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4.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7-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4.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教材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中“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本节的主题内容,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理解。其一,延续本章和第一节的思路,这里的“交通运输布局”侧重于变化,既包括新交通线、站的建设和既有交通线、站的地位提升(改建、扩建),也包括既有交通线、站地位的下降甚至废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而言,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路的变化。其二,“区域发展”包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其三,“影响”从结果而言,既有有利影响(促进作用),也有不利影响;既包括对区域整体的影响,也包括对区域内因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性影响;既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影响,也可从现阶段发展的角度理解影响。其四,无论讲述哪种影响,都需要联系实际的案例加以说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一节内容的容量,教材不可能对上述方面做全面的讲述。因此,教材编写采取选重点、分侧重的方式,安排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聚落发展”两个标题内容,可以看作是落实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两大案例。
教材以大运河之于扬州的发展设计情境,明线说明大运河对于运河沿线城市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东部地区主要交通运输线路的改变(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运河沿线城市的不利影响;暗线是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路的改变(由大运河为主的内河航运变为以津浦铁路为主的铁路运输和以沿海航线为主的海运)对区域的差异性影响(运河沿线城市繁华不再,而津浦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开始兴盛)。情境设计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上述明线和暗线的思考,并带着思考学习本节内容。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案例,侧重于交通运输布局的发展(变化中的积极一面)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现阶段、有利影响。教材通过交通运输发展形成的“同城效应”引入,从三个方面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一,促进区域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城效应”就是很好的案例。其二,缩短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加强区际联系,扩大区域经济活动的辐射范围。教材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沿边地区的发展为例加以说明,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广西凭祥依托国际陆路交通发展边境贸易的个案。其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教材以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大力建设的重大交通运输工程为例加以说明。在小区域尺度上,教材选择陕西省武功县为案例,说明交通运输建设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促进作用。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之后,教材扩展至“一带一路”,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以及对相关国家的重要意义。
“影响聚落发展”作为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内差异性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案例,侧重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教材第一自然段重点讲述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的影响。其一,交通枢纽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这方面属于较为传统的内容,教师比较熟悉。教材重在原因分析—客货集散地、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依托铁路枢纽、重要港口发展成为大都市的案例较多,但是长期发展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产业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加坡则是典型的案例。所以,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新加坡制造业的发展与石油运输和港口的关系。其二,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路或方式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位于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路沿线,尤其是两条主要交通运输线路的枢纽位置的城市,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教材为呼应情境设计中提出的问题,重点说明大运河沿岸以扬州为代表的商业城市的兴衰。同时,教材隐含当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被津浦铁路和沿海航线代替后,运河城市不再繁荣,津浦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发展迅速。教材在此注重从时间尺度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设计主题为“分析我国铁路大提速的作用和线路分布特点”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当时我国铁路提速的作用,以及主要提速线路分布的原因,从而在认识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区域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在重点讲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的影响后,教材以较小的篇幅介绍交通运输布局对乡村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交通运输布局对乡村的影响与对城市的影响是一样的。我国目前正在加强新农村建设,在此过程中,乡村聚落变化较大,一些交通不方便的分散乡村聚落逐渐消失,一些新型的规模较大的集中建设的乡村聚落相继诞生。因此,教材仅从新农村建设角度介绍我国乡村聚落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交通运输布局密切相关。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图4-3所示。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1.“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出自唐代诗人徐凝的《忆扬州》。《忆扬州》全诗为:“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本诗是怀人的作品,前两句描述当初别离时的情景,后两句抒发无尽的思念之情—月明之夜,相思之苦,举头望月,无赖月光又是当时扬州照人离别之月。后人脱离诗人原意,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夸赞扬州的繁华。
2.唐朝李白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首诗也反映了扬州当时的繁华和重要地位。
3.长江以北的运河段,沿岸像扬州这样的运河城市还有淮安、济宁、临清等,扬州可称得上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业本身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其发展会产生产值。交通运输业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教材通过促使区域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说明交通运输业对其他产业促进作用的表现。
2.随着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的形成,来往于相邻城市的时间大为缩短。同时,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以及一些省份主要城市(如河南的郑州与开封)之间,加强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使得人们在相邻城市间来往非常方便,感觉像在同一城市一样。这样的现象,称为“同城效应”。同城效应还促使职住城市的分离。例如,北京至天津的城际铁路运行时间约半个小时,两城市的高铁站都与城市地铁同站换乘,正是由于如此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一些在北京工作的人们在天津买房居住。
3.在区际之间,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加强区际经济联系、货物贸易和合作交流,“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凭祥市为广西县级市,由崇左市代管,与越南谅山接壤,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中国最靠近东盟国家的国际化城市。1992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湘桂铁路和322国道贯穿市区,境内有凭祥火车站、友谊关等国家一级口岸,是中国通往东南亚最大、最便捷的陆路(铁路和公路)通道。凭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等称号,被誉为“中国红木之都”“中国东盟红木家具之最”。
5.投资、出口、消费被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发展,加大投资就是很好的选项。政府主导加大投资,主要是加大以交通运输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陆续大力投资重大交通运输项目,对保持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6.2016年国家铁路局印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打造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7.武功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陕西省武功县发展交通脱贫致富”的“案例”主要说明三个问题。其一,该县对外交通不便,主要是指农村地区与对外主要交通线间的交通和连接不便。其二,以前有交通运输需求(农产品外运)。其三,建设乡村公路网,扩展公共交通服务,在解决农产品外运的同时,还推动了特色经济的发展。图4.13显示小村镇大田种植大蒜,是原生态蔬菜生产的一个案例。这里夏季种植玉米,玉米收获后种植大蒜。在种植大蒜的田地中保留玉米秸秆,可以减少土壤温度散失,因而对越冬大蒜幼苗起保暖防霜作用。
8.“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契合相关国家的共同需求,为相关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影响聚落发展
1.在农业社会,商业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许多城市同时是区域的商业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尤其是交通枢纽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易于诞生城市。我国古代大宗货物以水运为主,在主要内河航运沿线的交通枢纽(两条内河航线的交会点或内河航运与陆路交通的交叉点)形成了一批大城市,如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南京,大运河沿岸的临清、济宁、淮安、扬州。古代陆路交通线是官道或大道,两条官道或大道交叉处,也易于形成城市。例如,邯郸就位于太行山东麓南北向和进出太行山东西向的两条大道交叉处。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运的兴盛,世界范围内形成一批海港城市,我国福建泉州在宋末元初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进入工业化时代,为节省运费,工业趋向于布局在交通枢纽或主要交通线沿线。铁路发展后,铁路枢纽往往发展成大城市。
2.在20世纪以前,石家庄是位于河北正定县城南部的小村庄。20世纪初,清政府计划修建太原至正定的铁路,并接入京汉(现京广铁路长江以北段)铁路。由于多种原因,这条铁路设计从正定县城南部的石家庄接入京汉铁路,并名石太铁路。石太铁路于1904年5月开工,1907年10月竣工。石太铁路建成后,石家庄成为铁路枢纽,发展迅速,于1925年设市。1968年,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市。
3.萍乡至株洲的铁路始建于1899年,建成于1905年,全长90千米,目的是运输萍乡煤炭至粤汉(现京广铁路长江以南段)铁路,属于粵汉铁路支线。后浙赣铁路全面建成(1937年),该段铁路成为浙赣铁路的一部分。株洲原属湘潭县。得益于铁路枢纽的位置以及临近萍乡煤矿,株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发展迅速。1949年设湘潭县株洲区。1951年,由湘潭县分离出县级株洲市。1953年,改为省辖市。1956年3月,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一个地级市。
4.区域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导致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这种现象在工业化之前普遍存在。例如,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地中海海运兴盛,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埃及)、威尼斯(意大利)商业繁荣,名扬天下。进入大航海时代后,西方的海运重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兴盛,相应地,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逐渐衰落。教材为了回应情境设计中提出的问题,以扬州为例,说明我国东部南北向主要交通运输线路的变化(由京杭运河变为津浦铁路和沿海航线)和运输方式的变化(由内河航运转为铁路运输和海运),促使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5.在众多运河城市中,扬州的地理位置独具优势,因而成为运河城市中最繁华的一座。扬州位于京杭运河南段和北段的分界处,同时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水运大动脉(京杭运河)和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的航运转运处,辐射范围广,大量的人员、物资在此集散,成就了扬州1000多年的繁华。
6.传统上,乡村聚落的选址更多地考虑生产地(农田)、水源、自然灾害等。我国很多乡村聚落,尤其是山区的乡村聚落,规模小、分散、交通不便。我国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主要的方式就是在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规划建设集中村落。这样建设新农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其一,乡村房屋质量有保障,且统一建筑风格,展现新农村的风貌。其二,可以集中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甚至供气等基础设施。其三,为乡村提供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养老、购物、文化娱乐等社会化服务。其四,提供垃圾回收和保洁等服务,改善乡村的环境质量。其五,将原分散聚落的宅基地转变为农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前提。之前,农民往返于住宅和田地主要靠步行,从而限制了村落与田地的距离。现在,随着乡村公路的修建,农民可以借助公共交通以及自备的机动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往返于住宅和田地,从而扩展了农业生产活动的范围。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其中“结合实例”,就是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归纳“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思路,掌握“案例-原理-案例”的案例学习法,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学校所在地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展研究性学习,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与交通发展相关的数据及图表,解释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区域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培养人文地理学的时空观念。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与流程展开。
1.图示法。
利用景观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意境图,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思考。
2.比较法。
通过对比某一地区不同时期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扬州)、不同地区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如石家庄、新加坡等),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时空特征及原理的综合分析能力。
3.案例法。
以“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加强区域间联系的作用为例,通过分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设施建设,理解交通运输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相关聚落发展的影响”。难点是“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有些聚落产生有利影响,而对另一些聚落产生不利影响”。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学中,情境引入要实现以下两个功能。其一,让学生初步感悟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其二,引发学生思考或提出疑问:交通运输布局与变化为什么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这些影响?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从唐朝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句及当时繁华的扬州风景画导入,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扬州的繁华地位。然后提出问题:近代以来,是什么改变了扬州的发展条件而使其“二分明月”的繁华不再?
方式二:播放纪录片《中国大运河》第六集“中国明珠盛唐扬州再现”视频导入,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思考交通运输条件从哪些方面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方式三:以图文材料展示北京人到天津餐馆就餐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条件促进了天津餐馆的市场范围的扩大,初步领悟各行各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以上三方式都指向一个目标:交通运输的成本与通达性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效益。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分四个要点展开,四个要点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
1.了解交通运输通过影响经济发展要素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也越大。
2.认识交通运输扩大了区域经济的辐射范围
以教材第88页“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凭祥成为我国著名木制家具产地的区位条件和交通运输枢纽的支撑条件。本要点学生已经在“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的“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学习过,其区位原理在本章第一节中应用过,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与原理迁移应用,理解“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教学方式建议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了解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以“全国高速公路网”“全国高速铁路网”等资料说明:交通运输本身是经济的重要产业,其发展必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建设能拉动钢铁、能源、建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交通运输建设可以拉动的相关产业,可组织学生讨论。
4.结合区域案例理解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陕西省武功县发展交通脱贫致富”的“案例”,重点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武功县为什么发展交通可以脱贫致富(引导学生从上述三个要点思考)。第二,武功县发展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具体影响(影响经济结构、规模、空间布局,把交通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竞争优势、市场优势)。在学生分析了武功县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相关国家积极响应的原因。
5.活动:分析我国铁路大提速的作用和线路分布特点
首先要提供我国铁路分布图(可参考教材图4.1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思考铁路大提速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回答教材设计的问题。很显然,主要提速线路(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等)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和中部,主要穿越平原地区,因为这些线路沿线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运输需求量大,且平原地区铁路改造的技术难度较小。铁路提速,不仅能提高经济要素的流动效率,也能增加运力,从而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课时
【承转】
展示“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及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找出沿线古代商业城市分布,然后设问:这些古代商业中心分布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条件支撑这些古代商业中心的繁荣发展?
【影响聚落发展】
本部分可分三个要点进行教学。
1.理解交通枢纽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城市的原因
国内以石家庄、株洲为例,国外以新加坡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交通枢纽的形成对聚落发展的影响。展示石家庄、株洲的铁路交通示意图,引导学生据图分析石家庄、株洲在铁路交通的枢纽位置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展示“新加坡在国际航海线路中的位置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新加坡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联系图注认识新加坡依托港口和石油运输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理解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引起区域主要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衰
以京杭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的变化,说明区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向主要交通运输线路及运输方式的变化(由以京杭运河的内河航运变为以津浦铁路为主的铁路运输和以沿海航线为主的海运),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商业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导致京杭运河沿岸重要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衰。本要点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回答本节教材情境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问:你还能举出因交通运输线路或方式改变而相对兴盛或衰落的城镇吗?
3.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乡村聚落选址的影响
首先向学生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与对城市的影响基本一样。然后选取家乡某新农村建设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新建的集中村落的选址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一般建在交通便捷的位置);其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聚落分布的影响(新的集村出现,一些散村消失,村落数量减少);其三,集中建设新村落有哪些好处(让学生开放讨论,要点请参照前面的“内容要点说明”)。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4-5)。
表4-5  第四章第二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说明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能说出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方面:经济要素、辐射范围、产业部门及其拉动作用 能够从经济要素、辐射范围、产业部门及其拉动作用三个方面说明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能够结合具体区域案例,从经济要素、辐射范围、产业部门及其拉动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能说出交通运输影响聚落发展,并举出实例 能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引起沿线聚落的兴衰  

 

二、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分析我国铁路大提速的作用和线路分布特点(材料略)
活动可采用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1题和第2题,学生可通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第3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同时,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和资料,通过归纳提速铁路线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认识我国的区域地理差异,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讨论铁路大提速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的目的。
1.从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地形(平原、山区)两方面,归纳铁路提速线路的时空分布特点。
对于本活动中学牛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4-6
表4-6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回答不全面,或只回答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于东部、中部地区,沿线多为平原地区
水平2 能按地区、地形准确归纳时空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于东部、中部地区,沿线多为平原地区;从三大干线(京沪、京哈、京广)提速开始,逐渐扩展至其他干线,以这三大干线再提速结束

 

2.简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对于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4-7。
表4-7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不能全面分析原因 这些干线沿线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或者,这些干线沿线多穿越平原地区,技术改造较易
水平2 能全面分析原因 这些干线沿线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沿线多穿越平原地区,技术改造较易

 

3.简述铁路提速对客货运输的作用,由此讨论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4-8。
表4-8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能说出对经济发展的部分促进作用 铁路提速,可以提高客货运转速度,节省时间,促进经济发展
水平2 能较全面地且逻辑清晰地说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铁路提速,可以提高经济要素运转速度,节省运转时间,提高运转效率;速度提高了,同条线路可以加开班列,增大运力。因此,铁路提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