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6-1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中央“一号文件”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主线,使种植产业链的政策支持持续性和力度再获确认,养殖、农机装备和基础设施等板块也将不同程度受益。
第一,文件在耕地方面对保障面积、优先确保粮食生产给予高度重视,有利于持续提振玉米、水稻等作物用种需求。对种子方面的技术攻关、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的方针更为明确,包括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优质品种研发等,有利于种业发展核心动能向研发创新升级切换,并利好具备持续研发创新能力的生物育种企业和种业龙头。
第二,在粮价方面要求提高价格,稳定补贴,有利于提升农民对优质玉米、水稻种子的需求和溢价能力,粮价提升也将直接利好粮食种植企业业绩改善。
第三,明确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近两年国内植物油行业受困于原料价格上行,预计未来两年油料面积将显著提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油料相关产业将重点受益。
第四,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文件提及大力推进南菜北运,同时要求将非洲猪瘟再次纳入重点防控范围,对蔬菜供应产业、生猪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第五,农机装备方面要求提升技术攻关,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并延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预计相关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都将进一步获得支持。
第六,基础建设方面,老基建核心指向乡村水灾治理和危桥改造,对于水利、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望加码;新基建对于光伏等能源类基建首次提及,对于数字乡村建设进行细化,拓展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利好风光设备、数据中心等。

【对点训练】
一、单选题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治沟造地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集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预期目标,但因村民外出务工导致约20%的新造地撂荒。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没取得理想效果的是()
A.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粮食产量 C.增加林草面积 D.遏制水土流失
2.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评估,第二阶段治理措施的弊端主要是()
A.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B.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C.植被覆盖率高易发火灾 D.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欠佳
3.针对新造地撂荒引起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粮食进口 C.鼓励农地流转 D.完善水利设施
【答案】1.D 2.B 3.C
【解析】1.由图示可知,该区第一阶段是开挖梯田,梯田可增加沟壑区耕地面积,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A、B错;增加林草面积是第二阶段的目标,C错;梯田建设对于坡地来说平整了土地,利于缓解水土流失,但不能遏制水土流失,D对。故选D。
2.第二阶段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是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利于生态修复,利于缓解水土流失。虽然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危害,A错;只注重生态建设,不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B对;火灾与植被覆盖率多少无大的关系,C错;生态措施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措施,D错。故选B。
3.农村劳动力流出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不足,加大开荒力度不现实,还可能加大撂荒数量,不可取,A错;增加粮食进口,会导致国内粮食竞争力下降,加大土地的撂荒,B错;针对新造地撂荒引起的问题,应鼓励农地流转,集中土地进行机械开发,,从而加强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撂荒,C对;完善水利设施,与村民外出务工导致撂荒无关联,不能避免撂荒行为,D错。故选C。
农村就业及其空间变迁研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江汉平原某县常住农户2007年和2017年不同就业方式农户占比及变化率,就业区域划分为县城城区、集镇镇区、农村、县外四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17年该县农户不在农村的主要就业方式为()
A.纯农就业 B.兼业就业 C.非农就业 D.待业状态
5.下面关于该县农村农户就业方式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户主年龄越老,劳动力越倾向农村纯农就业
B.家庭负担越重,劳动力越倾向兼业或非农就业
C.所在镇工业水平越低,劳动力越倾向农村纯农就业
D.距离镇中心越远,劳动力越倾向兼业或非农就业
6.面对就业风险与不稳定,农户的就业方式容易转化为()
A.县外非农就业 B.县城兼业就业
C.集镇兼业就业 D.农村纯农就业
【答案】4.B 5.D 6.D
【解析】4.读图可知,2017年,纯农就业方式占比最高的是农村,A错;县城城区、集镇镇区、县外就业方式占比较高的为兼业就业,因此该县农户不在农村的主要就业方式为兼业就业,B对,C错;就业方式中无待业状态,D错。故选B。
5.户主年龄越老,从事其他就业方式年龄受限,劳动力越倾向农村纯农就业,A对;家庭负担越重,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劳动力越倾向兼业或非农就业,B对;所在镇工业水平越低,非就业就会越少,劳动力越倾向农村纯农就业,C对;距离镇中心越近,非农就业就会越多,劳动力越倾向兼业或非农就业,D错。符合题意的故选D。
6.读图可知,不同就业方式变化率最低的是纯农就业,说明面对就业风险与不稳定,农户的就业方式容易转化为农村纯农就业,D对。故选D。
罗霄山脉是湖南、江西两省的地理分界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沿途经济水平低。罗霄步道沿途森林与草甸依次出现,步道南段区域是秋季北方候鸟迁徙的集结地和起飞地,从而成为著名的千年鸟道。图示意罗霄山国家森林步道路线(简称罗霄步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罗霄山基带植被景观多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与针叶混交林
8.罗霄步道南段成为千年鸟道的主要原因是()
A.人烟稀少 B.草甸广布 C.大山夹峙 D.森林茂密
9.罗霄步道沿线乡村振兴最需要()
A.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B.政策倾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C.持续开发,寻找优势景区 D.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答案】7.A 8.C 9.D
7.罗霄山脉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地处江西、湖南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景观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罗霄步道南段区域大山夹峙对立,中部形成较宽的垭口,便于候鸟通过;人烟稀少、草甸广布和森林茂密不是成为候鸟迁徙集结地和起飞地的主要条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大经济投入力度无法推动可持续发展;巩固乡村振兴成果不能依靠持续开发,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浙江某一以姓氏命名的古村落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类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地政府计划对该村落进行重构改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该古村落()
A.位于平原地区 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无祠堂建筑 D.“大户人家”居住在北部
11.当地政府在对该村落进行改造时,计划修建一个小型公共活动的绿化区域,最可能位于()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2.当前,我国乡村重构改造过程中,活力普遍不足,原因在于()
A.建筑老旧 B.人口外流 C.污染严重 D.距城市远
【答案】10.D 11.A 12.B
【解析】10.从图示可看出,该古村落建筑大部分为砖石结构建筑。房屋建筑一般就地取材,说明该地岩石多,应为山区,A错误;该古村落以姓氏命名,说明是聚族而居。古代中国家庭观念较强,聚族而居的村落往往都有宗族祠堂,C错误;“大户人家”一般是指较为富有的家庭。由于较为富有,通过购买木料,建造更为舒适、形式多变(砖石、土木建筑基本上为单一的长条形)的木结构房屋。故图示中木结构建筑应为历史上“大户人家”居住地,D正确;该地位于浙江,多洪涝灾害,“大户人家”一般会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修建房屋,可推测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B错误。故本题选D。
11.根据材料,该古村落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图示中甲区域土木结构建筑历经久远,尤其是土墙历经风雨,破损较为严重,保护价值不大,且土墙不易于修葺维护。位置上甲位于村落中心地带,因此最可能拆除修建公共活动、绿化空间,A正确。故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
12.根据题意,乡村“活力”应与人的因素有关,即使建筑再新颖,若没有人的活动,也缺乏活力,故其与距城市远近关系不大,A、D错误;由于我国目前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乡村人口数量锐减,经济增长慢,导致活力不足,B正确;乡村地区与城市环境相比,污染较轻,C错误。故本题选B。
尧治河村地处鄂西北山区,村落依河而建,周边森林茂密、磷矿丰富。尧治河村由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发展成为“纵向一体化”涉及多项产业,年生产总值50多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万元的幸福村落,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样本。下图示意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早期,尧治河村通过横向兼并购买周边磷矿的开采权,主要是为了()
A.延长产业链 B.扩大生产规模
C.降低劳动力成本 D.延缓资源枯竭
14.从1996年起,尧治河村由横向兼并向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是()
A.管理先进 B.市场庞大 C.人口众多 D.资源丰富
15.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对周边乡村的启示有()
A.沿河布局乡村民居 B.积极发展矿产开采
C.禁止开发业资源 D.做好区域产业规划
【答案】13.B 14.D 15.D
【解析】13.从材料和图可知,早期,尧治村通过横向兼并购买的是采矿权,而非发展磷矿加工,产业链并没有延长,A错误;通过购买采矿权,使尧治村的集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B正确;购买采矿权,是扩大经营,增加了工人人数,而非降低了劳动力成本,C错误;购买采矿权,是为了开采更多的资源,而非延缓资源枯竭,D错误。故选B。
14.从材料和图可知,尧治河村地处鄂西北山区,村落依河面建,周边森林茂密,磷矿丰富;1996年以后,尧治村建水电站,2006年依托水电站和山林,发展生态旅游业,丰富的资源为为尧治河村由横向兼并向纵向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D正确;市场、人口、管理都不是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别的村庄人口、市场、管理可能比尧治村还要好,不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
15.尧治村的发展历程对周边乡村的启示,应该就是谋划,也就是做好区域产业规划,D正确;沿河布局乡村民居,很多乡村都是这样布局的,不是启示,A错误;积极发展矿产开采,早期,很多乡村也是这么干的,B错误;禁止开发林业资源,表述错误,应该是合理开发和培育更新相结合来发展林业,C错误;故选D。
在区域综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图2示意)及其所表征的乡村发展类型,对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影响也很大。图1示意2000~2016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的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2000~2008年东北地区粮劳耦合模式主要为()
A.种养结合型 B.生态优先型 C.外延扩张型 D.农业现代化型
17.2008年以后,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劳动力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家政策调整 B.全球气候变暖 C.粮食危机加重 D.生态条件改善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答案】16.D 17.A
【解析】16.由图可知,2000~2008年东北地区粮食的产量虽有波动,但产量总体在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趋势线大多是下降趋势,所以粮增劳减,粮劳耦合模式主要为农业现代型,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振兴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劳动力回流,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条件改善不会影响劳动力的移动,BD错误。2008年前,粮食产量不断在增长,劳动力数量少,不会存在粮食危机,C错误。故本题选A。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34°36'N至35°05'N,111°33'E至112°01'E),北部与南部是丘陵区,中部是涧河盆地。该县的仁村乡南坻坞和北坻坞村的十里河川,以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坻坞小米,坻坞小米又称坻坞贡米。坻坞贡米营养丰富,口感俱佳,2010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获“中原贡品”认证。近年来,仁村乡依托“坻坞贡米”品牌优势,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如今可达7000余亩。该乡积极引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研发小米油、小米饼干、小米酒等深加工产品,把“小”谷子做成“大”产业。有专家提出,为发挥坻坞贡米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在全县推广种植坻坞贡米。图示意渑池县仁村乡位置。

(1)分析南、北坻坞村生产坻坞贡米的良好自然条件。
(2)简述南、北坻坞村将“小”谷子做成“大”产业的基本途径。
(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坻坞贡米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就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出合理建议。
(4)你是否赞同在全县推广种植坻坞贡米。请表明态度,并阐释理由。
18.【答案】(1)南、北坻坞村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和四面环山的盆地,空气清新,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地表径流由周围山地汇入盆地,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灌溉水源。
(2)筛选优质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扩大坻坞贡米种植规模,提高产量和品质;引进科技加工企业,研发小米油、小米饼干、小米酒等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发挥“认证”产品优势,开拓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网络。
(3)完善山区防护林体系,发挥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减少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的发生,为坻坞贡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4)赞同。在全县推广种植坻坞贡米,可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和销售量,使更多的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脱离贫困,解决温饱。
不赞同。坻坞贡米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特有的农业历史条件下生产的品质上乘的农产品;全县自然条件,农业历史差异显著,一些地方难以生产出品质上乘的坻坞贡米;盲目扩大种植规模,会降低“认证”产品信誉,丢掉市场,社会经济效益下降。
【解析】本题以坻坞贡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环境保护及是否赞同在全县推广种植坻坞贡米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由材料信息“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34°36'N至35°05'N,111°33'E至112°01'E),北部与南部是丘陵区,中部是涧河盆地,该县的仁村乡南坻坞和北坻坞村的十里河川”可知,南、北坻坞村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有利于小米的生长;涧河盆地四面环山,空气清新,周围高,中间低,地表径流由周围山地汇入盆地,冲积形成肥沃的土壤,同时河流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2)由材料信息“近年来,仁村乡依托“坻坞贡米”品牌优势,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如今可达7000余亩”可知,南、北坻坞村借助品牌优势,选育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不断扩大“坻坞贡米”种植规模,提高当地“坻坞贡米”的产量和质量;“该乡积极引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研发小米油、小米饼干、小米酒等深加工产品”可知,当地积极引进科技加工企业,研发小米油、小米饼干、小米酒等,对小米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发挥“认证”产品优势,开拓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网络,使“坻坞贡米”能够到达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3)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部与南部是丘陵区,中部是涧河盆地,该县的仁村乡南坻坞和北坻坞村的十里河川”可知,要加强对当地山区防护林体系保护,让防护林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发挥其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减少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从而为坻坞贡米的生长提供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并提高当地土壤肥力,保证“坻坞贡米”丰收。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可从赞同和不赞同两方面业回答。赞同:在全县推广种植坻坞贡米,可以扩大坻坞贡米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让更多的农民获得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不赞同。坻坞贡米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特有的农业历史条件下生产的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全县自然条件不一样,农业历史具有差异性,生产出坻坞贡米品质可能下降;盲目的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由于品质问题,可能会降低“认证”产品信誉,丢掉市场,导致社会经济效益降低。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在此目标下,广东省根据具有“资源禀赋集中、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的标准建设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村按其主导产业类型可划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及服务业型这三种主要形态和类型。而农业型专业村泛指以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为主的专业村。下左图为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行业门类划分,下右图为专业村类型分化的影响因素。

(1)描述并归纳广东农业型专业村分类状况以及主要特点。
(2)据统计蔬菜类专业村在全省内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花卉苗木村只在广州市西部形成高密度区,其他地区分布则较为零散,试作合理解释。
(3)农业型专业村的类型分化与形成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试说明主要因素的影响变化。
(4)从形成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角度指出农业型专业村的发展方向。
19.【答案】(1)大类中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小,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农业所占比重极小;小类细分瓜果比重最大,其次为蔬菜、粮油、茶叶、水产及其副产品等。特点:各类特色种植业比重差别较大;各类特色种植业是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中的主导类型,且多以瓜果种植为主,同时亦辅以其他类型。
(2)蔬菜市场极广,受交通影响大多就近供应,集聚效应不明显;花卉苗木主要供应城市和出口,技术要求高,集中于广州附近。
(3)自然资源禀赋作为自身的本底条件,是其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但有所弱化;市场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不断增强。
(4)在秉持绿色生态化理念的前提下,根据各地优势找准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将地方发展中的各类优势融入产品的品牌塑造与特色化营销中;整合土地资源,整合独立分散的个体农户扩大专业村的建设规模,增加特色产业的比重;引导企业、金融、技术合理参与,推进专业村农业现代化建设。
【解析】本题以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回材料,设置了四个小题,涉及到农业的分类及特征、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方向与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据图可知,种植业占到85%,养殖业12.5%,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比例极低,种植业中,瓜果、蔬菜、粮油、茶叶这四类占比相对较高。分类状况可以概括为:从大的分类看,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比重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比重极低;从小的分类看,瓜果比重最大,其次为蔬菜,粮油,茶叶产品及副产品等。主要特点:农业型专业村中各类特色农业比重差别大;特色种植业是广东农业型专业村中的主导类型,且以瓜果种植为主,同时兼具其他类型。
(2)蔬菜受交通影响较大,一般就近供应分布在各城镇周围,集聚效应不明显;花卉苗木消费地主要是大城市或者出口,栽培技术要求高,所以在广州西部形成了密集区。
(3)根据右图可知,农业型专业村形成的核心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资源禀赋,一个是市场需求,故主要因素的影响变化可概括为:自然资源禀赋是形成农业专业村的基础条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有所弱化;市场因素作用一直影响大;其他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等社会因素作用不断增强。
(4)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通过农业型专业村的发展,可促进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各地应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优势,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把地方优势与农业产品的品牌结合起来进行打造,塑造特色品牌;整合独立分散的个体农户,扩大专业村建设规模,增加特色农业的比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进专业农业现代化建设,注重金融、技术、企业对专业农业的引领和支持。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姜喜温湿,怕强光直射,是重要的调味品和蔬菜。重庆西部永川区的生姜远近闻名,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永川区以生姜为主的多种蔬菜种植规模大,已成为该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重庆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永川区规划为中心城市蔬菜保障基地。下图示意永川区地理位置及周边地区。

(1)说明永川区气候环境对生姜生长的有利影响及容易产生的问题。
(2)简析永川区有利于生姜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3)指出重庆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永川区规划为中心城市蔬菜保障基地的主要理由。
(4)为永川区进一步发展生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
20.【答案】(1)有利影响:温暖湿润,光照弱,有利于生姜的生长。容易产生的问题:温暖湿润的环境容易滋生病虫害。
(2)永川区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品质好;知名度高,销路好;市场需求稳定,效益高;纬度低,上市早;政策支持力度大等。
(3)永川区生姜等蔬菜种类多,品质优;种植面积大,产量大;距重庆市主城区较近,运输方便等。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姜品质;改良品种,克服病虫害等不利因素(或改良土壤);大力发展生姜加工工业,引导生姜产业规模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特色优质品牌,发挥品牌效应;通过政策等推动生姜产业走出去等。
【解析】本题以永宁区生姜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信息“生姜喜温湿,怕强光直射”可知,重庆西部永川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姜的生长;该地位于四川盆地,云雾天气较多,光照弱,适宜生姜的生长。容易产生的问题: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云雾天气较多,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较高,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影响生姜的生长等。
(2)根据材料信息“重庆西部永川区的生姜远近闻名,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可知,该地区的生姜种植历史悠久,生姜种植技术经验较高;该地区生姜的市场知名度较高,市场广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位置较低,生姜上市时间较早,市场价格较高;根据材料信息“是重要的调味品和蔬菜”可知,生姜的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市场需求稳定;根据材料信息“重庆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永川区规划为中心城市蔬菜保障基地。”可知,当地政府对生姜产业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
(3)根据材料信息“永川区以生姜为主的多种蔬菜种植规模大”可知,永宁区的蔬菜种类较多,能够供应各类蔬菜,且品质优;该地区的蔬菜种植规模大,产量大,能保障各类蔬菜的供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永宁区距离重庆市主城区较近,便于蔬菜的运输等。
(4)发展生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大科技投入,研发生姜良种,提高生姜的品质和产量;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该地气候易滋生病虫害,应改良生姜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病率;发展生姜加工和各种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引导该地区以生姜为中心构建产业链,促进生姜产业规模的发展;培育品牌,加强宣传,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等。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2020年9月,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组赴江苏、浙江考察调研。江浙地区桑蚕丝绸业历史悠久,其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2005年以来,广西桑蚕产茧稳居全国首位,从最初的“东桑西移”,演进为“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实现了产业升级。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桑蚕业时空分布示意图”。下表为“2017年我国主要桑蚕产区每亩桑园产茧量情况(单位/千克)”。

省份 广西 江苏 广东 浙江 四川 云南
产茧量 97.67 66.64 61.78 44.07 41.54 40.06

材料三广西平怀村在桑树林间套种蔬菜和红薯,红薯加工粉丝,桑叶养蚕,桑枝造纸、生产食用菌,蚕粪等形成的蚕沙和废弃食用菌棒用作农家肥还田,开发桑葚采摘等农家乐,产品逐渐多元化,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平怀模式”。
(1)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浙地区桑蚕产业萎缩的原因。
(2)与其他省份相比,说明广西产茧量大的原因。
(3)简述“平怀模式”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
(4)试为广西桑蚕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21.【答案】(1)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农业优势下降;乡镇工业发展,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化工业化引起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
(2)地处南亚热带,水热条件好,桑叶供给多;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国家政策引导桑蚕业向西部转移;技术投入,生产效率提高。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生物循环,发展生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
(4)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结构;科技投入,建立优质蚕丝生产基地;树立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区域联系,引进江浙地区的先进经验。
【解析】本题以广西桑蚕产业、我国主要桑蚕产区每亩桑园产茧量情况为材料,涉及产业区位、产业发展、产业集聚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20世纪90年代后江南地区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用地减少;由于工业发展快,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在经济多元化过程中,桑蚕业在与新兴工业、服务业的竞争中不具优势;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使江南地区桑蚕业衰退。
(2)广西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比较崎岖,平地较少,适宜发展桑蚕产业的土地面积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西的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桑叶供给充足;根据材料信息“从最初的‘东桑西移’,演进为‘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实现了产业升级。”可知,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桑蚕产业向广西转移;根据材料信息“2020年9月,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组赴江苏、浙江考察调研。”可知,当地对于桑蚕产业的技术投入力度较大,极大地促进了桑蚕产业的发展等。
(3)应该根据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经济;延伸原有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根据材料信息“广西平怀村……用作农家肥还田”可知,应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经济价值;根据材料信息“开发桑葚采摘等农家乐”可知,应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根据材料信息“产品逐渐多元化,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可知,应拓展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
(4)广西桑蚕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建立产业基地,提高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对技术发达地区的学习,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经验;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
  本文标题: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33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33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