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理论探源及其教学落地(3)
理论探源可以帮助一线地理教师增强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深度认识,探索其教学落地的路径。按照教学逻辑,实施路径主要有把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构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丰富其培育的教学路径与做法。
(一)把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教学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对“地理实践力”培育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不仅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培育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还强调要开展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的社会调查,增强人文地理方面的“地理实践力”培育。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但重视地理实践方法的运用,还强调实践中培养解释、比较、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和专题探究过程,树立生态理念,进一步提升地理实践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二)领会高中地理教材对“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编排意图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需要,2019年出版了高中地理必修教材,2020年出版了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教材,教材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做了很好的编排。例如,在必修教材地理1中,为加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达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需要向学生传授观察地貌的一些基本方法,尽管课程标准对地貌观察方法没有相应的“内容要求”,地理1“地貌”一章中,教材还是增列一节讲述“地貌的观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才能实现的,所以,必修教材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研究”来完成此项目标。与必修教材相衔接,选择性必修教材主要设计较高水平、较为综合的观察、调查和绘图等活动,并通过信息获取、处理、分析以至提出解决办法的过程,进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构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丰富其培育的教学路径与做法
通过理论探源,增强对“地理实践力”的深度理解,把握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落地,所以要构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丰富其培育的教学路径与做法。
1.构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
从地理实践力的内涵、要素、结构出发考虑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模式由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复合而成(见图4)。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自主开设的校本课程这两种教学活动为培养载体。教学过程遵循“呈现地理事实和现象,创设教学情境—问题驱动学习,辨析地理概念和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探寻地理原理和规律—显化地理思维、形成地理观念—迁移应用、解决地理实际问题”逐步深入的过程。实践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地理实验、综合研学)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特色与亮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培养的实际效果往往较好。通过事先组建若干个活动小组,并以具体的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地理实验、综合研学等学习方式,落实“关注身边事物—发现地理问题—制订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展示实践成果”的培养过程。
图4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式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下一篇:七个有趣的地理小实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shijian/2547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shijian/2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