主要人口迁出地。劳动力的迁出,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严重影响迁出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迁出地产业结构处于比较低端的状态。劳动力的迁移一般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当劳动力迁出后,迁出地的人口结构主要以少年儿童、老年人口和已婚妇女为主,这使得迁出地的产业结构处于低端的发展状态。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力和拉力这一对力,源自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
任何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人口的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人们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原居住地)各种因素的评价,会受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例如,适宜的气候对每个人都可能是拉力因素,好的教育设施对学龄儿童的父母可能是拉力因素,但对没有孩子的人来说则可能是推力因素,因为维持好的教育设施,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钱。一个人的年龄、家庭状况(婚姻、子女、收入等)、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都会影响他对原住地和迁入地的评价,从而影响迁移决策。通常,一项迁移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其中包括了人的主观决策过程。因此,人口迁移是人类对外界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2.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或者说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改造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因素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当自然环境发生突变,例如,生态环境恶化、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不管在什么时期都会促使人口的迁移,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部大草原地区的生态移民。这个地区原来是天然的大草原,大批白人农民进入后,大规模开垦种植,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建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小麦带。但当时干旱的气候条件加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沙尘暴频发,从而出现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3.战争等政治因素导致的难民潮。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战争或冲突,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形成难民潮。难民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的一大顽疾。由于灾难、战争、民族及种族争端等,难民问题日益严重。全球难民数量每年高达2000万以上,其中妇女和儿童占难民中的多数,难民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欧洲目前正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难民潮。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经地中海进入欧洲的难民总数呈增长趋势。此外,还有大批难民经陆路进入欧洲。经海路进入欧洲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阿富汗等中东和亚洲的战乱国,以及利比亚、厄立特里亚等受战乱和贫穷困扰的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联合国从2001年起,把每年的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难民问题的关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出现了首个难民代表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简而言之,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对新土地的一系列探险活动。15世纪初,欧洲各国正处于发展初期,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建功立业的渴望,成为欧洲人组织海上探险、开展海外贸易、占领殖民地的驱动力量。由于传统的东西方陆上交通线和地中海交通线被突厥人所控制,欧洲人只能从大西洋上寻找通往东方的道路。此时指南针已从中国传到欧洲,航海技术也取得了初步发展,从而为海上探险打下基础。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资交流外,带给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占领,可以说是一部大侵略史。很明显,15-18世纪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实际上只是针对欧洲人说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前期的人口迁移创造了条件。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向美洲的人口迁移。
欧洲向新大陆大规模的移民,是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开始的。19世纪西欧各国向外移民逐渐增加,19世纪80年代,移民浪潮扩展到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人们一般把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瑞士、荷兰等西欧各国称为欧洲老移民国,而南欧、东欧各国称为新移民国。除普遍去美国以外,英国移民多迁往加拿大、大洋洲和南非,法国移民多迁往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地区,德国和南欧移民则多迁往拉丁美洲。在过去的近200年时间里,欧洲共迁出人口6000万,其中3600万到了美国,其余人口移居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
3.在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
为弥补开发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展开残酷、野蛮的奴隶贸易的罪恶活动,将大批黑人从非洲运往美洲。从15世纪到19世纪,欧洲不少国家,如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都卷入了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贩卖行径。奴隶贩子们从欧洲携带一些工业品或工艺品,前往非洲同当地的酋长交换奴隶,然后将奴隶运往美洲,出售给种植园和矿山,再从当地购买金银和各种土特产,带回欧洲出售,形成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奴隶三角贸易”。在400多年罪恶的奴隶贸易中,几千万奴隶被从非洲运往美洲。由于许多奴隶在贩运过程中死亡,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了上亿人口。
4.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呈现新的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减少,非永久性的外籍工人增加迅速。
外籍工人数量的增多,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内劳动力资源供给关系在地区上分布的不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加缓慢,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这些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增加外来移民,而是选择临时输入劳动力的方式解决矛盾。与此相反,不少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向外输出劳动力,也是改善经济状况的办法。据粗略统计,目前世界外籍工人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美、西欧和中东三大地区。西欧是最早出现外籍工人的地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外籍工人较多的地区,主要来自南欧和北非各国。美国的外籍工人增加很快,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墨西哥、波多黎各等地。中东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外籍工人集中区。这是因为1973年以来,中东各石油出口国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地区,纷纷从巴基斯坦、印度、埃及、也门等地招募大量劳动力。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外籍工人人数最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科威特的外籍工人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卡塔尔的外籍工人甚至超过本国人口的一倍。
5.欧洲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区,移民的形式主要是外籍工人。
据统计,在欧洲有合同的外籍工人有1200万左右,主要来自北非、西亚地区,目的地主要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这些外籍工人在迁入国从事最低等的工作,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文化上却与当地人摩擦不断。西欧、北欧的外籍工人中,也有一部分来自东欧和南欧。在法国,1/3的高速公路、2/5的住房、1/4的汽车都是由外籍工人建造和生产的。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外籍工人人群,数量多达200万,占欧洲外籍工人的1/6,占法国体力劳动者的1/10。德国有超过100万的外籍工人来自土耳其,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外籍工人数量曾达到250万。与美国接收的移民相比,欧洲外籍工人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问题提出-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共同建构”的思路展开。利用“我国春运人口大流动”等问题,引出本节主要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会带来什么影响?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何特点?首先通过举例、讨论、对比等方法,区分人口迁移与短暂的人口移动之间的区别,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接着联系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对“人口为什么会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一问题,可在分析、探讨“推拉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如生态移民、叙利亚难民等)和一些典型案例(如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等)的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不同因素。人口迁移的特点有一定时空性,分析时要结合人口迁移示意图和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来展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的结论,并建构知识框架。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一、采用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对人口迁移没有明确概念界定,但对日常生活中诸如离开家乡出外打工这种人口流动现象有所了解。因此,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将人口迁移与暂时的人口移动作比较、判断。判断人口迁移,需抓住关键字眼—人口居住地长期或永久变动。其次,借助叙利亚难民、爱尔兰土豆大饥荒纪念雕像等素材,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情景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再次,通过比较和查找地图,让学生归纳国际与国内人口在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运用各种方法,将学生对人口迁移的认识推向更高层面。
二、要将一般原理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管人口迁移有其普遍性的原理和规律,但就不同的个案而言,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知识迁移的同时,强调不能生搬硬套。教学中要注意选取各类典型案例进行比较,重视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例如,当前影响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对具体个案而言就不能一概而论,战争、环境变化,甚至气候都有可能是主因。
三、注意调动不同模块、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本节内容综合性强,人口迁移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差异。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受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理解人口迁移是自然、人文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既对迁入地,也对迁出地产生影响;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有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对人口迁移的分析有时还要考虑其时代背景,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等。分析以上问题有必要补充相应图文资料,对其历史背景作必要的铺垫。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原理,说明某区域人口迁移的现象”。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情境的导入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对人口移动问题的兴趣;二是引发学生思考,如人口移动是否都属于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利用教材提供的图1.10“2017年我国春运场景之一”进行拓展。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春运场景、人们旅游、出差、外出打工、定居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并提问:这些图中人口移动都属于人口迁移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配备“智慧课堂”设备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信息,寻找答案。
方式二:课前,挑选班上一两个祖籍在外省的同学,并让他先画好自己祖先移动的线路图及找出一些能证明移动的旧照片。上课时,请这些同学展示移动线路图和照片,并讲述自己祖先的移动过程和经历,引起学生兴趣,提问:这些同学的祖先的移动是人口迁移吗?如果是,他们为什么要迁移呢?
方式三:展示并播放歌曲《走西口》。《走西口》反映的是明末清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西一带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山西人外出谋生去内蒙古包头、河套的真实写照。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走西口属于人口迁移吗?哥哥为什么要走西口?
【什么是人口迁移】
这部分教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人口迁移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时间”和“距离”被认为是两个基本要素。但由于时间和距离范围不易确定,教材使用了“永久性或长期”和“人口居住地”“改变”等关键词加以说明。并指出“探亲访友、出差、旅游等不属于人口迁移”。强调这些重要文字信息,帮助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有总体上的认识。
二、人口迁移会导致区域人口的变化。
从大尺度(如全球)看,人口迁移可能不会改变人口总量。但对某一区域(如县、省)而言,人口迁移可能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变化。区域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异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有正、负之分,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可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人口净迁入区和净迁出区的含义,并列举一些区域人口变化的数据,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人口机械增长率。
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涉及迁入区和迁出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影响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可结合实例进行讨论分析,例如,以“内陆某省人口大量迁移到沿海某省”为例,分析人口迁移对两省分别带来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现在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结合教材中的“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归纳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具体可参考表1-5。
表1-5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地区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迁入地 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节约教育和培训费;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等 带来就业压力;影响社会治安;引发种族冲突;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等
迁出地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等 年轻人的迁出致使劳动力减少;导致人才外流等

 

教材“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的“活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对这些看法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可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意味着人口数量增减,把握这个关键点,就不难推导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能提出教材之外的一些见解,重在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和综合思维。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这部分内容教学主要可分两部分展开。
一、推拉理论
1.导致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普遍存在。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因素对具体个人来讲,是无关紧要的。人口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人口迁移还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通常,人们对迁入地和原居住地各种因素的评价,会受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个性、文化水平、敏感程度、对其他地区的认识程度、与外界接触的方式等,都会影响他对原居住地和迁入地的评价,从而影响其迁移决策。例如,迁入地适宜的气候对每个人都可能是拉力;好的教育设施对学龄儿童的父母可能是拉力,但对没有孩子的人来说则可能是推力。因此,强调客观因素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人的主观选择。
3.人口迁移还受迁入地和原居住地之间各种中间阻碍力,如两地距离和迁移成本等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要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中要避免对结论单纯地罗列和灌输,应列举人口迁移的事实加以佐证和分析,如利用好教材中图1.13“主要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案例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和图1.15“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等资料。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但针对某一具体人口迁移事件时,其主导因素往往不同。
2.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有两个分析角度是同等重要的:一个是环境,或称“客观因素”“外因”;另一个是个人价值观,或称“主观因素”“内因”。它们共同决定了迁入地“拉力”和迁出地“推力”的对比关系。要使人口迁移行为发生,“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或拉力因素,人口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句话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客观存在作出判断的结果;二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三是人口迁移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具体可参考表1-6。
表1-6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举例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举例



经济因素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例如,美国吸引墨西哥人口迁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政治因素 战争、政治迫害、国家政策等都会导致人口的迁移。例如,近年来叙利亚内战,导致400多万人逃离家园;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三峡工程的修建,出现了三峡移民等
文化因素 宗教、民族等因素会导致人口的迁移
其他因素 家庭婚姻、投亲靠友、交通等都会导致人口的迁移



自然灾害 旱涝、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都会引起人口迁移的现象。例如,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1840年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矿产资源 资源的开发和耗竭都会引起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例如,英国的伯明翰、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环境因素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环境恶化都会引起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例如大城市的老年人退休以后迁居到环境好、气候宜人的海边城市

 

4.对教材“分析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活动”教学建议如下。
(1)为了达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可根据活动内容和教材图1.16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过程与路线。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2)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第二课时
【承转】
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地图、图片或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某些地区会从人口迁入区变成迁出区,有些地区又从人口迁出区变成迁入区,也有些地区一直是迁入区或迁出区?
方式二:回顾上节课某些学生的介绍,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的祖先迁移时有什么特点?和现在人们的迁移有什么不同?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主要从两部分展开。
一、国际人口迁移
1.对国际人口迁移总特点的分析,采用了两个“时间点”:一是19世纪以前;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让学生比较教材图1.18“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和图1.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这两幅图,归纳这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国际人口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变化。
2.为了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变化,可分大洲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两个时期迁入区、迁出区的变化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3.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的“案例”,再适当补充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或图片,增强学生对世界人口迁移的感性认识,如“奴隶贸易”“五月花号”等。
4.归纳教材图文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可参考表1-7。
表1-7  国际人口迁移总特点
时间 原因 特点 主要迁入地 主要迁出地
19世纪
以前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大洋洲、北美、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经济的差异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大洋洲、北美、欧洲、西亚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二、国内人口迁移
1.先对世界各国国内的人口迁移作整体概述。通常选择两个时段:一是工业化前,二是工业化后。
2.归纳教材图文信息,填写世界国内人口迁移总体比较表。具体可参考表1-8。
表1-8  世界国内人口迁移总体比较
时间 原因 特点
工业化以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 大批的移民为主
工业化以后 经济的差异 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

 

3.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典型案例,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国内人口迁移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将“一般现象”与“特殊个案”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对我国1949年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的分析,也选择了两个时间段:一是改革开放前;二是改革开放后。利用好教材图1.20“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分析、比较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人口迁移的特点。
(1)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特点为:一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二是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东北等地。
(2)改革开放后,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流向为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流动”,与本节开头“春运大潮”相呼应。
5.归纳教材图文信息,填写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比较表。具体可参考表1-9。
表1-9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比较
时间 主要流向 原因 特点
1949年-改革开放前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东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改革开放后 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工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政策;沿海经济发展快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

 

6.对教材“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的“活动”,教学建议如下。
(1)可事先挑选一两个学生在课前完成这个活动,让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家庭人口迁移情况。
(2)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注意每组里面都要搭配一两个祖籍在外省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活动题目进行分析。
(3)活动的三道题都是开放性题目,只要根据题目将各自家庭迁移情况说清楚就可以了。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1-10)。
表1-10  第一章第二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 只能说出空间变化 能从空间、时间两方面来界定概念 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准确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  
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只能判断出国内或国际人口迁移 能够归纳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如方向、组织性等) 能够结合案例背景,从迁移的方式和目的归纳人口迁移的类型特点  
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只能说出一两个自然因素 能说出自然和人文因素 能较全面、准确地分析拉力和推力中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 只能说出某一方面(如劳动力)的影响 能够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说出人口迁移某些方面的影响 能较全面、准确地分析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能结合案例(问题)全面、准确地分析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分析影响美国本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材料略)
1.请说出影响美国四个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在原题基础上改编)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11。
表1-11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能说出其中一个或两个阶段的影响因素 南北战争时期-战争因素
水平2 能够准确说出四个阶段的影响因素 南北战争时期-战争因素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经济因素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自然灾害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环境因素

 

2.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请说明其原因。(在原题基础上改编)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12
表1-12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能从资源分布、气候差异等某一角度回答 南部和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发展
水平2 能够从资源分布、产业发展、气候差异等多个角度全面综合分析 西部和南部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发展,阳光充足,空气清等
水平3 能够具体说出推力和拉力因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冬季严寒,工业密集,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人口大量迁出;西部和南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发展纬度低,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人口大量迁入

 

3.简要说明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在原题基础上改编)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13。
表1-13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能说出人口数量或劳动力的变化 减少迁出地(如东北部地区)劳动力;或使迁入地(如西部南部地区)劳动力增加
水平2 能够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说出人口迁移某些方面的影响 对迁出地(如东北部地区)而言:劳动力减少、人均耕地增多……;对迁入地(如西部、南部地区)而言:劳动力增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水平3 能较全面、准确地分析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迁出地(如东北部地区):减轻了资源环境压力;迁移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等。迁入地(如西部、南部地区):带来丰富的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和培训费;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迁出地(如东北部地区):年轻人的迁出致使劳动力减少;导致人才外流。迁入地(如西部、南部地区):带来就业压力;影响社会治安;引发种族冲突;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标签:人口迁移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