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7-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从2004学年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四省区首先推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过去历次的课程改革相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力度要大得多,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把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从教学的角度看,最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是:在课程改革中,首次把“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领域来进行阐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对过去教学大纲的重大改革。从其包涵的三方面内容,可以给教师们一个明确的信息: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以及开展实验、操作、观察、观测、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是每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看“过程与方法”

要在教学活动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就必须要明确每一条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一般来说,课程标准行为目标陈述具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标准”的结构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以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为例,可以作以下的分解:

其中,前置限定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方法的限定和程度的限定,即上述中的“行为条件”;主题内容是学生行为的对象。后置限定是行为动词对于主题内容做到什么程度的进一步限定,如过程、特点、规律等。

通过以上对课标的分解,我们不难看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通过“行为条件”的陈述来体现。由此可见,所谓的“过程与方法”,其实质是对学生达到某一学习结果所采用方法与手段进行限定(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的限定);同时,它也是对学生学习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如示例中的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就规定了学生掌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一所采用的方法与过程是“运用示意图”,而不是其它的方法与途径;而在对学生进行考查时,也是围绕不同类型的示意图来进行。

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正确的分析与理解,是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时候,一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明确课程标准中对达成某一课标所规定的方法与手段;其次,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弄清教材中对该“行为条件”的具体呈现内容及方式;最后,结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具体的课程标准数量较多,但其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表述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运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原理和规律;2.通过“运用实例、典型案例、举例”,来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

这两方面的表述,也就指出了教师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和案例教学。

(一)运用地理图表,开展课堂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语言和工具,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提高其读图、析图和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一直所要求的。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多项课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地理图表,以获得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要达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对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图表(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提供)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其所包含的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其次,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设计好相关的问题,理清层次,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处于有序的状态;最后,还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把在读图、析图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系统化。例如,关于“水循环”这一内容,课标作以下的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水圈组成进行讲述后,就可以向学生出示某一河流流域的示意图,并围绕该图,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让学生指出图中包括了哪些水体;

2.用箭头表示各种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各种水体与河水之间的关系;

3.把所标注的箭头进行整理,探讨其所组成的循环关系;

4.在图中补充可能遗漏的循环关系;

5.对上述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并利用以下的简图进行归纳:

6.提供另一形式的水循环示意图,巩固对水循环过程的学习;

7.探讨在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下,可能对各圈层带来的影响。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停留在对水循环各环节进行机械记忆的层面上,而是始终围绕着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探讨,而且具备了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即学生对水循环的掌握,不再局限在教材所提供的示意图,而是能够在不同的图式中提取关于水循环的知识。

(二)案例教学

在高中地理必修的不同版本教材中(尤其是关于人文地理的内容),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因此,对案例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也成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的几方面:

1.案例的选取与重整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在不同版本教材中,都围绕着课标的要求所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它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自行组织学生更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
另外,从目前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呈现方式来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多采用陈述的方式,把案例详细、完整地进行呈现。这样的呈现方式其优点是利于学生和老师对该案例内容的熟悉,但也正是由于案例过于详细,使学生不再具有探讨的空间,最终导致学生出现“记忆案例”的情况,这与案例教学的初衷相距甚远。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能围绕其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动。尤其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

2.对案例所包涵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的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必修三的学习中尤其容易出现,因为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材,多数的章节就是由若干的案例组成,对基本原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较少进行详细地叙述和归纳。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详细叙述了东北农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如果教师仅是对此作讲解,而没有对分析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以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分析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进行提取与归纳,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只是在于重现、复述东北地区的情况,而当面对新地区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来进行分析,也就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3.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应有阶段性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在具体形式上应该有所不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案例学习缺乏认识,一般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而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熟悉,教师逐渐可以只提供案例材料,而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其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展开探讨,以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案例,并开展探究活动,形成探究的成果。这样循序渐进的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三)地理实验──自然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

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和案例教学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所要求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其中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地理实验就是应该引起教师重视的方法和手段。

自然地理的内容由于涉及的事物多具有空间范围大或时间跨度大的特点,一般难以为人们所直接观察,因此对其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教学,教师多是通过讲解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来进行,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和主动的探究。在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尝试通过开展地理实验来进行教学。

地理实验是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通过学生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引起要观察认识的现象或使其变化,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用加有沙子和石块冰块,以不同的力量在肥皂上进行摩擦,并对肥皂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这样的地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冰川作用有了感性的认识,并理解其作用的原理与过程,这是单纯由教师进行讲解所难以达到的结果;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探究其它外力对地表形态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当然,由于地理实验所花费的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必须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进行设计,

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学生学习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在学生学习评价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重现,还应注意对学生获得的地理能力、地理方法进行考查。例如,在“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学习中,课标都要求通过“运用示意图”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以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查:

读自然环境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箭头②可能表示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大气降水 D.蒸发

2.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代表沉积岩,则①表示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地壳运动

该题给出的示意图与教材的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学生的学习只是通过机械记忆来完成,那么该题学生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因为该题的解答,必须是建立学生对教材提供的示意图进行认真阅读和思考后,能真正理解不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这也就是课标所要求达成学习结果所要求的基本方法与过程。由此可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是可以进行评价的。

由于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如何评价学生案例学习的情况成为教师所面对的难题。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案例教学的考查不能停留在案例的本身,重点应落在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对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迁移运用。通过实践,本人认为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案例,并采取模拟真实情景的方法展开考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这一案例后,设计了以下的情景对学生进行考查:

李军是广州某中学的地理教师,他利用暑假时间,带领高二年级的同学到我国某海岛进行考察,研究该海岛的农业发展问题。经过一天时间的海上航行,他们一行到达该海岛城市甲。李军要求大家拿出该岛示意图,要求大家通过分组讨论,了解该岛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高明是地理科代表,他看了地图后,不禁大声说:“该岛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真好,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不利的地方。”听了高明的话,同学们都议论纷纷。班长张华立刻站起来说:“这个岛屿气候条件一点都不优越,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还不少呢。”听完同学们的议论后,李老师分别对两位同学的意见进行了点评,同学们听了不禁点头称是。

(1)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李老师是如何点评两位同学的意见。

(2)地形、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请你指出该岛屿的地形、地貌特征。

他们一行从甲出发,沿海边到达乙,然后横穿该岛中部,到达丙。一路上,他们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还向当地有关部门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以便进行对比分析。但负责保管气候资料的胡颖却把乙地和丙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搞乱了,这可让她急了起来。这时高明走了过来,在安慰胡颖的同时,还很快把两幅图区分出来。

(3)请你为胡颖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并说明理由。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他们穿过岛屿的中部地区,沿东岸向北回到了甲城。李老师召集同学们,根据考察收集的资料及绘制的岛屿剖面示意图,一起就该岛屿的农业开发进行讨论。在讨论会上,大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胡颖:我认为应充分利用本地的气候优势发展生产,在该岛的丘陵和台地环带和中部山地地区大量开垦耕地,使其发展成粮食、甘蔗等的生产基地。

张华:我认为应把该岛建成全国性的蔬菜基地,可以把蔬菜运到北京等北方地区。

高明:该岛还应建成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

……

(4)请你就上述三位同学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5)请你为该岛农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该岛屿的农业开发,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大家还根据所该岛屿的剖面图,提出在不同区域所建设不同生态保护项目:

A.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 B.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C.营造和更新改造沿海防护林 D.发展可持续捕捞业

E.开展“岛屿绿化大行动” F.保护沿岸红树林

G.封山育林,建设热带天然林工程 H.规范管理滨海养殖活动

I.建设椰林工程J.建设珍惜濒危和农用、药用野生动物就地保护和迁地繁衍基地

(6)请你将这些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填入相应的生态区内

该题是以海南岛农业开发的实例为背景,把它模拟成一种新情景──一次考察活动来对学生进行考查。从本题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该题的主题是一个新的案例,在提供必要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在教材中所学习的地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它是以一种模拟真实情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可以大大缩小书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始终置于一种探究解决问题的状态下,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考查,并不局限于课堂上的纸笔考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布置学生真实性任务(如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实地调查等)来实现。但实施过程中,教师切不能单凭学生的最终成果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应把完成任务的过程分成不同阶段,实施分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四、“知识与技能”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地理能力、地理方法掌握程度的要求,但它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一提起“过程与方法”,不少老师就把它等同于课堂活动,认为只要课堂上多搞活动,就是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中,只注重学生活动的数量,而没有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更是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往往是形成课堂热闹,但课后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了什么的局面,也就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地理方法的掌握。

虽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到:学习结果的达成,必须要以一定的基本知识为前提,如要求学生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离开了对三类岩石形成及内、外力作用等基本知识的了解,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也把“知识与技能”确定为课程的基础目标。总而言之,离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谈“过程与方法”,是不可行的。

【结束语】

高中地理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实践,但作为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对于新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更是如此。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重视学习过程、强调方法已成为是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的途径,为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努力。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探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sheji/2498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sheji/24989.html

    标签:高中地理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