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5.3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7-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5.3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地理背景。
2.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说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3.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4.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教材设计思路】
对于课程标准提及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海洋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都属于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从不同空间尺度看,国家发展战略可分为全国尺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尺度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
第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中处于主要、显著地位的发展战略,“海洋发展战略”是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发展战略。两者是根据不同需要提出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例如,建设主体功能区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在海洋领域内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就属于海洋发展战略。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是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近三十年来,中国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国情出发,不断丰富可持续发展实践,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节提出的建设主体功能区、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具体表现。
课程标准提出“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教材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体划定为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战略。中国近二十年来提出并实施了多项国家发展战略,如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本着反映时代要求的基本原则,教材主要参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最终选择建设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代表。这样的选择有四方面的理由。
第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以此为例能够让学生体会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理论构想到实际行动的过程。主体功能区经历了概念提出、政策形成以及贯彻落实阶段。2010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各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也陆续完成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落实。
第二,主体功能区是具有时代性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并列,充分肯定其作为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的重要地位。
第三,主体功能区与地理学密切相关,能够体现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地理学(尤其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主体功能区理念形成、地域功能理论建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研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草案及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解读与践行等方面,发挥了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关键作用。地理学者在自然地理条件分异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因地制宜”和“有序空间”的核心思想,创造性地构建了地域功能理论。主体功能区就是按照地域功能理论构筑的高效有序国土格局设想,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战略。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已成为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的热点方向。
第四,课程标准要求“运用不同类型专题图”,说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对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有一定知识基础,教材呈现相关专题地图时,学生容易理解。
从空间尺度来看,主体功能区是全国尺度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更加全面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教材又从区域尺度选择一个旨在协调区域发展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进行介绍。教材安排长江经济带的内容,目的是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行补充介绍,因此不再安排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进行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陆地国土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充分,我国越来越重视海洋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将“建设海洋强国”视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课程标准要求“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方法是“结合实例”。教材选择以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战略为例,完成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
课标要求“说明国家海洋权益及其重要意义”,方法是“结合实例”。教材以南海诸岛和钓鱼岛为例说明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教材在具体阐述中,运用地图、示意图等资料,完成课程标准“运用资料”的要求,以此“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在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四个标题的内容。
本节的知识结构如图5-5所示。

本节开篇的情境创设来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启发学生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我国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这里体现对人地协调观的指向,鼓励学生站在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分析、评价现实的人地关系问题。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教材选择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其为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为说明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教材先说明确定区域主体功能时主要考虑的地理因素,具体包括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再通过“我国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我国生态脆弱性评价”“我国2010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四幅专题地图依次说明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选择这四类地理因素及专题地图来说明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依据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从主体功能规划指标项中选择地理因素。主体功能规划指标项包括: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共9个可计量指标项,以及战略选择1个全局调控性指标项。
第二,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的附图选择地理因素。《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20幅专题地图,教材使用“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生态脆弱性评价图”这3幅专题地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地理背景。
第三,补充专题地图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教材使用我国2010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的数据,制作“我国2010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地图,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理背景。
教材在“建设主体功能区”部分的内容重点是运用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除此之外也介绍主体功能区的分类、分布及重要意义。如果从教材图5.19延伸,可发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形成我国三大战略布局:“城镇化地区”的地域类型,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农产品主产区”的地域类型,形成“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地域类型,形成“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但教材紧密围绕课程标准“运用不同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的要求,没有延伸内容。
由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已经到贯彻落实阶段,学生能够查到各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家尺度相比,在省级尺度上学生能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更深刻的认识。教材安排题为“了解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的“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学生能更加了解家乡的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提高地理实践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所述内容是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的,属于补充说明内容。教材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补充说明我国协调区域发展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依据“十三五”规划,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规划还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以协调区域发展为主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教材选择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与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相比,长江经济带更易于学生学习。初中阶段地理教材讲过长江,学生已有长江及长江流域的基础地理知识,这对学生理解长江经济带有很大帮助。
第二,以长江经济带为案例利于学生理解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要确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推进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但长江经济带的具体发展规划并不是教材重点,因此只以图示的形式进行说明。
第三,长江经济带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就,例如,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等,影响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以此为案例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有其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通常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条件时,会先关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地理要素。由于初中已经讲过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教材不再赘述,将重点放在交通、资源、产业、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上。在内容安排上,教材先通过图521交代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再以“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四方面对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要素加以说明。这四个方面是相对独立的,排列顺序与其重要程度没有关系。教材陈述的四个方面,也是依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选择的相关内容。
“十三五”规划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了三条建设目标,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对应“十三五”规划的三条建设目标,教材以“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为要点,说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积极成效。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例,说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教材图文并茂地陈述我国的海洋国情,这也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发展战略。其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海洋经济,二是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三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四是维护海洋权益。“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也是“十三五”规划第四十一章的章名。教材以“一带九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为例说明海洋经济开发,以图5.23及海洋国情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潜能,并说明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必要性。维护海洋权益的相关内容在下一个标题重点阐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与建设主体功能区战略看似两个独立的发展战略,其实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海洋经济,具体内容包括合理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开发更多资源、升级海洋产业结构等,这也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海洋国土空间上的具体表现。教材设计“案例”,阐述我国海洋经济开发呈“一带九区多点”的分布格局,这是《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颁布)中提出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也符合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海洋经济要求。虽然教材没有强调这一内在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不同领域、不同空间尺度均制定并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不同战略间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这就是“有序发展”;同一发展战略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规划和要求,这就是“因地制宜”,理解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地理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维护海洋权益”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内容。教材通过示意图,详细说明海洋权益的重要概念。并通过三沙市、永兴岛、钓鱼岛等位置示意图、地图、航空照片等材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内容要点说明】
情境设计
1.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世界各国一致同意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会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联合国和各国政府,都会在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从2005年开始,中国设立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相联而生”,中国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习近平形象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3.中国政府为了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难题,提出生态文明,系统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建设主体功能区
1.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人们努力工作和生产一度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贫穷的年代,国土开发规划是为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人们关注的是如何开发更多自然资源,如何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人们不顾生态脆弱性,想方设法地开发更多土地: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有限,科技水平尚在发展初期,人们竭尽所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力争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获得最大的收益。例如,我们这一代人付出大量成本治理煤炭塌陷区,但引起塌陷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上一代人。同样地,我们这代人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但我们的后代将会为我们的行为付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国土空间开发是不可持续的,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负担。传统开发的后果是资源越来越少、环境质量越来越差、生态系统越来越不稳定,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逐渐出现和解决的环境问题,已在我国集中显现。
2.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二五”规划发展,“十三五”规划继续沿用的国家重大发展规划、战略和制度。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又进一步细化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具体目标。2011年国务院发布文件《主体功能区规划》,细致地阐述了规划背景、指导思想等具体内容。在2016年“十三五”规划时,再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教材中对主体功能区的解释和阐述,主要来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三五”规划。
3.主体功能区提出之前,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已有诸多规划,但缺乏一个顶层设计。主体功能区整合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各部门规划,从全国层面完成区域主体功能的划分,确定了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随着主体功能规划、评价、考核的实施,逐步解决了目前地方上多种不同目的规划之间“打架”的现象,长期指导我国的国土空间开发。
4.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判断一个区域是否适宜开发,主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三个方面,并有一套完整的指标评价方法(具体可参见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教材的重点在阐述建设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地理背景,对分类指标不进行详细讲解。在地理背景方面,教材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选择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
5.土地是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根本,教材将土地从自然资源中单独提取出来,描述我国的土地开发背景。教材图5.18a中土地资源评价是评价一个地区剩余或潜在可利用土地资源对未来人口聚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承载能力。大致由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数量、质量、集中规模三个因子构成,其评价等级有一套分级赋值方法。
6.自然资源中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对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为重要。这里仅以水资源为例,进行地理背景描述。可利用水资源是评价一个地区剩余或潜在可利用水资源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大致由水资源丰度、可利用数量及利用潜力三个因子构成,通过计算公式可计算数值。
7.生态脆弱性是表征全国或区域尺度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集成性指标,由沙漠化脆弱性、土壤侵蚀脆弱性、石漠化脆弱性三个因子构成。其评价等级有一套分级赋值方法。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均可以成为某区域生态脆弱的主导原因。教师可挖掘教材图5.18c信息,举例说明该区域生态脆弱是受到某个要素的单独影响,还是受到多个要素的综合影响。
8.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脆弱性都是自然地理背景的描述,经济发展是人文地理背景。教材图5.18d用2010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来表现经济发展,该数据来源于国家测绘局。该图选择单位面积生产总值,而没有选择人均生产总值,是为了让四幅图具有可比性。
9.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四类,每一类的地域类型和主体功能如教材图5.19所示。地域类型是按照地域功能划分的。地域功能是指一定地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中、在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一定地域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的为主体功能。
10.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有18个;限制开发区中的农产品主产区具体包括“七区十二带”;生态功能区可概括为“两屏三带”。详情见知识拓展。
11.教材图5.20是根据“十三五”规划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示意图绘制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细分至县级行政单位。
12.国家主体功能区和各省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区的关系是:第一,各省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区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都要沿用国家的;第二,各省级行政区要遵循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第三,各省级行政区要完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更小尺度的功能区规划。
13.在官网上能找到各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相关问题。目前各市各区也在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如有条件,师生也可以以本市或本区为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理背景。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我国近年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都需要遵循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例如,长江沿岸和京津冀地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也要严格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2.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上述战略的相继实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3.2016年3月26日,中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10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该《纲要》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4.教材图5.22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示意图。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由北向南依次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东临太平洋,拥有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领海面积37万平方千米。这片蓝色国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变海洋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而言,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开发的重要实践
2.教材图5.23所示的永兴岛不仅是我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例证,也可以从我国海洋权益的角度深入理解。
3.2015年《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颁布实施。该规划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一脉相承,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陆海统筹的重要标志。“一带九区多点”也是我国海洋的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主要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限制开发区分为农渔业生产区域和生态环境服务区域,提供农渔产品和生态产品。禁止开发区主要用于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
维护海洋权益
1.一般来说,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有: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海上安全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验的基地,以获得对海洋自然规律的认识等。此外,还有海洋文化利益,如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等。
2.根据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结果,我国共有海岛11000余个。具体海岛名见《海岛统计公报2016年》。
3.由于海岛和岛屿的定义不同,我国的海岛数量与我国的岛屿数量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岛屿特指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但海岛没有具体的面积要求。
4.关于我国南海声明的内容,来自我国外交部于2016年7月12日再次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
5.1971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严正声明: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2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再次发表声明。关于我国钓鱼岛权益的内容,参考了以上两条外交部声明。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内容以2017年中国环境日主题入手,提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谋划与前提条件,采取“问题驱动一主体探究一共同构建”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对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展开教学。四项发展战略内容编排逻辑严谨,建议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建设主体功能区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土方面战略,推动我国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与维护海洋权益是海洋方面可持续战略,前者为开发,后者为保护,属表里关系。教学中先分析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再运用各种地理工具,收集当地的区域材料,将某项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迁移应用到解释现实中区域事象的分布,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并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总结国家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再次回到教材和地理学原理,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战略制定的原因。
1.重视运用不同类型图表说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地理背景。教学时可运用和调动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前四章的地理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2.本节内容点多面广,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案例,或者教师提供的本地的鲜活素材,给出分析国家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的基本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将教材知识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提升地理实践力;知识迁移应用到其他国家战略,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落实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培养。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教学可从情境转化到“了解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的“活动”,使学习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江经济带”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天时—水资源丰富;地利—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人和—人口素质高、城镇密集、市场广阔)不断提升战略地位,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分析思路。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主体功能区的分类及依据”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及举措”,“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本节内容是第二节内容的延伸,从我国实际出发,学习中国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认真分析,深入探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熟悉我国国土和海洋国情。
第一课时
【导入】
方式一:新课引入可直接使用教材以2017年中国环境日主题设计的情境,建议老师播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安吉成功实践的简短视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加深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远瞻性的认识。也可以用学校所在城市建设规划成就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讨论,为下面学习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埋下伏笔。
方式二:课前组织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中相关内容,收集中国不同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图片、数据等资料。请学习小组根据所收集的材料,分享学习成果,派代表汇报我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引导学生关心时政新闻,分析时事,自觉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设主体功能区】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分三个层次展开。
一、了解我国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背景。教学中可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中国工业基地及工业地带分布图、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等,结合教材图5.18“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综合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差异现状。理解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综合考虑的地理背景,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特征的综合思维能力,渗透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思想
二、对比主体功能区的特征。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地域类型和主体功能,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需要强调“开发”指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适度解释主体功能的“服务产品”“生态产品”和“精神财富”。
三、理解主体功能区的分类
1.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意义:国家推行主体功能区建设最终目标是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全国人民都能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和该地区经济水平和人口总数有关,大致受到人均收入、生活成本支出、公共服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应该和经济布局相协调,也就是说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人口少,经济发达的区域人口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收入较高但生活成本也较高;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均收入较低但生活成本也较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放弃开发上,国家也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后两类地区的公共服务和人均收入。
2.理解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超载人口的能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和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3.明确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域也可以有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经济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发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
【活动:了解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1.找出各类主体功能区及分布。
运用方位词描述主体功能区及分布,注意归纳不同主体功能区分布的规律。
2.就某优化开发区域或重点开发区域,谈谈其经济开发的优势和潜力。
联系文字材料和地图,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思考说明。例如,优化开发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其经济开发优势和潜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台;地势平坦开阔;气候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人文环境)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距离周边平果、攀枝花、六盘水等能源资源基地近等。
3.就某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说明这里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的原因。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广东珠海斗门尖峰山森林公园属于禁止开发区,需要限制开发规模和程度,以免破坏生态。
4.综合上述活动的结果,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建设主体功能区就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头牵着财富生产;一头连着生态环境,另一头系着人类活动。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出发,将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内生变量与价值目标,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诉求,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内含了保护、改善与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建议引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做更深入的探究,形成地理小论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中补充京津冀地区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相关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并完成表5-13。
表5-1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相关内容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范围 地理背景 发展举措 意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己获取相关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协调发展对我国东中西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的深远意义。
2.渗透环境保护的思想。
教学中展示目前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中上游和中下游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是什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如何有效地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强调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课时
【承转】
展示“蛟龙探海”“雪龙探极”等我国海洋重大工程的视频或图片,使学生感受祖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回答:图中反映了海洋开发的哪些方面?使学生能够感悟到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1.通过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图文信息,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完成表5-14
表5-14 我国海洋国情
有利 不利
地貌: 海洋灾害:
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生态:

2.以“蓝色港湾整治”或者“南红北柳”作为案例,进一步探讨科学开发海洋的重要意义。
【案例:“一带九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
1.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阅读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海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开发表现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举措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2.教师要提醒学生,我国海洋经济开发格局为点面结合,领会海洋空间的区域性特征。
3.如果课堂时间紧张,也可布置为课后阅读。
【维护海洋权益】
1.了解我国海洋权益。适当补充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并以多媒体方式展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观念。
2.以事实说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领土。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小结梳理知识体系。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5-15)。
表5-15 第五章第三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说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以建设主体功能区为例) 只能说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特点 能够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说出某些方面的地理背景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全面、准确地归纳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
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及意义 只能说出一两项我国海洋发展措施 能够结合我国海洋国情归纳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能够结合实例背景,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全面、准确分析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战略
说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及意义 能从历史角度说出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的领土组成,我国拥有其主权和相关权益 结合资料,能从历史和地质两方面说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领土,我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能够结合案例,准确、具体地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二、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了解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材料略)
1.找出各类主体功能区及分布。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5-16。
表5-16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能说出其中一类或两类主体功能区及分布 广东省的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是珠三角核心区,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包括广州市等6个地级以上市和7个市辖区
水平2 能够准确说出四类主体功能区及分布 广东省的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是珠三角核心区,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包括广州市等6个地级以上市和7个市辖区;广东省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指海峡西岸经济区粤东部分和北部湾地区湛江部分,包括汕头市等20个县(市、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指粤西沿海片区、珠三角外围片区和粤北山区点状片区三个区域,包括阳江市等20个县(市、区)。该区域大部分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的外围及粤东、粤西沿海,部分呈点状分布于北部山区

2.就某优化开发区域或重点开发区域,谈谈其经济开发的优势和潜力。(以珠三角核心区为例)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5-17。
表5-17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能说出某一方面(如地形)优势或潜力 地势平坦开阔
水平2 能够说出具体地形及河流等自然条件优势 地势平坦开阔,珠江水系下游,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
水平3 能够说出具体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经济开发的优势和潜力包括:(自然环境)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南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开阔;气候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人文环境)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著名侨乡,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多;水陆交通便利;形成广阔市场;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距离平果、攀枝花、六盘水等能源资源基地近等

3.就某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说明这里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的原因。(以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尖峰山森林公园为例)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5-18。
表5-18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只能简单说出某一方面 保护斗门区生态环境
水平2 能够具体说出尖峰山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功能和人文价值功能 丘陵起伏,沟谷幽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布,与黄杨河相映成趣……;糅合传统的竹石文化、水景文化,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水平3 能够从区域的角度,从国土、生态等多个角度较全面分析 利于珠海市保护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4.综合上述活动的结果,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5-19。
表5-19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表现 样例
水平1 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够完整,只能说出字面意思 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水平2 能够比较具体分析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只要找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运用生态技术,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标签: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