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7-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教材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的“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本节侧重分析区域发展对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的影响。联系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结合地理内容特点并考虑与初中地理的纵向衔接,可把本节主题做以下理解。其一,在初中地理已经学习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高中不必再重复初中的内容。其二,区域总是处在发展之中,其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和影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三,区域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对交通运输布局都有影响。从地理角度看,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可联系已学的产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易于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四,区域发展不仅影响交通布局,也影响运输方式的发展(如快速化、专业化),而运输方式的这些发展又可理解为交通运输布局的一个方面。因此,教材将本节主题确定为“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重点介绍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设置了“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和“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两个标题。在此之前,教材安排讲述“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作为全章学习的理论基础。
教材以义乌机场为案例设计情境,充分说明三个问题:其一,交通运输布局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二,区域发展不断推动交通运输布局的发展;其三,义乌之所以建民航机场并不断扩建,是因为有航空运输的需求。教材通过具有冲击力的设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交通运输布局的概念和目的。其二,重点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并提出交通运输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其三,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总是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并日趋完善、优化。这部分内容中,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是重点,但是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要求,教材仅以图4.2展示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并在图中对每条原则作了简要说明。在本章内容中,教材会结合相应的内容对一些原则作较为深入的分析。
教材在图4.2中,将“依据运输需求”列为交通运输布局的第一条原则。因此,教材在“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之后,首先安排讲述“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教材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阐述。其一,区域发展产生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需求量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的种类、规模和等级。其二,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应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对于“点”,教材重点说明了城市在交通运输布局中的重要性。对于“线”,教材也重点说明了相邻重要城市间的交通运输线布局。其三,交通运输需求的差异(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要求交通运输布局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为提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效率,出现了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的出现,正是交通运输需求推动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一个例证。其四,交通运输需求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的特点。对此,教材简要解释了义乌民航机场开通并逐步扩建的原因,并安排了“非洲的铁路布局”的“案例”,说明非洲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对铁路布局的影响。为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并运用所学分析现实问题,教材设计了主题为“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的“活动”,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机场不断扩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适度超前”原则。
有了一定的交通运输需求,就会出现相应的交通运输布局吗?对于这个问题,回答不是肯定的,因为有很多区域交通运输不能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因此,对于交通运输布局而言,还需要理解一个关键因素—钱。为此,教材接着讲述“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教材在提出问题(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后,重点阐述了两个方面内容。其一,通过交通运输建设的性质(投资额大、回收投资慢,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说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工业化初期时,交通运输建设一般具有滞后性,但随着区域的发展,交通运输水平会逐渐提高。因此,区域交通运输线、站的密度及质量(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发展的水平。其二,由于交通运输建设涉及技术领域多,技术攻关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因此,只有区域发展,才能得以解决。对此,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的实例加以说明。
交通运输布局是否合理,应放在区域发展的一定阶段才能加以评论。现实中可能看到有些交通运输线、站布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理解形成的交通运输布局,既要把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又要理解当时的现状和条件。教材安排题为“把路修在最需要的地方”的“自学窗”,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运输需求、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的差异,从而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需要说明的是,交通运输需求除客、货运需求外,还包括国防需求、平衡地区发展需求等。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图4-2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1.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金华市下辖县级市。位于金衢盆地东缘,以丘陵为主,东南北三面环山。义乌先后被授予中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义乌设立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2.清乾隆年间,义乌农民就开始了“鸡毛换糖”的经商活动。那时候的义乌人用红糖换来的鸡毛做鸡毛掸子,农闲时便走街串巷地去卖。这便是义乌小商品经营的开始。
义乌小商品市场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由于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经过数次搬迁和扩建,现形成多个专业化市场。市场上的商品物美价廉,应有尽有,被广大中外客商誉为“小商品王国”“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早在2005年,义乌市场就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专业机构评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义乌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超市”。现在入驻义乌的外资企业数千家,义乌小商品几乎销往世界各地。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还是我国首个AAAA级国家购物旅游景区。
随着小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国内外联系日趋密切,义乌航空运输需求日益增长。一方面,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另一方面,义乌人需要外出洽谈业务、旅游观光。这一切促使义乌航空港开通并不断扩建,提高等级。
3.义乌机场建于1970年,原为军用机场。1988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义乌机场军民合用。1991年4月义乌民航机场通航。2007年10月2日,“义乌-香港”航线临时航空口岸正式开放,义乌机场成为我国内地首个开通至香港特别行政区航线的县级机场。2012年1月6日,义乌机场国际航站楼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并于201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义乌机场国际(地区)航空货运的启动,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巩固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打造国际货运航空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义乌机场航空口岸于2014年10月通过国家对外开放验收,同年12月19日正式通航国际航班,成为全国县级市最大的航空口岸。
自口岸开放以来,义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访、商务合作和往来更加频繁,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第四届中非民间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会事的相继举办,义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包括交通线路和站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和客流、货流的布局两个相互有密切联系的部分。交通运输布局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网络分布的动态变化及其地域结构与类型;客流、货流分布的动态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等。教材分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影响因素和原则、变化。教材没有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概念,目的是引导教学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概念。
2.教材表述的交通运输布局要考虑的因素即是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区域发展需要、经济水平、资金、技术和装备条件、自然条件、运输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教材提出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关于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不同的专家或专著有不同的归纳,教材根据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以图示形式介绍了主要的原则,以便于学生理解。其中,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发挥综合运输优势三条原则,在本节结合具体内容做了重点分析。
3.交通运输布局是行政管辖单位在宏观上根据运输的需求对一个区域的交通运输的规划,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运输的需求量、资金等因素影响。交通线、站的区位选择,是根据运输方式的特点在具体安排时的区位选择,往往从自然条件、科技水平、建设成本及可行性等方面考虑。
4.交通运输布局首先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运输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交通运输的方式、交通线路和站点的选择。交通运输布局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与工业布局、农业布局、人口和城市分布相适应。这就要求以客流、货流的流量、流向的科学预测为基础,使交通运输布局在运输工具结构、空间分布、运输方向、能力形成的时间和规模都适应要求。交通线连接矿区和城市,促进沿线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地方性公路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方便居民出行。再如,为实现晋煤外运,依据运输物资(煤炭)的特点和需求,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修建大秦、神黄等铁路,专营煤炭外运。
交通运输布局在设计标准和运输能力上要留有余地,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满足一定时期内运输需求的增长。由于运输的生产过程与运输产品的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无法储存和调拨,因此要求交通运输设备保持一定的能力储备。但能力储备既要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积压和浪费,也要防止因标准过低,造成频繁改造的浪费。
无论哪种运输方式,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做到因地制宜。例如,21世纪之前,我国长江沿线地区发挥水运优势,加强长江航线和沿江码头建设,而没有布局与长江平行的高速公路和铁路。
交通线、站建设都需要占用土地。从节约土地的角度看,交通线、站布局都应尽可能少占用土地。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因此特别要考虑少占用耕地。例如,现在我国高速铁路在平原地区常采用高架的方式,就起到少占用耕地的目的。
在很多地区,各种运输方式并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每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既要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和协作,又要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转运的便捷。
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因此,交通运输布局需要考虑平衡地区发展的原则。例如,我国建设的高速铁路,虽然实现营利的并不多,但是有利于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我国修建了一些通往边疆的铁路和公路,则考虑适应国防需要的原则。
此外,交通运输布局还有些原则,如降低对城区干扰、方便快捷、平衡投资与建设标准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
综合来看,交通运输布局是权衡各项原则的结果。所以,任一交通线、站的布局往往体现多项原则。
5.为让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布局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教材在第三自然段介绍了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包括的具体方面:新的交通线、站建设;原有交通线、站的改建、扩建或废弃;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专用线、站的改善等。由此,改变“交通运输布局即是新线、站布局”这样的片面认识。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广义而言,社会需求除客货运输需求外,还包括平衡地区发展、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等;狭义而言仅指客货运输需求。教材在此用的是狭义范畴。
2.交通运输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和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旅客运输需求源于公务、商务、探亲、旅游等。货物运输需求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的分离;
(2)生产力布局与消费群体的空间分离;
(3)区域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的差异。
交通运输需求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实现位移的欲望;第二,具备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但有些需求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以至可以通过公共预算来满足这些需要。
交通运输需求量是潜在的交通运输流量,而运输量是在运输系统中实现了的运输需求,它是运输需求与运输平衡的结果。当运输需求量大于运输量时,就会造成运力紧张,阻碍经济发展。反之,当运输量大于运输需求量时,就会导致运输设备闲置,造成交通运输资源的浪费。
3.交通运输需求包括六要素:
(1)对象,即货物、旅客;
(2)流量,即货运量和客运量;
(3)流向(发、到地点),即货物或旅客空间走向;
(4)运输距离(流程),即运输起点与终点间的距离;
(5)运送时间与送达速度;
(6)运输价格(运价),即运输单位重量或体积的货物和运送每位旅客所需的运输费用。
交通运输需求结构包括:第一,方式结构,即不同运输方式的需求比例结构;第二,层次结构,即消费者对于各种运输水平的运输服务(产品)的需求。
交通运输需求方式结构的变化最终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而交通运输需求层次结构的变化最终决定交通运输方式的等级。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货物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对客运方面提出了高速、安全、舒适、方便等侧重于乘坐体验的更高要求。由于可供使用的运输方式增多,选择性增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的可能性增大,运输供给能够更准确、更灵活地适应越来越高的运输需求。
4.交通线、站一般有等级的差别。以公路为例,按区域空间尺度分国道、省道、县道等,按建设标准分高速公路、快速路、一级至五级公路、等外公路等;同等级的公路也有差异,如高速公路有的单向两车道,有的单向四车道甚至更多。同等级的线、站,还有建设标准和质量的差异。这些概念和建设标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材在表述交通线等级差异时,定性为“标准”差异;在表述交通线、站建设标准和质量差异时,定性为“质量”差异。运输需求量决定了交通线的标准和场站的规模。例如,可以按一定时间内(如一天)通过的车流量来确定公路的建设标准(等级);或者说,当车流量超过公路的设计标准(等级)时,公路就需要改建或扩建,通过提高标准(等级)以适应车流量增多的需求。因此,运输需求量的变化促使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5.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需要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主要包括城市、矿山、重要物资集散地等,教材以城市为例加以说明。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线,涉及类型较多,如区域重要城市之间(如北京与上海之间)、相邻重要城市之间、重要的物资运输线路(如晋煤外运线路、长江航线)、连接重要出海口的通道(如通往重要港口的交通线)。教材以北京与天津为案例,重点说明相邻重要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布局。
6.为应对运输需求并促进区域发展,区域交通运输线布局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这是“依据运输需求”这条原则的具体体现。教材以京沪高铁(图4.3)作为案例加以说明。为拓展学生思维,教材图4.3设计了两道思考题,第1题引导学生思考高铁沿线站点布局的特点,第2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空间尺度思考高铁站选址问题(从区域角度看,高铁应在沿线重要城市设站;从城市本身看,高铁站应布局在远离主城区的地方,以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7.教材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设计“活动”,通过设计旅客吞吐量和实际旅客吞吐量之间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运输需求(以实际旅客吞吐量作参照)与交通线、站布局(航站楼)的关系。教材在此引导学生比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每次扩建的设计旅客吞吐量与实际旅客吞吐量超过实际旅客吞吐量的年份,既认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促进交通运输布局的相应变化,又借此向学生说明交通运输布局的“适度超前”原则。
8.由于运输需求存在差异,而不同的运输需求适宜不同的运输方式,因此交通运输布局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由于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教材没有展开讲述,而是重点讲述提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这条原则的进一步解释。把火车站与长途汽车站邻近布局,常见于很多城市。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城市把高铁站布局在机场附近,并将城市地铁线与机场和高铁站相连接。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9.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在农业社会,区域交通运输需求长时期变化不大,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也较小。进入工业社会后,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迅速增长,交通运输布局也相应快速变化。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布局一直处于快速变化之中。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交通运输需求相对稳定,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也较小。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布局已相当完善,很少发生新的变化。义乌机场的不断扩建,可以看作是我国交通运输布局快速变化的一个缩影。
10.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区域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通运输需求的区域差异决定的。教材安排“非洲的铁路布局”作为“案例”,很好地说明交通运输需求分布对非洲铁路布局的影响。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水平往往是相对应的,但是,对交通运输布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拥有足够的可支配资金的政府。具体情况有多种。
其一,大部分低收入国家,因政府缺少足够的资金,交通运输较为落后。
其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尤其在工业化初期,运输需求增长较快,但资金紧张,交通运输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
其三,一些以矿产出口为主的国家,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政府依赖矿产出口获得较多的税收,因而可以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其四,一些发达国家,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交通运输相对完善,但政府拥有的可支配资金有限,对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可能会遇到困难。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拟建高速铁路,由于筹集资金困难,长期未能动工。因此,教材将标题直接指向“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且将阐述重点放在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
2.当产生了运输需求,是否能布局相应的交通运输线、站,还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资金。投资额大、建设时间长、投资收益时间长是交通运输建设的突出特点,因此,可投入资金的多少决定了布局的交通运输线、站的多少和标准的高低。
3.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先行官””。对这样的说法,需要辩证地看待。当交通运输布局满足不了运输需求时,这样的说法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运输需求,就修建超越需求的高标准的交通线、站,当地经济未必达到预期的发展,也就是说修了路并不一定能富。
4.交通运输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但交通运输线、站又属于基础设施,因此,教材表述为“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我国以前交通运输建设主要靠政府出资,近些年有些线、站也接受社会投资。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建设一般由政府组织,资金部分来源于政府,其他接受社会投资。
5.在工业化初期,为解决突出的交通运输问题,教材表述为“区域一般需要借助外力”。“借助外力”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我国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多采用这种方式。那个时期,高速公路收费站旁一般立着写有“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字样的宣传牌。
其二,从资金丰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贷款。发达国家发放贷款的同时,一般会附加一些条件。接受这样的贷款对受贷国长期发展可能不利。
其三,以利益换投资。为吸引投资和建设,将交通运输线、站建成后一段时期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划归投资建设方,在世界范围招标,要求主要投资方进行建设。这种方式招标国比较主动,现为许多国家采用。我国也经常参与这种类型交通线、站等的投标,中标的概率很大。
由于“借助外力”涉及较为复杂的国际关系,教材只是提及,未展开阐述。
6.教材总结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线、点的密度、质量的关系,只是一般而言的。
7.交通运输布局还要考虑交通运输建设本身,即交通运输布局要考虑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建设的可行性。我国地域差异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如今,我国被称为“基建狂魔”,铁路、公路跨越河、海天堑,穿越高山、深谷、沙漠、冻土,甚至在地壳活跃的断裂带上掘隧架桥。这一切得益于设计、材料、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的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等研究的深入及装备机械的发展。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前提是需要足够的资金推动研究。因此,教材将自然条件、工程、材料、机械等技术领域和施工水平也归入“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的标题下讲述。区域发展是区域拥有足够资金的前提,由此可以说明,在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中,区域发展是主导的一面。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实例很多,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青藏铁路解决冻土的技术难题和高速铁路穿越西部山区的桥隧工程。
8.教材安排题为“把路修在最需要的地方”的“自学窗”,可以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地理思维。
其一,交通线的选址应重点关注沿途重要聚落。
其二,对既有交通线、站选址的批判性思维,即善于发现既有交通线、站选址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三,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从该交通线、站布局时期考虑,立足于当时的条件,而不能仅按现在的条件评价以前的做法。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与方法建议
本章落实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据此,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归纳“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的分析思路,并能用此思路分析其他的案例,即遵循“案例导入-原理分析-案例分析”的思路开展教学。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联系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和生活实际,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与交通发展相关的数据及图表,描述区域交通线路和站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变化及原因,相应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水平,感悟人地协调的观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明确地理概念。
人文地理中名词概念的界定是否准确,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非常重要。交通运输布局指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包括交通线网的布局和客流、货流的布局两个相互有密切联系的部分,其任务是通过合理布局,实现运输合理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域发展指的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其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表现在“必要性”与“可行性”两个方面。从必要性来看,不管是现阶段还是可预测的未来,区域发展都对交通运输产生了需求,即要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可行性来看,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点、线的建设需要资金、技术的支撑,而这些又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二、以变化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区域在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布局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时紧抓“变化”,明确区域的“发展”促使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区域发展增加交通运输需求,从而要求或新建交通线、站,或扩建既有交通线、站。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些交通运输线、站可能废弃或改为他用。我国目前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很多城市在远离城区的郊区新建机场,原来位于城区附近的机场则废弃或改为他用。
三、案例分析时要注意区域空间尺度。
从国家来看,既要优先关注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又要出于平衡不同地区发展、满足国防需求等的原则,布局通往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交通运输线。因此,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一些交通运输布局,不能简单从所在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分析。教学时可充分运用京沪高速铁路的案例及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高铁站选址问题。
四、案例分析时要注意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教学选用区域案例说明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要引导学生理解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水平不同,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特点不同,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也不同。在农业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也较慢,一定时期内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较小;在工业社会,尤其是工业化前期,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猛增,交通运输布局也快速变化;后工业化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放缓,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且交通运输布局已相对完善,因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也较小。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区域发展促使交通运输需求增长,进而促进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区域发展使区域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交通运输布局的需求”;教学难点是“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时建议  1课时。
实施建议
【导入】
方式一:利用教材的情境设计导入。教材以义乌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为案例设计情境,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制造了重要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兴趣。由此,学生可以带着学习状态进入新课学习。教学时可以辅以浙江省行政区划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境设计中杭州、金华和义乌三个地点的位置关系和隶属关系。
方式二:让学生通过资料调查,分析自身所在区域的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任一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教学时注意选取某条变化较大的交通线或站,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入新课学习。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具体的教学活动可分三个部分展开。
一、理解交通运输布局
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内涵。教材没有给交通运输布局下定义,而是通过通俗的解释,说明交通运输布局主要包括交通线网、站场组织和客流、货流分配、引导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内涵,而不必机械记忆其定义。为了让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内涵及目的,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交通运输布局与交通线、站分布的区别。
二、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内容的理论基础。教学时可结合我国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交通运输布局者角度出发,明确在实施交通运输布局时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学习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对于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的教学,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图4.2进行。其一,学生阅读图中对每个原则的说明,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其二,“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和“发挥综合运输优势”这三条原则是教学重点,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可提请学生注意,通过本节具体内容和案例的学习逐渐理解。
三、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包括的具体内容。本章重点阐述区域发展和交通运输布局两者变化的关系,因此,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前提。教学时特别需要改变学生这样的认知: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就是不断有新交通运输线、站的出现。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一、说明交通线的标准和场站的规模是由交通运输需求决定的
为什么有的公路建成高速公路,而有的公路是比较窄的水泥路?为什么有的火车站规模很大,而有的火车站规模却很小?是什么决定了交通线的建设标准和场站的规模?通过这样系列的设问(教学时可将几个设问中的“有的”换成当地实际的交通线、站),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找到答案(交通运输需求量)。接着,可再追问:如果有新开发的矿山或新建的货物运输量较大的工厂怎么办?如果现有的交通线、站不能满足交通运输需求怎么办?由此引导学生认识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促使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新建或扩建),同时理解“依据运输需求”这一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二、认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应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这句话:“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接着,依次结合我国或所在地区的实际,逐渐让学生认识以下几个相关的现象。
1.由于城市交通运输需求大,因此,交通运输布局应重点关注城市,从而使城市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例如,我国规划高速铁路与城市的关系。
2.从国家层面看,交通运输布局应优先关注重要城市(如我国的北京和上海)之间的交通线建设。教材以图4.3展示了我国京沪高速铁路站点的布局。结合“思考”,让学生明确以下两点。第一,从区域的角度看,高速铁路在沿途重要城市设站,站点过密不易于高速铁路速度优势的发挥,站点过疏则不能满足沿线重要城市的交通运输需求。第二,高速铁路全线全封闭,且列车通过时速度快、噪音大,因此,高铁站一般布局在城区边缘,以减少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干扰。
3.区域交通运输布局中,重点关注相邻重要城市(如北京和天津)间的交通运输。通过这样层次的教学,培养学生用空间尺度的视角认识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同时加深学生对“依据运输需求”这一交通运输布局原则的理解。
三、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应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学习过的运输需求差异与运输方式选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重点说明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不同运输方式的布局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其二,交通运输布局应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从而加深对“发挥综合运输优势”这一交通运输布局原则的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可以结合案例或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衔接和转运不仅耗费时间,还大幅度增加成本。教学时可先以北京高铁与航空的转运为例,假如旅客乘高铁至北京南站,需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转乘飞机,查找需要的时间和费用(可在网上查到)。然后,阅读教材图4.4,把情境的地点改为上海,体会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转运的便捷。由此,认识综合交通枢纽在现代交通运输布局中的重要意义。
四、明确运输需求变化和分布的特点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教学要点。其一,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回忆教材情境设计及所提的问题,适当补充义乌的资料,使学生理解快速增长的航空运输的需求,是义乌民航机场得以建设并不断扩建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义乌看作是工业化初期区域发展的一个缩影,引导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布局不断变化的内在原因的理解。其二,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非洲的铁路布局”的“案例”,得出上述结论。
五、总结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特点
如果把区域发展分为以农业为主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那么,通过本标题内容的学习,可引导学生从发展阶段归纳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在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较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也较小;工业化阶段,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布局也在快速变化;后工业化阶段,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趋缓,加上交通运输布局已趋完善,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也较小。前两个发展阶段,教材分别以非洲铁路、义乌机场为案例加以说明,后工业化阶段可引导学生查阅发达国家(如美国)近些年的交通运输布局状况得出结论。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一、分析工业化初期交通运输建设滞后的原因
利用教材中的引入提问: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交通运输的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工业化初期,交通运输需求猛增,但交通运输布局往往不能与之适应。即当有足够的交通运输需求,为什么不能有相应的交通运输布局?学生可能会想到缺资金(钱)、技术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建设的特点(基础设施、投资大但回报慢)所以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由此,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解决交通运输建设问题: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才能有足够的资金逐渐提高交通运输水平。所以,交通运输水平往往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对应。
二、理解足够的资金可以为攻克交通运输建设的相关技术提供支撑
教学时可结合教材图4.6和图4.7,使用青藏铁路案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这几个问题。
1.青藏铁路一期工程1984年已建成通车,为什么二期工程于2001年才开工?
2.入藏铁路的设计规划中原有四个方案,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的方案?
3.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面临哪些自然障碍?
4.青藏铁路建设需要攻克哪些技术难关?5.原来入藏铁路规划中不被采用的川藏铁路为什么重新被提上建设议程,并于2014年开工建设?
通过这些探究,使学生明确交通运输布局需要考虑自然条件以及设计、建设、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条件。只有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才可以攻克这些技术难题。
教学时还可以给出以下两种情况说明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性。一种情况是中东产油国。中东产油国因出产石油而拥有足够的资金,虽然自身交通运输建设技术水平较低,但可以以优厚的资金报酬在世界上招标,以解决交通运输建设问题。另一种情况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国际上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解决急需的交通运输建设,但是由于本国不能提供大量资金,通常采用以利益(交通线站运营的部分收益)换取投标方资金投入和建设。
【活动: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通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运输需求的增长是促进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内在动力。结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案例分析,学生可进一步理解交通运输布局既要遵循依据运输需求的原则,又要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
学生回答第1题比较容易,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交通运输布局按照运输需求设计交通线的标准(按照交通流量)或站场的规模(按照客货吞吐量)。当实际运输需求超过设计水平后,交通线、站就需要扩建或新建。其二,交通线、站的设计标准往往只根据预测(按现实的运输需求增长速度)满足未来10年左右的运输需求。由于机场建设需要几年时间,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实际旅客吞吐量增长过快,从而使机场每次扩建后,没过几年实际旅客吞吐量就超过了设计旅客吞吐量。
由第1题的分析,可以回答第2题关于“适度超前”原则的理解:过度超前会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只满足于现实则不能适应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需要,即阻碍经济的发展。
对于第3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以下方面需要引起学生关注。其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发展速度超出大多数专家的预测,在世界上是少有先例的发展奇迹。其二,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提升,北京航空港国内和国际的旅客快速增长。
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补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情况。由于2012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已超过设计旅客吞吐量,于是,北京开始计划新建一座机场—大兴国际机场。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计划、论证、设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5年开工,2019年建成使用。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4-1)。
表4-1  第四章第一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能初步说出各原则的内涵 能举例说明各原则 能举例说明各原则,并能说明交通运输布局是综合考虑各原则的结果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能说出交通运输布局是依据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促进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能说明交通运输需求和交通运输布局随区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差异 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特定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及其变化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能说出资金影响交通线、站密度和质量 能说明资金不仅影响交通线、站的密度和质量,还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的提高 能结合区域案例说明该区域是如何解决交通运输布局中的资金问题

 

二、评价建议
本节内容的课堂评价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学生能否注意因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的差异;2.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小组合作情况、参与的主动性等;3.学生是否提出创新的想法;4.学生是否形成相应的地理研究方法,如应用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等。
三、评价案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材料略)
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三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后,至实际旅客年吞吐量超过设计旅客年吞吐量分别用了多少年?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4-2
表4-2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审题不认真,只回答其中一个航站楼所用的时间;一个航站楼所用时间回答准确,另外一个航站楼所用时间回答错误
水平2 能够准确回答两个航站楼实际旅客年吞吐量超过设计旅客年吞吐量分别用了多少年 二号航站楼用了5年,三号航站楼用了4年

 

2.交通运输线、站布局一般强调“适度超前”。通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的案例,说明你对“适度超前”的理解。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4-3。
表4-3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能从“交通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角度来简单回答 未来对交通需求更多
水平2 能够从“交通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和“过度超前导致资金浪费”两个方面来分析,但分析过程比较简单 未来对交通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必须超前,但过度的超前会导致浪费
水平3 能够从“交通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和“过度超前导致资金浪费”两个方面全面、准确地进行分析 交通运输的布局在设计标准和运输能力上要留有余地,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满足一定时期内运输需求的增长。由于运输的生产过程与运输产品的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无法储存和调拨,因此要求交通运输设备保持一定的能力储备。但能力储备既要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浪费,也要防止因标准过低造成再改造的浪费。因此既要超前,又不能过分贪大求全,导致资金的浪费

 

3.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设计在2015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8200万人次,可是至2012年,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已达8371万人次。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增加的速度远超专家的预测,就此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想。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4-4
表4-4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从单一角度分析远超专家预测的原因 理解:首都机场航空旅客人次增长很快。感想: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水平2 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远超专家预测的原因,但仅限于国内 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且北京是我国首都。感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专家的预测
水平3 能够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多角度分析远超专家预测的原因 理解: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且北京是我国首都;从国际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感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专家的预测,在世界上是少有先例的发展奇迹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