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口容量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章 人口
1.3 人口容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教材设计思路】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能引发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本章的落脚点放在本节的人口容量上,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正在快速增长。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预测表明,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97亿人。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我们星球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此,本节的情境设计选用了世界“第70亿宝宝”的图文资料,用以说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本节教材力图揭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两个概念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含义,引发学生思考地球未来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不同而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犹如一个具有特定体积的东西摆在那里,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这个“特定体积”指的就是,一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后者是人口的“合理规模”,因为要合“理”,就有了主观评价的意思,合谁的“理”?课程标准要求“解释”这两个概念,并非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教材侧重通过解释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口数量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教材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解释,是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的。从定义上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特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短板所决定的人口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食物供应,还包括提供所有资源和安全处置所有废弃物的能力,所以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域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两个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当我们谈到一个区域对人口的承载力时,指的是该区域中人口的总数量。教材用图1.22进一步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假设区域人口发展遵循图中所示的两种途径。在第一种情景下,人口在达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通过人口控制,使得区域最终的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也就是说,人口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发展的。在第二种情景下,人口持续增长直到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将因饥荒、疾病、污染、资源耗竭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最后使得人口回落到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可能因为大范围的环境破坏而变得更低。换言之,如果不阻止对区域资源环境的破坏,区域可能无法支持它原本可容纳的人口。
从影响因素上看,教材分三个小条目阐述了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和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在这三大影响因素中,自然资源是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也是基础。当地的自然资源是估算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重要参数。教材用“木桶效应”的图文来说明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假设有一个代表资源的木桶,其最短板,即最少的资源种类,直接决定着木桶装多少水,也就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第二个因素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的科技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产出水平即资源利用效率会有很大的差别。此外,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也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还能促进贸易的发展,让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运转,从而改变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因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确定未来人口规模时必须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教材以日本为例加以佐证。第三个因素是人均消费水平。在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下,人均消费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费水平高的区域所供养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显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教材进一步以美国和印度的对比来说明这个观点。目前美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排世界第一,尽管美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到5%,却消费了世界资源量的30%。
在第一个标题的最后,教材从全球尺度来讨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其意义是比较明确的。因为地球是“封闭”的星球,能量全部来自太阳(包括转化为矿物质、生物质等形态的能量),资源主要存在于地表和地下,能源和资源的总量确定,地球的人口总容量也就是确定的,就像杯子能装多少水一样确定,虽然不同学者核算的结果大相径庭。教材图1.24以形象的漫画,给出了三种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分别代表了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和温和派的不同观点。同时,这张漫画也想说明地球的人口容量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估计结果也没有对错之分。
遗憾的是,许多科学家认为在一些地区,人口已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过度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灭绝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人口发展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明显迹象。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甚至已超出了全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如果这些说法是真的,人类社会无疑已处于教材图1.22情景b中的情况。我们可能的选择只有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环境破坏,在地球有限的承载范围内减轻人口带来的影响。为此,本节第二个标题安排为“人口合理容量”。教材首先解释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人口合理容量看似是一个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口数量越多,对于区域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就越多。由于资源储量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无法承载过量的人口消费,所以对区域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区域的人地矛盾突出。人口数量的增加还会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在一些大城市,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凸显。教材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差异。对发达国家来说,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引起明显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资源耗损,而且这些问题是跨国和跨区域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已经严重威胁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国家都实施了一定的生育措施或人口迁移政策,来抑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富人比穷人)对资源、环境问题,应负更多的责任。
设计“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引发学生思考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辩证地看待众多的人口是这个活动的重点。至于我国人口究竟多少才合适,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在思考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时要考虑的因素都有哪些。
本节内容结构如图1-4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生存的区域总是有限的,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经济水平如何发达,人们的消费水平如何改变,一些人类生存必需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经济发展终究要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对一个具体的区域而言,在特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资源和环境条件对人口也同样产生着客观的限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用区域中的最大人口容量来衡量。
2.一个封闭系统和一个开放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一种资源的匮乏会使得其人口容量大为降低。而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资源、能源可以从外地调入。因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也就是说,随着条件改变,它也会变化。例如,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会影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水平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确定未来人口容量时必须考虑到技术进步的作用。此外,消费水平的高低也同样制约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不同的消费水平需求会有完全不同的人口容量。显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3.乐观主义者是指那些相信技术发展可以解决我们所有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人。他们总是认为,我们的选择是无穷尽的,我们永远都可以依赖人类的创造力,从科技的魔术帽中变出另一只兔子来—人类能够不断地发现充足的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污染也可以得到控制。例如,为了粮食增产,我们可以灌溉荒漠,可以从排干湿地到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超级玉米和大豆,获得足够的粮食,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
4.悲观主义者相信技术不会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发那些针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因为全球人口、资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都在同时增长,而且呈指数增长。更为严重的是,这三类增长都已经超过了指数增长曲线的拐点,并且正处于最陡的增长区间内。尽管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技术工作者、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们正奋力寻找解决之道,但人口数量的增长仍势不可挡。我们自身制造的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均发展得越来越快,远远超过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速度。技术发展既不能如乐观主义者所宣扬的那样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赶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5.温和派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当前的过度消费的社会转向可持续社会—一种在地球极限内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那么我们就还有足够的时间。可持续社会是指人类应在不影响下一代和其他生物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求。绝不能够拆东墙(为未来后代提供的服务)补西墙(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实现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社会是一项有挑战的任务,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本质上是生态命题,不是经济命题。从经济学来讲,任何人为设定的人口极限容量都会在科技、生产力的威力下破产。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和人口学家埃尔里奇曾经打过一个著名的“十年之赌”,经济学家很乐观,人口学家很悲观。十年之后,经济学家赢了,似乎全球的人都可以跟着乐观了。但是,实际上全球意义上的人口极限容量没有因此消失,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只不过在加速资源、能源的消耗,加快人口容量极限的步伐,如果对此事不警觉,人类社会将在追求过程的快感中崩溃。这种警觉永远不可能来自经济学家,在他们眼里,效率和福利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永恒的主题。
2.人口合理容量从时效来看是长期的命题,不是短期的命题。整个地球或地球上某一个区域将来能稳定地容纳多少人口,不是短期命题,所以也就不是经济学命题。西蒙和埃尔里奇的赌打了十年,似乎够长了,其实还不够,如果把赌期延长到100年、500年,乐观的经济学家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人口合理容量着眼长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且必须严格限定在生态命题上。因为人口密度过大,会压缩生态缓冲空间,比如大面积、高密度的城市是自然窒息的城市,是反自然的异化空间。人口过多带来的自然生态危机已经制约了人类的发展。
3.人口合理容量是价值命题,不是工具命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的“合理规模”。大到地球,小到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人口容量到底多大才是合理的?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因为要合“理”,就有了主观评价的意思。这个主观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不管人口数量具体是多少才合理,首先要有合理人口的意识。敬畏人口合理容量,就是追求地球、区域或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是健康发展。打个比方,对于一个过于肥胖的人,医生可以劝告他过分肥胖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他会说,胖了也要吃饭,吃饭就要长重量,没办法,随它去。其实,拒绝减肥就是拒绝健康、拒绝长寿。同样,对于人口快速增长的地球、区域或城市来说,开展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讨论,是基于对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无视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拒绝健康发展,拒绝可持续发展。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主要讨论的话题有两个:一是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二是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与此相对应的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两大问题。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问题提出-实例分析-思考探究-结论得出-共同建构”的思路展开。首先以某一背景资料(如“世界70亿人口日”)引出话题—地球上最多可以养活多少人?进而引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再以木桶的“短板效应”和一些实例为佐证,理解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最后通过“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的思考,加深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转入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讨,借助漫画“苦难的母亲”等图文资料,全面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意义。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一、本节宜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相对宏观、抽象的,教学中要用通俗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例如,用公交车的最大载客量比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用较舒适的载客人数比喻人口合理容量,用木桶的“短板效应”来认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等。同时要认识到,无论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还是人口合理容量,它们都有相对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两者的数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引导学生上升到哲学的思考,树立全局观和发展观。
二、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还有“短板效应”、消费水平等。教学中要注意化难为易,多用形象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及相互间的关系,真正做到通俗易懂。例如,不少人认为消费水平高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也高,理由是消费水平高的地区经济较发达,所以能养活更多的人。这是混淆了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本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树立人地协调观。
“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和“地球适合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正确认识人口容量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会影响到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达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和“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课时建议 1课时。
实施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学中,该情境的引入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引发学生关注人口数量多少,二是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地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利用教材提供的图1.21“世界‘第70亿宝宝’”进行拓展。教师提供更多的诸如有关地球人口爆炸、“苦难的‘母亲”等漫画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地球到底可以养活多少人?学生讨论后回答。配备“智慧课堂”设备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信息,寻找答案。
方式二: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乐观者、悲观者和中间者,让他们分别查找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结果和原因。上课时,让这三组分别派代表讲述其查到的结果,提问:你赞同哪种估计?你对这些估计有什么看法?
方式三:收集一些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以及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政策的宣传图片,提问:为什么每个国家的人口政策不一样?为什么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政策也不一样?各个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引起学生思考。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这个标题主要讲述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可分下面几个层次展开。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在实际中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利用好教材图1.22“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说明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二、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时应注意:一般主要考虑的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如耕地、淡水、矿产等;居民消费水平包括物质生活消费,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消费;除以上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有影响。
三、木桶的“短板效应”原理可以用来分析多方面的问题。“思考”中的“资源木桶”分析只是一个示例。教学中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内容,例如,给学生提供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国家,让学生讨论,寻找影响该地区或国家的自然资源的“短板”。
对“思考”的教学建议如下。
1.思考1,首先引导学生在桶板上标上不同的资源,如矿产、水、热量、能源、土壤、植物等,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木桶的“短板效应”:资源木桶的最短板,直接决定着木桶装多少水,也就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说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确定性。揭示了各种资源决定的环境承载力,而最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决定了一个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
2.思考2,可给学生提供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国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该地区或国家自然资源“短板”可通过某些途径发生改变,这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又有不确定性。
四、要辩证地看待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而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要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源、科技水平和区域开放性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五、三种观点假定条件各不相同,估计结果没有对错之分。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而是要求学生明白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要考虑哪些因素。重在通过分析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人口合理容量】
这个标题主要讲述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可分下面几个层次展开。
一、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二、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最多能够养活多少人,是一个极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能够养活好多少人。
三、给学生提供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据和人口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其得出不同类型的国家要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需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关于人口合理容量,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对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人口合理容量看似是一个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去看待。
五、结合“活动”所提供的文字和实例,让学生讨论我国不同时期出现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及依据。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1-14)。
表1-14 第一章第三节评价目标
活动: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材料略)
1.人口学家马寅初说我国人口数为7亿-8亿适宜;中国科学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容量控制在16亿左右。为什么两者认识有这么大的差异?(在原题基础上改编)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15。
表1-15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16。
表1-16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1.3 人口容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教材设计思路】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能引发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本章的落脚点放在本节的人口容量上,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正在快速增长。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预测表明,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97亿人。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我们星球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此,本节的情境设计选用了世界“第70亿宝宝”的图文资料,用以说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本节教材力图揭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两个概念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含义,引发学生思考地球未来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不同而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犹如一个具有特定体积的东西摆在那里,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这个“特定体积”指的就是,一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后者是人口的“合理规模”,因为要合“理”,就有了主观评价的意思,合谁的“理”?课程标准要求“解释”这两个概念,并非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教材侧重通过解释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口数量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教材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解释,是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的。从定义上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特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短板所决定的人口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食物供应,还包括提供所有资源和安全处置所有废弃物的能力,所以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域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两个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当我们谈到一个区域对人口的承载力时,指的是该区域中人口的总数量。教材用图1.22进一步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假设区域人口发展遵循图中所示的两种途径。在第一种情景下,人口在达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通过人口控制,使得区域最终的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也就是说,人口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发展的。在第二种情景下,人口持续增长直到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将因饥荒、疾病、污染、资源耗竭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最后使得人口回落到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可能因为大范围的环境破坏而变得更低。换言之,如果不阻止对区域资源环境的破坏,区域可能无法支持它原本可容纳的人口。
从影响因素上看,教材分三个小条目阐述了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和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在这三大影响因素中,自然资源是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也是基础。当地的自然资源是估算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重要参数。教材用“木桶效应”的图文来说明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假设有一个代表资源的木桶,其最短板,即最少的资源种类,直接决定着木桶装多少水,也就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第二个因素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的科技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产出水平即资源利用效率会有很大的差别。此外,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也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还能促进贸易的发展,让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运转,从而改变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因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确定未来人口规模时必须考虑技术进步的作用。教材以日本为例加以佐证。第三个因素是人均消费水平。在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下,人均消费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费水平高的区域所供养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显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教材进一步以美国和印度的对比来说明这个观点。目前美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排世界第一,尽管美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到5%,却消费了世界资源量的30%。
在第一个标题的最后,教材从全球尺度来讨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其意义是比较明确的。因为地球是“封闭”的星球,能量全部来自太阳(包括转化为矿物质、生物质等形态的能量),资源主要存在于地表和地下,能源和资源的总量确定,地球的人口总容量也就是确定的,就像杯子能装多少水一样确定,虽然不同学者核算的结果大相径庭。教材图1.24以形象的漫画,给出了三种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分别代表了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和温和派的不同观点。同时,这张漫画也想说明地球的人口容量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估计结果也没有对错之分。
遗憾的是,许多科学家认为在一些地区,人口已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过度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灭绝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人口发展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明显迹象。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甚至已超出了全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如果这些说法是真的,人类社会无疑已处于教材图1.22情景b中的情况。我们可能的选择只有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环境破坏,在地球有限的承载范围内减轻人口带来的影响。为此,本节第二个标题安排为“人口合理容量”。教材首先解释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对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人口合理容量看似是一个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口数量越多,对于区域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就越多。由于资源储量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无法承载过量的人口消费,所以对区域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区域的人地矛盾突出。人口数量的增加还会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在一些大城市,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凸显。教材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差异。对发达国家来说,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引起明显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资源耗损,而且这些问题是跨国和跨区域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已经严重威胁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国家都实施了一定的生育措施或人口迁移政策,来抑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富人比穷人)对资源、环境问题,应负更多的责任。
设计“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引发学生思考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辩证地看待众多的人口是这个活动的重点。至于我国人口究竟多少才合适,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在思考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时要考虑的因素都有哪些。
本节内容结构如图1-4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生存的区域总是有限的,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经济水平如何发达,人们的消费水平如何改变,一些人类生存必需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经济发展终究要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对一个具体的区域而言,在特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资源和环境条件对人口也同样产生着客观的限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用区域中的最大人口容量来衡量。
2.一个封闭系统和一个开放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一种资源的匮乏会使得其人口容量大为降低。而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资源、能源可以从外地调入。因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也就是说,随着条件改变,它也会变化。例如,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会影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水平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确定未来人口容量时必须考虑到技术进步的作用。此外,消费水平的高低也同样制约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不同的消费水平需求会有完全不同的人口容量。显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3.乐观主义者是指那些相信技术发展可以解决我们所有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人。他们总是认为,我们的选择是无穷尽的,我们永远都可以依赖人类的创造力,从科技的魔术帽中变出另一只兔子来—人类能够不断地发现充足的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污染也可以得到控制。例如,为了粮食增产,我们可以灌溉荒漠,可以从排干湿地到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超级玉米和大豆,获得足够的粮食,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
4.悲观主义者相信技术不会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发那些针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因为全球人口、资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都在同时增长,而且呈指数增长。更为严重的是,这三类增长都已经超过了指数增长曲线的拐点,并且正处于最陡的增长区间内。尽管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技术工作者、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们正奋力寻找解决之道,但人口数量的增长仍势不可挡。我们自身制造的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均发展得越来越快,远远超过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速度。技术发展既不能如乐观主义者所宣扬的那样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赶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5.温和派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当前的过度消费的社会转向可持续社会—一种在地球极限内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那么我们就还有足够的时间。可持续社会是指人类应在不影响下一代和其他生物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求。绝不能够拆东墙(为未来后代提供的服务)补西墙(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实现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社会是一项有挑战的任务,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本质上是生态命题,不是经济命题。从经济学来讲,任何人为设定的人口极限容量都会在科技、生产力的威力下破产。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和人口学家埃尔里奇曾经打过一个著名的“十年之赌”,经济学家很乐观,人口学家很悲观。十年之后,经济学家赢了,似乎全球的人都可以跟着乐观了。但是,实际上全球意义上的人口极限容量没有因此消失,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只不过在加速资源、能源的消耗,加快人口容量极限的步伐,如果对此事不警觉,人类社会将在追求过程的快感中崩溃。这种警觉永远不可能来自经济学家,在他们眼里,效率和福利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永恒的主题。
2.人口合理容量从时效来看是长期的命题,不是短期的命题。整个地球或地球上某一个区域将来能稳定地容纳多少人口,不是短期命题,所以也就不是经济学命题。西蒙和埃尔里奇的赌打了十年,似乎够长了,其实还不够,如果把赌期延长到100年、500年,乐观的经济学家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人口合理容量着眼长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且必须严格限定在生态命题上。因为人口密度过大,会压缩生态缓冲空间,比如大面积、高密度的城市是自然窒息的城市,是反自然的异化空间。人口过多带来的自然生态危机已经制约了人类的发展。
3.人口合理容量是价值命题,不是工具命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的“合理规模”。大到地球,小到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人口容量到底多大才是合理的?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因为要合“理”,就有了主观评价的意思。这个主观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不管人口数量具体是多少才合理,首先要有合理人口的意识。敬畏人口合理容量,就是追求地球、区域或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是健康发展。打个比方,对于一个过于肥胖的人,医生可以劝告他过分肥胖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他会说,胖了也要吃饭,吃饭就要长重量,没办法,随它去。其实,拒绝减肥就是拒绝健康、拒绝长寿。同样,对于人口快速增长的地球、区域或城市来说,开展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讨论,是基于对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无视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拒绝健康发展,拒绝可持续发展。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主要讨论的话题有两个:一是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二是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与此相对应的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两大问题。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问题提出-实例分析-思考探究-结论得出-共同建构”的思路展开。首先以某一背景资料(如“世界70亿人口日”)引出话题—地球上最多可以养活多少人?进而引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再以木桶的“短板效应”和一些实例为佐证,理解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最后通过“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的思考,加深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转入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讨,借助漫画“苦难的母亲”等图文资料,全面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意义。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一、本节宜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相对宏观、抽象的,教学中要用通俗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例如,用公交车的最大载客量比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用较舒适的载客人数比喻人口合理容量,用木桶的“短板效应”来认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等。同时要认识到,无论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还是人口合理容量,它们都有相对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两者的数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引导学生上升到哲学的思考,树立全局观和发展观。
二、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还有“短板效应”、消费水平等。教学中要注意化难为易,多用形象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及相互间的关系,真正做到通俗易懂。例如,不少人认为消费水平高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也高,理由是消费水平高的地区经济较发达,所以能养活更多的人。这是混淆了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本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树立人地协调观。
“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和“地球适合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正确认识人口容量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会影响到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达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和“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课时建议 1课时。
实施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学中,该情境的引入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引发学生关注人口数量多少,二是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地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利用教材提供的图1.21“世界‘第70亿宝宝’”进行拓展。教师提供更多的诸如有关地球人口爆炸、“苦难的‘母亲”等漫画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地球到底可以养活多少人?学生讨论后回答。配备“智慧课堂”设备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信息,寻找答案。
方式二: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乐观者、悲观者和中间者,让他们分别查找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结果和原因。上课时,让这三组分别派代表讲述其查到的结果,提问:你赞同哪种估计?你对这些估计有什么看法?
方式三:收集一些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以及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政策的宣传图片,提问:为什么每个国家的人口政策不一样?为什么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政策也不一样?各个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引起学生思考。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这个标题主要讲述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可分下面几个层次展开。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在实际中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利用好教材图1.22“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说明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二、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时应注意:一般主要考虑的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如耕地、淡水、矿产等;居民消费水平包括物质生活消费,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消费;除以上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有影响。
三、木桶的“短板效应”原理可以用来分析多方面的问题。“思考”中的“资源木桶”分析只是一个示例。教学中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内容,例如,给学生提供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国家,让学生讨论,寻找影响该地区或国家的自然资源的“短板”。
对“思考”的教学建议如下。
1.思考1,首先引导学生在桶板上标上不同的资源,如矿产、水、热量、能源、土壤、植物等,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木桶的“短板效应”:资源木桶的最短板,直接决定着木桶装多少水,也就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说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确定性。揭示了各种资源决定的环境承载力,而最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决定了一个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
2.思考2,可给学生提供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国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该地区或国家自然资源“短板”可通过某些途径发生改变,这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又有不确定性。
四、要辩证地看待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而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要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源、科技水平和区域开放性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五、三种观点假定条件各不相同,估计结果没有对错之分。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而是要求学生明白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要考虑哪些因素。重在通过分析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人口合理容量】
这个标题主要讲述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可分下面几个层次展开。
一、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二、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最多能够养活多少人,是一个极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能够养活好多少人。
三、给学生提供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据和人口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其得出不同类型的国家要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需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关于人口合理容量,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对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人口合理容量看似是一个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去看待。
五、结合“活动”所提供的文字和实例,让学生讨论我国不同时期出现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及依据。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1-14)。
表1-14 第一章第三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 只能表达出一定的人口规模 | 能表达出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 |
说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只能列举出几个自然资源因素 | 能分别说出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带来的影响 | 能结合实例,说出自然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与居民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
解释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 只能说出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定的人口规模 | 能说出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能够说出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区别 |
说出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 只能说出我国人口问题或人口政策的部分内容 | 能较全面说出我国人口问题及对应的人口政策 | 能较全面说出我国人口问题及对应的人口政策,并说明它们的理论依据 |
二、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材料略)
1.人口学家马寅初说我国人口数为7亿-8亿适宜;中国科学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容量控制在16亿左右。为什么两者认识有这么大的差异?(在原题基础上改编)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15。
表1-15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能从人口容量的相对性来回答 | 人口容量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
水平2 | 能够从人口容量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回答 | 人口学家马寅初说我国人口数为7亿-8亿适宜,是从当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来考虑得出的;我国人口容量控制在16亿左右,是仅考虑当前科技水平下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从单一因素考虑的 |
(2)请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谈谈我国人口政策为什么要调整。(在原题基础上改编)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16。
表1-16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只能从单一方面(如经济)回答 | 不同时期,我国经济水平不同,人口政策就随之不同 |
水平2 | 能从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社会影响等多方面来综合分析某一阶段我国人口政策 | 2016年,我国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其原因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
水平3 | 能够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不同阶段的人口政策 | 1949年至1980年,我国不成文地提倡生育政策的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从维护妇女健康的角度出发,颁布的限制打胎、节育及人工流产等规定,在理论和实践上执行着一条不成文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