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六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
(1)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的界线。
(2)常见功能区
续表
3.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因素
二、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3.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
(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城市化形式
3.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
,
,
,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的意义
(1)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2)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促使农民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4)改善农村环境,建设新农村。
(5)节约农村土地资源,减轻农业土地压力。
(6)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建设。
(7)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城市化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其表现、原因和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4.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5.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6.认识解决城市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水与污水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
(1)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的界线。
(2)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 | 分布 | 形态 | 特征 |
住宅区 |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 占地面积大,集中成片 |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分化出低级住宅区和中高级住宅区 |
续表
功能区 | 分布 | 形态 | 特征 |
商业区 |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的街角路口 | 呈点状或条状 | 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流动量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
工业区 | 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 | 集聚成片 | 不断向城区外缘移动,并趋向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
3.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 | 低级住宅区 | |
收入阶层 | 高收入阶层 | 低收入阶层 |
建筑质量 |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 面积狭小,质量差,拥挤、密集 |
布局区位 | 城市的外缘,多靠近文化区、风景区 |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
环境质量 | 优美 | 较差 |
配套公共设施 | 齐全 | 不齐全 |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 主要影响 | |
经济因素 | 距市中心远近 | 影响地租的高低 |
交通便捷程度 | ||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 ||
社会因素 | 收入的不同 |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
知名度 | ||
种族或宗教 | ||
历史因素 | 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
二、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3.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
含义 | 表现 | |
拉力 |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好、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
推力 |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
(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阶段 | 字母 | 城市化特点 | |||
水平 | 速度 | 问题 | 分布 | ||
初期 阶段 |
A |
较低, <30% |
较慢 | 少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中期 阶段 |
B | 较高,30%~70% | 快 | 突出 | |
后期 阶段 |
C | 高,>70% | 缓慢或停滞 | 问题减少 |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
2.城市化形式
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 |
时间 | 19~20世纪 | 20世纪50~70年代 | 20世纪70~80年代 | 20世纪90年代以后 |
人口迁移 | 由乡村迁往城市 | 由城区迁往近郊区 |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 人口迁回市区 |
成因 |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改善 | 开发中心区,旧城的综合改造,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
图示 |
3.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表现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起步时间 | 早晚 |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 |
原因 | 工业化早 |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 ||
目前速度 | 快慢 | 趋缓甚至段停滞 | 速度加快 | |
原因 |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 | 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 ||
城市化水平 | 高低 | 高 | 低 | |
原因 |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起步早 |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起步晚 | ||
城市人 口比重 |
大 | 小 | ||
所处阶段 | 后期成熟阶段 | 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 ||
动力 | 工业化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
民族独立,经 济迅速发展 |
||
问题及原因 | 问题 | 逆城市化现象 | 城市发展不合理 | |
原因 |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 ||
,
,
,
,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的意义
(1)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2)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促使农民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4)改善农村环境,建设新农村。
(5)节约农村土地资源,减轻农业土地压力。
(6)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建设。
(7)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城市化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其表现、原因和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主要 表现 |
成因 | 整治措施 |
大气 污染 |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放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 合理布局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采用技术措施减少废气、尾气的排放 |
水污染 |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固体废 弃物 污染 |
工业生产、建筑规模扩大、居民消费,产生大量固体垃圾 |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
噪声 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工地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噪声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
4.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 | 成因 | 危害 | 整治措施 |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造成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导致住房紧张,影响居住质量 |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
就业困难,失业队伍增加 |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 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5.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6.认识解决城市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水与污水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本文标题: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六 城市与城市化
上一篇: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五 人口的变化
下一篇: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七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xuekao/1282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xuekao/12820.html
上一篇: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五 人口的变化
下一篇: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七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xuekao/1282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xuekao/1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