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4.1.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2-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喀斯特地貌
  (2024江苏淮安涟水一中月考改编)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桂林山水

1.该景观所示为
  A.桂林山水  
  B.长江三峡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D.九寨沟风光
  1.A 图中山水秀丽,多孤峰、峰丛,可直接判断出该景观所示为桂林山水,A正确。
2.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2.D 桂林山水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下形成的,如峰林等是由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等是由流水的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
3.有关喀斯特地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础是高温多雨的气候
  B.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C.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落水洞属于地下部分
  D.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表崎岖,土层薄,不宜发展种植业
  3.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喀斯特地貌形成最主要的基础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分布,A错;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可能降水较多,但由于岩石多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下渗,故地表水缺乏,B错;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C错;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表崎岖,多峰林和溶洞,土层较薄且贫瘠,不宜发展种植业,D对。
  (2024江西部分学校联考)下图示意某种地貌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溶洞的形成过程

溶洞的形成过程

溶洞的形成过程

4.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三个阶段的排列顺序依次是
  A.Ⅱ—Ⅲ—Ⅰ  
  B.Ⅰ—Ⅱ—Ⅲ
  C.Ⅲ—Ⅱ—Ⅰ  
  D.Ⅲ—Ⅰ—Ⅱ
  4.C 由图可知,图示为溶洞的形成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为:

地表喀斯特地貌

5.溶洞内常见的堆积地貌有
  ①峰林  
  ②石钟乳  
  ③石笋  
  ④溶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B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峰丛和孤峰等,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而溶洞中发育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帘等则是由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故选B。
  天坑是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地形,它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和天坑景观图,完成下面三题。

天坑id:2147491160;FounderCES

6.左图中的数字与右图景观相对应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B 该景观图所示为天坑。根据材料可知,天坑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读图可知,③④位于地下,为地下喀斯特地貌,C、D错误;①为峰林,没有与地下河相连,A错误;②处有通道连接地下的溶洞和地下河,B正确。
7.天坑分布较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有
  ①湿热的气候  ②火山活动频繁
  ③石灰岩广布  ④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B 天坑是一种喀斯特地貌。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流水溶蚀作用的进行,有利于天坑的形成,①正确;天坑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与火山活动无关,②错误;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布利于天坑的形成,③正确;天坑在湿润地区更为多见,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8.天坑对当地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
  ②有利于当地交通设施建设
  ③为当地的生物提供了有利的栖息地
  ④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C 天坑是一种自然景观,可作为旅游资源,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①正确;天坑所在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利于交通设施建设,②错误;天坑内环境独特,交通不便,有利于多种生物生存和繁衍,③正确;天坑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可提供丰富的地下水资源,④正确。故选C。
  题组二 河流地貌
  (2024辽宁阜新高级中学月考)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黄河晋陕大峡谷的核心地段,位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老牛湾河谷两岸壁立万仞,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观,被称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黄河在这一段之前和之后都是浑浊奔涌的,但这一段河水却是平静清澈的。下图示意老牛湾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老牛湾

9.下列关于老牛湾附近地貌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河谷剖面整体呈“V”形
  B.河谷沿岸泥沙主要来自冰川堆积
  C.地下溶洞广泛发育
  D.流水溶蚀作用使沿岸河道多弯曲
  9.A 由材料可知,老牛湾地处黄河晋陕大峡谷的核心地段,由于河流不断向下侵蚀,河谷两岸壁立万仞,河谷剖面整体呈“V”形,A正确;河谷沿岸泥沙主要由河流带来,而非由冰川带来,B错误;地下溶洞、流水溶蚀多出现在喀斯特地貌区,而老牛湾为典型的河流地貌,C、D错误。
10.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泥沙沉积区,最符合老牛湾附近甲、乙两侧河谷剖面的是

  
  

  10.B 由图可知,老牛湾附近的甲岸为凹岸,乙岸为凸岸。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容易受到水流的侵蚀,故河床较陡、河水较深;而河流凸岸水流速度较慢,堆积作用相对明显,故河岸较缓、河水较浅。再结合四个选项可知,B正确。
11.老牛湾处河水较为清澈,主要原因是
  A.沿岸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B.峡谷地区的水流速度快,泥沙被挟带至下游
  C.景区人为清理,提高旅游地观赏性
  D.河水流速平缓,泥沙在该段沉积明显
  11.D 由材料可知,老牛湾位于黄河的拐弯处,“高峡出平湖”说明河水在此处流速平缓,泥沙逐渐沉积,使河水变得较为清澈,D正确;读图可知,沿岸地区植被覆盖率并不高,A错误;水流速度快,泥沙反而不易沉积,河流应较浑浊,B错误;人为清理无法解决河水浑浊问题,C错误。
  (2024河北沧州名校强基联盟联考)下图是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区域相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2.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属于流水堆积地貌中的三角洲
  B.乙处属于流水堆积地貌中的冲积扇
  C.自丙到丁,沉积物粒径和厚度逐渐变小
  D.丙处可能会有泉水出露
  12.C 

  知识拓展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当河流流出山口时,河流摆脱了侧向约束,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呈扇形,地势由扇顶向扇缘倾斜;土层厚度由扇顶向扇缘递减;沉积物颗粒也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变细。
13.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①堆积物粒径更小
  ②流水侵蚀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D 
推理过程 结论
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在河流的更下游地区,河流流速进一步减慢,堆积物粒径更小 ①正确
三角洲地区水流速度更慢,流水堆积作用明显 ②错误
气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的河流地貌类型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③错误
三角洲地区水流速度更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多沙洲、沙岛发育 ④正确
  综上,选D。
14.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基本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
  B.中下游水量减少,河口径流量增加
  C.中上游河道裁弯取直,河流流速降低
  D.中下游降水量减少,入海泥沙量减小
  14.A 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说明黄河带来的泥沙量减少,再结合时间背景,可推知最可能的原因是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导致水土流失减轻,河流挟带泥沙量减少,A正确。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喀斯特地貌区的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2023山东滕州期末)沿北纬30°自东向西集中分布着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图)。在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氢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形成各种景观,称为钙华景观。我国最负盛名的钙华景观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区域内排成了一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喀斯特地貌自西向东演化分布的规律是
  A.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
  B.平原—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
  C.溶蚀山地—孤峰—峰林、峰丛—平原
  D.平原—峰林、峰丛—孤峰—溶蚀山地
  1.A 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一般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平原。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海拔大体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形成时间自西向东由晚到早,结合题中四个选项可知,A正确。
2.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和堆积
  B.流水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
  C.风力侵蚀和堆积
  D.海浪侵蚀和堆积
  2.B 依据材料可知,钙华景观形成过程为:

  故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B正确。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a、b、c、d的名称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为石笋 流水侵蚀作用
  B.b为石钟乳 流水溶蚀作用
  C.c为石柱 流水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D.d为孤峰 风力侵蚀作用
  3.C 图中a、b(d)、c分别为喀斯特地貌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形成此类喀斯特地貌的外力作用为流水的化学沉积(淀积)作用,C正确。
4.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A.地表水不易渗漏,利于当地发展农业生产
  B.地质条件稳定,利于交通建设
  C.冬凉夏暖,不利于居住
  D.作为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D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不利于当地发展农业生产,A错误;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利于交通建设,B错误;喀斯特溶洞内冬暖夏凉,利于居住,C错误;喀斯特地貌可作为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D正确。
5.(2024山西知名高中期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7分)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景区内景观丰富多样,峡谷中溶洞内的水汇集后流出形成众多悬挂瀑布不断拍打着岩石,在峡谷中回荡。下图示意龙里猴子沟景区地貌。

(1)分别指出图中①②③处地貌名称。(3分)
(2)形成图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简述当地形成该地貌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1)①峰丛,②孤峰,③石柱。
  (2)流水的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气候条件:贵州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丰沛。地形条件:贵州地区地形崎岖,水流较快,侵蚀作用强。
  解析:(1)结合图中地貌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峰丛、②为孤峰、③为石柱。(2)图示地貌主体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溶洞、石柱等,这些主要是由流水的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
  题组二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024湖北荆州中学期中)下图为某河流不同河段河床横断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AA'河段河流地貌表现为“V”形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A.地势落差大,河流侵蚀作用强
  B.受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C.河床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D.降雨集中,地表径流带来的泥沙堆积
  6.A 读图可知,A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水流速快,河流以(向下的)侵蚀作用为主且侵蚀作用强,因而形成“V”形谷,A正确。图示为典型河流地貌,说明其受风力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床土质疏松,则河流侧向侵蚀也较强烈,不易形成“V”形谷,C错误。“V”形谷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而非流水堆积地貌,D错误。
7.关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B—C河段,容易形成曲流
  B.在B—C河段,越靠近上游,堆积物的颗粒越小
  C.河流中下游都会形成冲积平原
  D.冲积扇形成在干支流交汇处

  7.A 读图可知,B—C河段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相对平缓,河水流速相对缓慢,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侧向侵蚀作用增强,故容易形成曲流,A正确;越靠近河流上游的河段,河水的流速越快,挟带泥沙的能力越强,形成的堆积物的颗粒越大,B错误;河流冲积平原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如果河流挟带的泥沙少,则不易形成冲积平原,C错误;冲积扇多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而不是干支流交汇处,D错误。
  (2024山东德州期中)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右图),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孤峰丹霞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是紫红色砂砾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古代诗人辛弃疾在游览了江郎山后,留有《江郎山和韵》诗词佳句:“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形成该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海浪侵蚀  
  D.冰川堆积
  8.A 由材料“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区”“丹霞地貌是紫红色砂砾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等可知,该丹霞地貌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因此形成该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应为流水侵蚀,A正确。该地风力作用相对不明显,且并未位于海边、无明显冰川分布,B、C、D可排除。
9.辛弃疾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有
  ①高  ②直  ③陡  ④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D 这首诗的意思为“三座青翠色的山峰如同被削过一般,高高耸立在空中不与其他山峰接触。直立向上没有搀扶依靠,就像撑起着天地给人看一样。”可见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高、直、陡、险的特点,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10.推测江郎山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推测,江郎山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为:

11.(2024江苏南菁高级中学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下图)是亚马孙河支流,流域森林茂密,年降水量2 500~3 000 mm,季节分配不均,6—8月为旱季,12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河流流出山地,河道弯曲,河水浑浊。

(1)分析圣母河流出山地后河水变浑浊的原因。(4分)
(2)若下图所示圣母河河段最终演化为牛轭湖,请画图示意其形成过程(该河段两岸沉积物及岩性相同)。(4分)

  答案:(1)雨季水量大,河流流入冲积平原后,侧蚀增强,大量沉积泥土进入河流;流域森林茂密,枯枝落叶多,进入河流下游后水流缓慢,发生腐烂,使河水更加浑浊。
(2)绘图如下:

  解析:第(1)题,“年降水量2 500~3 000 mm,季节分配不均”说明雨季水量大,河流流入冲积平原后,侧蚀增强,大量沉积泥土进入河流,河水含沙量大;该地区水热组合好,流域森林茂密,枯枝落叶多,进入河流下游后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减小,水流缓慢,枯枝落叶发生腐烂,使河水更加浑浊。第(2)题,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所以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河水主要侵蚀北(左)岸,堆积南(右)岸。圣母河下游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进入平坦区域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侧蚀作用强烈,北(左)岸不断被侵蚀,南(右)岸边滩堆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裁弯取直后,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本文标题:4.1.1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722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7222.html

    标签: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